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分享——《呼兰河传》中的乡土情结

(2010-11-11 21:22:02)
标签:

萧红

呼兰河传

乡土

风俗人情

http://s13/middle/6e7256e1h94c72e97b53c&690

世事沧桑,在女作家萧红的一生中体现得尤为真切。 201162日,是萧红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因时缘、地缘、心缘,重读《呼兰河传》,写如下文字:

一、《呼兰河传》的写作背景与诞生时代

《呼兰河传》的创作始于1937年,完稿于19401220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大片国土沦陷,年轻却历尽悲苦的萧红,在贫穷和战争的逼迫之下,于困厄飘泊中不断地逃离、迁徙、再逃离、再迁徙。19401月,萧红到达她生命旅程中的最后驿站——香港。至此时此地,已经身心俱疲,再加之感情世界里的接续挫折与多病,她内心中的孤单、无助,与对故乡往事的眷恋之情已是难以抑制。

而此时此刻的这份乡愁,实在是包蕴了太多太多的复杂情感。自身命运的悲怆,故土的沦陷,国家民族的危难,作家以文学启蒙民智的责任,都是她创作的内驱力之一。《呼兰河传》就是在作者这样的主观心境之下,诞生于中国历史上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里。

二、《呼兰河传》中的乡土景色

乡土情结呼唤着《呼兰河传》的诞生,也是贯穿其全文始末的唯一一脉线索。故乡的一草一木、冷热炎寒都早已沉淀于作者的心田中,郁抑未发。所以,当故乡呼兰河在她的笔下展现时,是带着那样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感情特色,不仅仅是呼兰河,整个东北乡村小城的自然景观特色都在文本中诗意化的活灵活现了。

萧红从故乡最突出的特征——冬季的严寒起笔,反复写严寒,写在严寒中故乡人淳朴艰辛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景,写人们的喜好憎恶,写人们故步自封、毫无反思的生活习惯,等等。笔触所到之处,都将小城的景色渲染得苍凉而且美丽、亲切。故乡呼兰小城于萧红的记忆里是那样的完整,大至一年四季里的风霜雪雨,小至每一天里太阳的升起下落,家家户户的生活程序,人们一天到晚的喜怒哀乐,街里街外的每一处店铺,每一处住户,所有的特征都记得那样的清晰,以至于在她的笔下没有任何细小的疏忽和遗忘。如果不是对故土深深的挚爱,怎么能够将故乡或丑或美的面貌记忆得如此深刻,提笔而就呢?

王国维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一文学审美规律对于大多作品来说是具有普适性的,《呼兰河传》就更加的不能例外。作品中的景象处处都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恋情和田园之美,但在作者内在的理性反思和批判的观照之下,又处处充满着闭塞、荒凉和悲哀的气氛。

萧红将故乡小城里的乡土景色悠然散落于《呼兰河传》的全部章节之中,让每一个熟悉了《呼兰河传》的人,都熟稔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那座东北小城——呼兰县。那或丑或美或悲哀无奈的人们的生活场景也就永远地通过小说文本留在了人们的眼前。乡土原本是闭塞、单调和悲凉寂寞的,虽然作者内心中有对这一切最激烈的反抗与抨击和鞭笞,但是更多的还是爱恋和不忍。小说中处处都是在借用乡土景色来抒发内心中的伤感和爱恋与怀念,于是情景交融、爱恨交织,就成为《呼兰河传》最突出的写景特征之一。

三、《呼兰河传》中的风俗人情

“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呼兰河传》中的风俗人情不外乎是这些,但这些就已经不再单纯是作者对往事的亲切回忆,而是饱含了她对封建文化、民族灵魂中劣根性的审视、揭露与批判。愚昧盲目的信仰,与穷苦人民对自身生存价值的忽略,是那个时代人们病态心理的普遍症结。童年里的萧红,因为有祖父的陪伴和爱护,应该说是幸福的。但周边的大众的不幸,折射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深的印迹。于是在《呼兰河传》中,她反复重吟着荒凉:“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

