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交友之道
(2011-01-19 15:10:28)
标签:
论语交友之道文化 |
分类: 国学论衡 |
《论语》的交友之道
文化·原创 2007-08-07
10:18:09 阅读453 评论0
同样在《颜渊篇第十二》中,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正义》曰:此章论友也。言尽其忠以是非告之,又以善道导之,若不从己,则止而不告不导也。毋得强告导之,以自取困辱焉。以其必言之,或时见辱。《四书集注》解同。
这句话可以与后面曾子的一段话相互应: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孔曰:“友以文德合。”)以友辅仁。”(孔
曰:“友相切磋之道,所以辅成己之仁。”)
《正义》曰:此章以论友,言君子之人以文德会合朋友,朋友有相切磋琢磨之道,所以辅成已之仁德也。
《四书集注》解释的更明确: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
[关键词]:《论语》 交友之道 礼 仁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方面的思想和智慧,譬如何为君子和小人,如何为政,什么是忠恕、仁和礼,如何对待天、命、鬼神和卜筮,如何对待人生,如何教育学生等等,而如何交友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归纳来说,《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主要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的,即对友的要求,对友的态度、礼仪,如何结交以及如何与友相处四方面。下面主要针对这四方面内容作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一、
《论语》中对朋友的要求总起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概括来说,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必须正直坦诚,见闻广博,必须言而有信,等等。
首先是朋友必须要有仁德,必须品德高尚。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交友的第一条原则,即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对于孔子的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为什么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也未免显得太自命清高了吧。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样来评价孔子实在有失偏颇。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外,再比如如“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微子》)。正如韩愈后来在《师说》中所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而且孔子也的确是这样去做的,如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学乐于苌弘,跟老子问礼,“子入入太庙,每事问” (《八佾》,等等,足以说明。
另外,《辞源》援引汉朝郑玄对“朋友”的注释:“同门曰朋,同志曰友。”[1]也就是说,只有与自己有共同的志向、理想和抱负的人,才能称得上“友”。这样一来,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是否可以理解为“没有在志向、理想和抱负方面不如自己的朋友”?
无论这句话怎样去理解,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朋友,他必须仁德。失却了这一必要前提,那也就没有交往下去的必要了。从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的经历,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由习其曲到得其数,由得其数到得其志,由得其志到得其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仁德,最终要达到的还是仁的思想境界。
徐中玉先生曾对此专门作过解释,“孔子不止一次在《论语》里留下‘毋友不如己者’的忠告,这是不是表示不愿与学识、地位不如己的人为友?不是。按他‘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显然不是,而主要是指缺乏‘仁’心、道德、人格卑污的小人。益友相处,互相尊重,取长补短,有过失互相规劝,有长处互相砥励。君子之交,必然很亲密,很和谐,但是决非世俗所称的‘酒肉朋友’、‘江湖义气’,而乃高尚的‘道义之交’。”[2]
另外,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子贡问为仁。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在此孔子之所以提出“友其士之仁者”,也充分表明了他对于朋友品质中仁德的重视。如果没有仁德作为依托,或者内在积淀,孔子是不会与他们做朋友的。
在《季氏第十六》中,孔子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在此,孔子紧接着“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适时地提出了“益者三乐”和“损者三乐”。与此同时,它又在其中提出了好的朋友所应具备的一项品质,即贤良或贤德,就其实质和内容来说,也是要求朋友必须品质高尚,必须是仁者。
其次,作为朋友,必须正直坦诚。
在《公冶长第五》中,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作为朋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直、坦诚,如果仅仅是想与朋友搞好关系,为了不得罪朋友,甚至是为了讨好和逢迎朋友,以便自己能从中谋取既得利益,这种做法,孔子认为是非常可耻的,称之为“乡愿”,并说“乡愿,德之贼也”,对之深恶痛疾。
第三,朋友应该见闻广博。
在《季氏第十六》中,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在这里,孔子指出了好朋友应给具备的另一项素质,也就是朋友应该见闻广博,如此便对自己大有裨益了。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主要是针对这方面来说的。
第四,朋友必须言而有信。子夏在《学而第一》中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在此,子夏明确提出了作为朋友应该言而有信。其实,孔子在“益者三友”中所说的“友谅”,本身就包含着作为朋友应该讲求诚信的意思。因此,可以说子夏的说法,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孔子关于交友之道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论语》对于朋友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也是它历来为志士仁人所推崇的重要原因,正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那么,《论语》对于自身对朋友的态度、礼仪又有哪些要求呢?
