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
(2013-05-16 09:22:16)学生竞赛选拔完后,再剩下的一周辅导时间里,我就没去管过那9个学生的辅导,而是交给了另一位老师(当时他负责1-4班,我负责5-9班,最后我们一同按照测验成绩的高低选出了9位学生)。今天,感觉自己一直不去,好像也说不过去,于是就在早自修后,过去看了一下。
一下气就不打一处来。老师在上面讲测验的试卷,几个学生就很无聊的坐着,都闷声不吭,只有两个女生看着试卷,其他的不但没有试卷,而且有的连书都没带,甚至其中一位翻着英语书。不过那老师竟然毫无感觉,依然兴致极高的在上面讲试卷。我顿时就有点受不住了,不过我还是坐了下来,想在那老师讲完之后,再说几句。下课铃响了,那老师都没结束的意思,我因为马上有课,于是不得不打断他了。
我说同学们,为什么我们两位老师要选择你们。除了成绩之外,还有就是考虑了班级的分布。因此你们每个人都是班级的精英,班级的代表。这去参加比赛,是你们个人的荣誉,也是你们班级的荣誉。另外你们的成绩也并不是十分突出,跟你们差不多成绩的有很多,像黎恺他就是95分,但我为什么后来选择励贝而没选择黎恺呢,你们俩分数是一样的,就是因为我觉得励贝更有潜力,而且跟陈佳薇是好朋友,两人可以一起讨论。竞赛要思维很活的,大家平时要多讨论多交流。
有些话我当着那位老师不便说,所以也就没有说出口。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满堂灌,我不喜欢一位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下面学生只是听或记,我喜欢热闹一点的课堂氛围,学生之间要有讨论有交流。而之前的竞赛辅导就是这么做的。我第一次竞赛辅导,也没什么经验,所以也没教5-9班的学生什么东西。我只做两件事,就是印试卷发给他们,然后鼓励那些学生自学,并多讨论多交流。于是课堂上,虽然我学生还不到10人,但是课堂上却是十分热闹,学生都很积极地讨论各种地理问题。这令我想起了爱因斯担,他之所以成为上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大学时他的讨论会。一批同是对物理感兴趣的朋友在一起讨论交流各种物理问题。不过最后我那几位学生虽然没有人数优势,但在最后的竞赛选拔中,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最高分122也在这里。
当然我也不否认满堂灌也有自己的优势,不过就是不太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