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与教师的社会助长
(2022-03-20 20:47:31)
标签:
杂谈教育卫生文化心理 |
社会助长作用又称社会促进现象,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奥尔波特认为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有这样几方面:
1.多数人在一起活动、增强了个人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从而提高了个人的兴奋水平;2.与他人一起活动,增加了相互模仿的机会和竞争的动机;3.
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由于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劳。
我感觉班级与教师之间也存在着社会助长的现象。我教的三个班级就是风格迥异的。
第一个班级是11班。学生非常活跃,思维活络,能够接话,虽然也有不少捣蛋份子,但大部分学生能给你超强的互动,放得很开,能大声笑,能提问题,每个人的眼睛都盯着你,闪着渴求知识的光。于是,在这个班里,作为教师的我,思维也一样活跃起来,时政新闻、历史传说等天南地北侃个不停,师生之间其乐融融,彼此成就,因此短短一学期,这个中下游的班级一下子被带到了年级第二,不过这班级也有问题,放开容易,但收有时容易收不住,不得不被我教训一顿,才消停下来。
第二个班级是10班。这个班级也是上学期期中之后接手的,原因是上一个教师和学生发生了冲突,不得不换班。其实我是100个不情愿,因为这个班级我刚刚融合好,师生关系很好,就像另一个11班一样。但没办法,为了大局,我接手了这个10班。没想到,这班的风格跟我完全不匹配。整个班级死气沉沉,我的问题往往没有人回应,我讲的笑话学生也会以极其隐蔽的方式笑一下就戛然而止。而且早上第一节课,竟然就有五六个学生趴在那里睡觉,因此让我讲得兴趣都没有,虽然剩下的学生也有几个听得很认真的,但他们只能是听,没有人回应。讲课没有回应,就好比演出没有掌声一般,索然无味。于是有些有趣的事我也没兴趣讲了,上课上得有点度日如年。不过成绩倒也是能上来,从年级垫底,半个学期就带到了中上游。
第三个班级是我自己的12班。初一就做下了规矩,学生总体还是非常乖,没有特别出挑难搞的学生。我的目标就是上课能放能收,所以上课的时候我还是会讲点有趣的事情,当他们笑得差不多的时候,我眼睛一盯,他们就会马上收起来,除了任课教师身份,这班主任的身份还是有威慑力的。所以自己班上课感觉还是非常好,从初一开始,社会成绩一直的遥遥领先,三率第一的位置从无旁落。不过班里懒散的学生还是有几个,一般不出格的我都不怎么管,与其把精力放在他们身上,还不如把精力放在中等生身上。因为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