二、
对友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朋友所提出的,而《论语》对于自身又有哪些要求呢?这就是《论语》交友之道的第二方面,即对友的态度和礼仪。对于朋友,《论语》认为应该持一种什么态度和礼仪呢?
首先,一个人必须做到乐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落实到交友上,则可以理解为与朋友相知,不如爱好与朋友交往,爱好与朋友交往,不如以朋友交往为乐趣。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在这里,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过来看你,不也是一种快乐吗?这是从对朋友的深厚情谊来说的,是一种深沉的发自内心的愉悦和快乐,这与那些只重个人利益的功利主义交友是格格不入的。
在《季氏第十六》中,孔子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在此,孔子提出了“益者三乐”,乐友便是其中之一。而且孔子还特别指出,应该乐多贤友,也就是以拥有许多贤良或贤德的朋友为乐趣,突出了孔子思想中重仁的一面。
其次,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一个人应做到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公冶长第五》中,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孔子针对宰予昼寝一事所说的,其实也是孔子关于交友之道的很重要一方面内容。在与朋友交往时,不能朋友说什么就是什么,还要看朋友是如何去做的,从中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朋友的为人。
另外,在《为政第二》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宪问第十四》中,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些与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思想是一致的。
第三,对于朋友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应该做到忠告而善道。
在《颜渊第十二》中,子贡问友。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对待朋友要做到“忠告而善道”,同时又要适可而止,不能对朋友作过分强求,这样只能适得其反,不但劝导不成,反而会自取其辱,遭到朋友的拒斥和冷淡。忠告而善道,对于我们在平常如何与友相处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劝人艺术。
第四,对待朋友要讲求诚信。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在此,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主忠信”,即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的观点,同时也是把诚信作为交友过程中对待朋友的态度和行为。
另外,还有如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此外,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些都是孔子交友之道中对待朋友要讲求诚信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对待朋友既要做到“和”,同时又要讲求原则。对此徐中玉先生有过精彩论述,“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这些话意谓:君子言行庄重,不同人争吵,与人合群,决不为私利结党。君子主张协调,以和为贵,但保留不同见解,不主雷同一律。认为规章制度,以和——协调为贵,但不论小事大事如都按‘和’去做,为和而和,不顾一般应循的秩序、原则,也行不通。这些原都是人群社会中做人、办事的基本准则,在交友中同样适用。”[3]
第六,待友之礼。《论语》中专门讲述待友之礼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如在《八佾第三》中,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之间的“揖让之礼”,也是一种待友之礼。
另外,在《乡党第十》中,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这亦是一种待友之礼。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这里讲述的是另外两种待友之礼。
总之,在《论语》中,对待朋友的态度和待友之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对待朋友的良好态度作为前提,那么也就不会有什么待友之礼;反之,如果没有待友之礼,对待朋友的良好态度也就无从得以体现。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仁和礼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的统一,也就是仁和礼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在对《论语》中关于朋友的态度、礼仪又了一定认识后,我们不禁要问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人们应该怎样去结交朋友呢?
