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街的变迁
(2023-10-25 09:48:13)
标签:
镇江西府街市三中 |
分类: 往事漫忆 |
西府街的变迁
文/赵怀德
西府街位于镇江主城区古运河东侧,东西走向, 东至斜桥街,西通双井路,因镇江市第三中学而家喻户晓。
据地方志记载,西府街在元代之前称双井巷,是镇江城八十二条巷之一。为什么叫双井巷?此地原来是古代军队的营房,为了防疫,设立规矩,禁止人畜合用一口井,所以有了双井之说,一口井供军人和家属使用,另外一口专门提供给军队服役的马匹、牲畜使用。清代在双井巷设右协领衙门,俗称西府,遂改名为西府街。清代八旗重视骑兵,入关以后,大量的骑兵进驻镇江。西府街向南有宋官营和马棚巷。中山东路兴建八佰伴大楼后,马棚巷从地图上消失了。
西府街10号的镇江市第三中学创办于1927年,前身为民族实业家冷御秋先生创立的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镇江沦陷,学校被迫停办。1949年4月镇江解放后,学校改为公立,易名为“苏南镇江蚕桑学校” 。1953年暑假,经再度调整,更名为“江苏镇江农业学校”。1954年夏,市教育局接管学校,改制为普通中学,更名为“镇江市第三中学”。 学校大门曾一度设在双井路 ;斜桥街的镇江七中迁址劳动路(今中山西路)后,校舍成为三中分部,学校大门改设在斜桥街,与分部门对门。上世纪80年代,三中改建了两幢教学大楼,学校大门恢复至创建时的西府街原址。
西府街历史上曾经是镇江城内繁华热闹之处。古运河旁,街巷纵横,商铺林立。随着历史变迁,西府街繁华不再。一条狭窄的小巷,两侧商铺很少,民宅破旧,行人不多。只有第三中学上学放学时,众多学生和接送学生的家长熙来攘往,才热闹起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 斜桥街拓宽,西府街南侧才建起了几幢居民楼。2018年西府街拓宽改造。全长236.8米的小巷拓宽成14米宽的城市支路,两侧是2米多宽的人行道,中间是9米宽的行车道。与此同时,镇江市优化教育布局,实施第三中学改扩建工程。
2019年这两项民生工程竣工以后,西府街焕发了青春,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文化街区,成为镇江目前最靓丽的一个街巷。
第三中学焕然一新的校园是西府街的一大亮点。新建的大门,正对宋官营,高大气派。校园内呈现出一派新气象。原来的教学楼修葺一新,设施齐全。新建了体育馆、音乐厅、地下车库、空中操场,还有能容纳1600人同时用餐的学生食堂。原来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的建筑,仅保留了一幢砖木结构教学楼的的一角,题名“女职阁”。女职阁前画廊的一张张照片,让人们回忆起开创镇江职业教育先河的冷御秋、唐儒箴、黄炎培、陆小波等先贤。
西府街的另一亮点是双井路口的历史文化景墙。市老年大学北墙被改造成筒瓦覆顶、黛墙为座的背景墙,主体部分采用钢化玻璃印花方式制作了一组壁画,有画有字有地图。壁画是由镇江籍著名作家王川领衔的创作团队集体合作的结晶,展现了古西门桥和古运河的历史风貌,堪称镇江版“清明上河图”。 壁画墙还通过书法形式介绍了西府街的由来,展示了清代诗人查慎行描绘古运河镇江段繁华景象的《咏京口诗》:“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过往市民无不驻足观赏拍照留念,穿越时空,了解镇江的悠久历史,领略镇江昔日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