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

(2014-07-04 08:41:31)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赤道一带的的海水温度,比往年反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部分地区干旱,而另一部分地区过多降雨,主要表现在自然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周围降雨量大,而在中高纬度易出现地区性干旱少雨,台风和飓风数量减少,大地震数量比较突出,这种现象属于全球周期性气候变化和全球周期性地震变化(指强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地磁移极,使北磁极位置偏东,而南磁极位置偏西,或南磁极偏南,换句话说,地磁极直径与地理极直径不重合的距离加大,造成东太平洋和美洲一带的磁赤道、自然北回归线和自然南回归线比往年异常偏南,而西太平洋和亚洲一带的磁赤道、自然南回归线和自然北回归线也相对偏南,不难看出东太平洋自然北回归线和自然南回归线偏南,造成太阳直射东太平洋轨迹也偏南,促使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可有效阻断秘鲁寒流大量的北上,同时地球大气环流发生改变,自然灾害频发。

http://s9/mw690/0021pC8Izy6KaWoPX8408&690

如图1所示,在1980年,北磁极a1在西经101度 42分 北纬76度54分 ,南磁极a2在东经139度30分 南纬60度30分。在1996年,北磁极b1在71.5度 北纬79.3度,南磁极b2在东经108.5度 南纬79.3度。黑竖线a4为1980年地磁极直径,或称磁芯,或称地轴。黑横线a3为1980年磁赤道,红竖线b4为1996年地磁极直径,或称磁芯,或称地轴,红横线b3为1996年磁赤道。

由于北磁极在加拿大北部,距地理北极约500-2000km ;南磁极在南极洲威尔克斯地一带,距地理南极约1000-2500km,不难看出,地磁极已偏离地理极若干里程,且地磁极直径(磁芯或地轴)处于倾斜状态,导致磁赤道与地理赤道始终不重合,这就造成磁赤道、自然北回归线和自然南回归线,在东太平洋和美洲一带始终偏南,而在大西洋和亚洲始终偏北。在发生厄尔尼诺时,磁赤道、自然北回归线和自然南回归线,在东太平洋是更加偏南,而西太平洋磁赤道、自然北回归线和自然南回归线也稍偏南,造成太阳直射轨迹在太平洋也偏南,使东太平洋,尤其是东南太平洋海水升温,也造成全球气候发生反常变化。

当弱的厄尔尼诺发生前后:北磁极偏东,南磁极偏西,可使地磁极直径更加倾斜,使磁赤道、自然北回归线和自然南回归线在东太平洋偏南,秘鲁海域海温上升,秘鲁北上寒流减弱或停止,将会导致东太平洋海水升温。

当强的厄尔尼诺发生前后:北磁极偏东,南磁极偏西,同时南磁极偏南,可使磁赤道、自然北回归线和自然南回归线,在东太平洋和美洲更加偏南,秘鲁海域海温上升,秘鲁北上寒流停止,将会导致东太平洋海水升温,而西太平洋和亚洲磁赤道、自然北回归线和自然南回归线也相对偏南,可造成亚洲南涝北旱,如1997和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可参考1996年地磁极和磁赤道的位置。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几乎连年发生厄尔尼诺也可参考1996年磁极位置。

地磁极与太阳的关系:有专家说,地球磁极与太阳磁极无关系,我看这种说法是极端错误的。虽然地球磁极与太阳磁极不能直接沟通,但太阳可通过磁能量与地球连通。美国科学家已证实,太阳每8分钟向地球发射一次磁能量,并有一部分通过地磁极进入地球内部。现在可肯定地说,地球与太阳始终保持有规律的角度和有规律的季节变化,至于地理坐标(地图)中的地理北极、地理南极、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是人为固定坐标,只能作为参考,而唯有磁赤道、自然北回归线和自然南回归线,才是准确的太阳光直射地球的轨迹,当地磁极位置移动到一定位置时,可改变常态的太阳光直射地球的经纬度(角度),也就改变全球气候变化,即形成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与大地震的关系:厄尔尼诺是全球周期性气候变化的现象,有强厄尔尼诺现象,弱厄尔尼诺现象,还有无明显感觉的厄尔尼诺现象,全都是形成全球自然灾害的根源,即地磁移极导致地球经纬度与太阳直射地球的轨迹发生改变。通过以往多次厄尔尼诺现象看,厄尔尼诺始终是大地震的高峰期,可肯定大地震与全球气候有关,而中国兰州王守玉的《地球极地构造连锁变化的循环规律》中,已明确地磁移极可导致全球周期性气候变化和地震变化,并在地震形成的原因中已论述。

综合以上所述:地磁移极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极地气候变化可造成地磁移极,地磁移极又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和发生大地震,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可造成洪涝、干旱、暴风和冰冻灾害,只要联合国和各主要国家重视自然灾害的成因,做到随时监测地磁极位置的变化数据,就可提前预防各种自然灾害,以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但目前的有关科研部门,还不能对地磁极随时监测,基本是间隔几年才测量一次,足以说明各国科学院,还没有把地磁极的重要性提到重要的位置。

限于时间和水平,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联合国和各主要国家政府重视,欢迎地球物理、气象、气候、地质、地震和地磁专业的专家学者评论,也希望爱好者评论!

研究人:王守玉

邮  箱:wsy8322581@163.com

地  址:中国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88号

2014.7.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