三、
在如何结交朋友方面,《论语》主要提出了两点要求:
首先,要以诚信作为交友的前提和基础。在《学而第一》中,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明确提出了作为君子,必须做到以忠和信为两种主要的道德标准。其中,忠主要是针对君臣关系而言的,而信或者说诚信则是针对朋友关系而言的。
在《学而第一》中,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在这里,曾子和子夏在继承孔子忠信思想的基础上,将忠和信明确地区分开来。曾子更是将忠和信分别作为为君谋和与友交的两个重要信条,子夏也将“言而有信”作为交友的必备条件。
另外,孟子曾说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亦是将信作为处理朋友关系的道德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是在继承孔子及其弟子忠信思想基础上展开论述的。
其次,要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在《颜渊第十二》中,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一直为后人所称颂。所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旨在以文章和学问来结识志同道合之人,并借助朋友的力量(或称之为他律)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然而,反观现在的一些人所谓“以文会友”,只不过是以此来作为个人炫耀的资本;不是为了“以友辅仁”,而是为了扩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交际面,将朋友作为自己社会活动的阶梯和工具,使朋友之间的纯洁友谊蒙上了一层功利主义的污垢。
孟子的弟子万章向孟子请教交友的原则,孟子曰: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章句下》)
孟子的“三不挟”,亦可以称得上极高明的交友处世之道了。尽管与孔子、曾子说法有所不同,然而其道理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在交友时绝对不能有所凭恃,不能带有丝毫的功利主义色彩;应该把交友作为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更准确地说,是为了促进彼此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在《孛经》中亦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关于交友的话,“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 ,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称?物重头代,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 。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 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孛经》中的这段话把朋友分为四类,其中一类是花友,即对朋友如对花一样,“见富贵附 ,贫贱则弃”。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某县县委书记自认为是某大款的朋友,可大款则暗地里把这个“朋友”视做百依百顺的宠物———狗。[4] 这正是典型的所谓“花友”形象。
而地友则全然不同,何为地友?即对待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是百谷或财宝,都应予以敬重,施与培养呵护,彼此之间“恩厚不薄”,绝不薄情寡义。湖南省元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就是这样一个人。郑培民有数不清的穷朋友,对这些无钱无势的所谓“弱势群体”,他体贴入微、关怀备至。[5] 这就是典型的“地友”形象。
在这一点上,佛家所讲的“地友”颇似于儒家的“仁者”。孔子曾讲过“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曾子也说要“以友辅仁”,孟子则提出交友的“三不挟”。由此可见,两者在交友的精神上是极其一致的。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如何结交朋友方面,《论语》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要以诚信作为交友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应该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那么,朋友之间又应该如何相处呢?
四、
在《论语》中,关于朋友之间如何相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
在《公冶长第五》中,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在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孔子对待朋友与子路的区别。子路相对来说更注重外在的方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生死,共患难,荣辱与共”。而孔子则更重视内在的方面,即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假使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象子路所说的志向便自然会达到和实现了。
其次,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责善而和睦共处。
在《子路第十三》中,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切切、偲偲,意思是互相责善的样子;怡怡,意思是快乐和顺的样子。孔子说,朋友之间切切、偲偲,意思就是互相责善而能和睦共处。
第三,朋友之间不要过于烦琐,要持之有度,这也是孔子“中庸之道”的具体反映。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的话,在对待朋友相处方面,他也是持相同看法的。
在《里仁第四》中,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意思是说,对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
另外,在《颜渊第十二》中,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在这里,孔子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说,要忠心地劝告朋友,好好地引导朋友,如果他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这里讲究的也是一个度的问题。
要之,互相信任是朋友之间和谐相处的必要前提;互相责善而和睦共处是朋友之间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不过于繁琐,持之有度则是朋友之间和谐相处的原则与量度。
总之,在交友之道方面,《论语》的确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和忠告。在对朋友的要求上,它要求朋友必须仁德、贤良、正直坦诚、见闻广博、言而有信。在对友的态度和礼仪上,它要求一个人必须乐友,能够做到听其言而观其行,忠告而善道,必须讲求诚信,既要做到“和”,又要讲求原则;既重视情谊,又讲求礼仪。 在如何结交朋友方面,它要求以诚信作为交友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如何与友相处方面,它要求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应该互相责善而和睦共处;朋友之间不要过于烦琐,要持之有度。《论语》中这些关于交友之道的思想,虽然历经千年,仍然如余音饶梁,三日不绝。现代人的确应该从先哲们的谆谆话语中汲取更多的交友和做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