昨晚看完了热播电视连续剧《雪花那个飘》的大结局,说实在话,特别特别让人纠结。特别特别让人纠结的地方在哪呢,想必看过此电视剧的人都有深切体会,那就是其中冷雪松临近毕业为救人烧成重伤,当镜头放肆地渲染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严重烧伤的面部,缠着绷带,昏迷不醒,徐文丽满眼泪水,对他念诵着:“你有一双眼睛,左边是长庚,右边是启明。”之后,当徐文丽手捧鲜花,去冷雪松家里探望,一个轮椅上的背影,转过脸来是一个银灰色的面具···刹那间,良心的底线被无情地摧毁,简直就是毁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之后几分钟的结尾,根本就无意再看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当命运用一个偶然的机会嘲笑了一个高尚的灵魂,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黯淡,其他的毕业照、离别又怎能再拉回观众的心绪?
我不断地反思着整部电视剧的主题,主要情节。我承认理解的主体差异性,然而就整部电视剧的主题来看,无非是文革的创伤在77级这恢复高考后的第一级大学生身上的鲜活表现,同时也是经历了文革的大学生们,抵制文革思想遗留、勇于创新、回归对人性美生活美艺术美等各方面的追求。剧情多以幽默、甚至让人捧腹大笑的方式来处理文革遗留下来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青春的朝气蓬勃和无限美好洋溢在几乎整个电视剧中。
然而,冷雪松这个勇于担当、乐于助人,表面玩世不恭,骨子里却一股豪侠心肠、军人气魄的几乎完美的人物,却以这样的结局而谢幕,怎么能不让人纠结?太纠结了?就主题而言,冷雪松的结局并不是主题的必然结果,难道一个时代的错误必须要一个活泼泼的生命来承担吗?难道这样的结局仅仅是为了说明爱情的珍贵吗?冷雪松和徐文丽何以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真爱?如此这般,又让人禁不住把这样的结果去诉诸命运的无常。如果是现实的原型,我们无话可说,偶然性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编剧却说是创作的自由。呜呼!创作也要讲求创造的规律,按照剧情的发展来言,冷雪松并非必然如此,这不是一个合理的结局。简直是对良知的肆意践踏!
如果李阔老师和陶自然并未走到一起,倒是让人能够接受。这样的结果可以充分彰显李阔老师心灵的美好,无可厚非。相比之下,为什么对冷雪松要做出这样的处理?如果仅仅是为了给希望大团圆的观众来一个心理刺激,何必呢?
在我的心中,冷雪松站在了毕业的队伍中,微笑着,并且最终和徐文丽心心相印、相濡以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