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
文/赵怀德
最美人间四月天
,南山放风筝的多了。看到蓝天上飞得高高的风筝,我就想起儿时放风筝的往事。
放了寒假,我们就准备放风筝了。还记得我和小伙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春天,风筝飞得高;不放风筝,就辜负了春风。”现在的孩子,风筝都是买现成的,而我们小时候,都是自己动手做。材料是竹篾和纸张:竹篾取自于破旧的箩筐,尽量磨得薄些,磨得光滑些;纸张是自己写大字的白纸。工具是剪刀和糨糊:剪刀取自于祖母和母亲的针线簸;糨糊是偷偷地弄一点儿面粉,自己调和。
最简单的风筝是月亮。一根竹篾弯成一个圆圈,绑上两根芦柴花,糊上白纸。最复杂的风筝是蜻蜓和蝴蝶,带点儿艺术性。我们常做的是四方形、梯形、三角形、六边形的。蝴蝶或蜻蜓风筝,我们没那本事做,也缺少那份耐心。我们倒是更务实些,更关心风筝能飞多高,因此更讲究风筝线的好坏。风筝线大都是母亲和祖母缝被子用的,有时候,缠着祖母为我用纺锤纺一团麻线。
刚糊好的风筝还潮湿,分量重,不宜放飞,要等糨糊干了才能到野外放飞。风筝的尾巴是起平衡作用的,我们用
一些可粘连的纸环,套结成两条长长的风筝尾巴。也有的时候,用祖母和母亲做衣服剩下的布条,连接起来做风筝尾巴。
风筝做好了,尾巴也粘上去了,常常是不等风筝干透了,我们就耐不住性子,要拿出去放飞了。这才是我高兴得欢呼雀跃的激动时刻!
风筝虽然粗糙,但放飞的乐趣却不打折。放风筝,都是在远离村子的麦地里,这时土壤已解冻,踩在上面就像踩在地毯上,很舒服。麦苗刚返青,油油的,绿得可爱。别担心会踩坏麦苗,这时候的麦子越踩越旺,有的老农,还专门牵着牛去踩呢。在这样的土地上奔跑,真是享受。有的小伙伴,脱了鞋和袜子,光脚踩在麦田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接地气。迎着风奔跑,看着风筝一点点升起来,心里就像鼓了春风一样。而那些高高飞翔的风筝,表达着我们的欢乐和骄傲。稍许抖抖线儿,天上的风筝还会随即做一些动作,跳动一下,甚至翻个筋斗……多让人得意!可也总有个把倒霉蛋,他的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傻乎乎地拖在地上,一路跟着他跑,噗啦啦的一路折腾得满头大汗,却说不清是跑出来的,还是急出来的。
疯玩上一整天,回到家里,土头土脸,鞋子和衣服更是沾满了田野的泥土。但不用担心挨骂,祖母和母亲最多拉着拍打几下——不是打人,是拍土,大喊几句:“疯得像个泥猴子,还不洗脸吃饭去!”奇怪的是,小时候,她们从不过问我们的作业。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已成了耄耋老人,自己糊风筝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现在街面上卖的风筝,五颜六色,图案也很漂亮。风筝线也更轻盈结实,风筝可以放飞得更高,在蓝天丽日映衬下更加漂亮。但不知为什么,我还是怀念自己做风筝,放风筝。风筝在蓝蓝的天上飘荡,那么高,那么远……(2024-5-5《京江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