这荒凉确实来源于她的家,家人一年四季过着毫无意义的简单闭塞重复没有欢乐的生活,没有任何追求和改变,“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这荒凉也来源于她所见证到的贫民大众的苦难生活,粉房里的雇工为了节省租金,不得不住在将塌的房子里,每天劳动的时候,居然还唱着歌,似乎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缓解,作者形象地刻画出他们内心中的感受:“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除却荒凉之外也有热闹,但热闹的结果却是更加悲惨,院子西南角上的跳神,不论昼夜地喧闹着,几乎所有的人都去参与了,最后终于在不到一年的光景里就将黑乎乎、笑呵呵的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捉弄死了。

呼兰城里的乡俗人情既是亲切的,又是悲哀、愚昧甚至无比野蛮的,任其怎样的鞭笞都依然觉得不够的。19384月,在第三次文艺座谈会上,萧红提出了带有鲜明个性的创作主张:“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者过去,作家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

“对着人类的愚昧!”这也许就是《呼兰河传》内在美的永久之所在。诗意的乡土描写是小说的外在美,对小城里人们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的描绘与揭露是作品的真正内涵,这种入木三分的揭露使人们对童年、人性,以及那个特定的时代的人的生存状态都有了一定的反思和认识,所以它永远是常读常新的。在诗意的叙述中,穿插着儿童哲理般的本真认识,《呼兰河传》在抒写乡土风俗人情的记忆中,完成了童年、诗境、民族心理自省的路程,所以,也就具有了震撼心灵的反省力量。

四、乡土情结的郁抑与抒发

在萧红短暂的一生当中,故乡、家曾经是她决绝叛离的对象,最终又成为她永久怀念和抒写的对象。思乡难解的情愫始终萦绕在她的胸中:“野犬的心情,我不知道;飞到异乡的燕子的心情,我不知道。但自己的心情,自己却知道。”离家后的她,在饥寒交迫中飘泊度日,挣扎于生死之间,相对富足的童年生活和已逝的祖父的疼爱时常温暖着她,成为她在痛苦中坚持着生存下去的精神慰藉。而现实中的故乡和家,又是那样的让她痛恨,让她怜惜!是故乡和家的精神枷锁逼迫她逃离,造成她人生的悲剧,使她愈行愈远,终于不能够再回去。矛盾着的情感长久的积压在心底,形成她郁抑着的乡土情结。故乡在外表看来是渐行渐远了,但在她的心里却始终近着,《呼兰河传》的通篇都是对乡土的思念,同时也抒发着她对故乡那些陋习的坚绝的反对与批判,小说结尾的那两句就是最好的说明:

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着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可以说,乡土情结的郁抑与抒发,是创作《呼兰河传》这部经典作品最直接的动力。

五、经典之美

故乡、童年、家园、邻里,是《呼兰河传》抒写的主体。在萧红的思念当中,每一寸乡土的特征都被写得清晰而且美到极致,有着诗一般的意境。童年因为后园和祖父,而变得温暖和幸福。但是家人和乡邻才是现实生活中那片土地上的主宰者,他们过着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生活,为此,作品中不停地写着鞭挞和唤醒的句子。在诗的意境里,唤醒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对人世间哲理的思考,是《呼兰河传》独特的构成特色。

思乡的意境最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对人类的生存困境的同情与思考也最能触动人的心弦,二者的结合,形成了《呼兰河传》永不褪色的常读常新的“经典之美”的魅力。

《呼兰河传》共七章,分别为:对故乡的自然景观、全貌的描写(第一章);对故乡风俗人情的描写(第二章);对童年、祖父和后园的追忆(第三章);对家及家人的追忆(第四章);对邻里的追忆(第五、六、七章)。貌似无序的结构呈现出的是一个无比完整的故乡:情、景、境,童年、家、亲人、乡邻,逐一写出。在这一完整的文本家乡中,每一个字都包含着萧红历经坎坷之后的认知和思念,承载着萧红离家飘泊的辛酸和对故乡极度的爱憎,文美、情真、理隽,足以唤起无数人的情感和审美共鸣。

乡土情结是《呼兰河传》诞生的缘由之一,也是它经典之美的内在质素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小憩空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