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已发表稿件 |
在阔别北半球4个多月后, 3月22日21:42分,“雪龙”号越过赤道,回归北半球。
这次穿越赤道,考察队没有组织集体活动,但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时刻,不少队员还是提前做了准备:有人写了不少纸条,准备在赤道投掷漂流瓶;有人早预备了手持GPS,等着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拍照。
但3月22日天公似乎不作美,进入赤道前后,阴云低低地挂在天空,还不时地下雨,甲板上湿漉漉的。由于空气湿度大,人感觉特别闷热。海水总体平静,但缺少了太阳的照耀,看起来发黑。
这与去年11月15日从北半球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会儿赤道洋面静谧如镜,湛蓝的海水,旖旎动人的热带风光让人心动。
随船气象保障人员、国家海洋局气象预报中心李志强博士解释,赤道附近多为海洋,海表温度接近30摄氏度,非常有利于对流的发生和发展,大量水汽在吸收热量后上升,就会形成大量强对流云团。天空积云单体增厚、增多,而且云底高度很低,离海面特别近。上次穿越赤道时,在“雪龙”号右侧方出现了一个积雨云团,并出现了成片的灰黑色雨幕,所谓一边太阳一边雨。这次因为“雪龙”号行驶海域刚好处于多强对流区,所以就是雨天居多。
按照以往经验,“雪龙”号从弗里曼特尔出来后,怎么着也得晃一下。但这次实在难得,一路走来,没有强系统影响,“雪龙”号像扎在冰里,行驶得特别稳当,归国在即,有人已将这样四平八稳的航渡比作坐邮轮,光着膀子,搬着凳子在甲板上享受日光浴。
但昨天在行驶到南纬两度左右时,“雪龙”号突然有点晃,一种久违的恶心感觉涌上心头。从气象学角度来说,赤道属于无风带,这种变化有点奇怪。
李志强解释,这主要是因为大面积的对流区出现,也意味着存在一个相对的低压区,局地相对的气压梯度导致这次在低纬度出现4—5级风也属于正常。
(本报“雪龙”号3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