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卫星遥感数据“挑刺”  我科学家通过星地联合探测南极冰雪冻融

(2011-02-16 08:35:11)
标签:

杂谈

分类: 已发表稿件

本报南极中山站 215日电 (特派记者陈瑜)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科学家已获得全南极的多源遥感影像图,测得了冰盖运动和表层冰雪的融化等数据。但由于缺乏地面验证,卫星遥感所获得的冰雪参数的可靠性不高。记者今天从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了解到,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将给卫星遥感数据挑刺,通过星地联合探测南极冰雪冻融。

该平台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程晓教授、李秀红博士等研制,经过现场与国内科研人员联合调试,平台目前运行正常,通过铱星通讯系统,数据已实时打包传回北京的数据中心。

该平台可提高人类对极区地表的实时观测能力,将系统与卫星遥感观测相结合,可为全球变化研究、遥感卫星数据反演、验证提供连续的极地冰雪环境参数数据。程晓说,由于极地环境恶劣,依靠人力很难在大范围进行考察,普通仪器难以实现连续工作,自动气象站点稀少、分布不均匀,在南极地区实施地面验证和连续观测十分困难。

    这次安装的两台仪器位于距南极中山站约15公里的南极大陆冰盖上,这是通过卫星遥感反演确定的最佳冰雪冻融观测位置,国内其他科研人员根据同步获取的卫星遥感数据,通过星地联合探测,就能知道冰雪冻融的变化。

    从外形看,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的核心部位——嵌入式保温机箱类似台式电脑的主机。其实,这个完全自主设计的微型化平台很聪明程晓介绍,它将观测垂直剖面9层雪温、雪表面湿度、光照、大气压、GPS、雪深等参数,能够实现传感器数据的自动间歇性采集和每日按时远程传输;智能保温机箱能抵抗低至零下80摄氏度的低温;通过风力和太阳能两种方式给蓄电池充电,能解决南极极夜期间太阳能不能工作的供电问题。另外,由于系统需要不断优化,设计实现了对设备新软件程序的远程更新。

    平台的搭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据现场执行人、黑龙江测绘局娄权力和朱李忠介绍,在主节点安装、调试过程中,曾遭遇铱星只登录服务器而未能发送数据的情况。在机械师崔鹏惠的协助下往返三个来回,最终将设备调试完毕。 

    据了解,该平台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十一五科技部863计划面向全球气候变化的极地环境遥感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的联合支持下完成的。程晓告诉记者,在本次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我国将在南极更广泛区域布设该类观测平台,连接面向各学科观测应用的多种传感器,拓展对极地的连续观测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企鹅百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