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http://s1/mw690/0021nH8vzy6JBU9j6Q870&690 【美】大卫·麦考利 文/图 漆仰平/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一直以来,为了我们的晚间亲子阅读能够顺利进行,通常在拿到书后我自己都先预习一遍,确保到时和孩子一起读时不至于太生疏。可是前天晚上书拿回家已经快八点了,我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预习。好在自己对讲绘本还算是自信满满,所以讲到《黑与白》时我也并没太当回事儿,看完封面打开至扉页,一个红色的长方形方框映入眼帘,框内红色的“警告”二字瞬间使人思绪紧张起来,这到底在警示我们什么呢?本书似乎包括好几个故事,他们未必发生在同一时刻。不过,也可能只有一个故事。不论怎样,敬请留心每幅图、每个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带着一丝忐忑继续翻页,再继续,发现这本书有意思的是每一个对开页都平均四等分,有着四幅画面分别讲述着四个貌似不太相干的故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该怎么读呢?是按照常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来读呢?还是分解开来一个一个讲呢?实话说我被难倒了。为了节约时间那就见字儿就读吧,翻了几页之后我仍旧稀里糊涂屡不清思路,木尔宝贝也是听得云里雾里。最后字儿算是被我念完了,故事没看懂。但是我相信这本书之所以获大奖,一定有他获大奖的理由,这一定是一部非常有深度且蕴意深刻的艺术著作,值得我仔细耐心地解读之后再读给我的宝贝。
http://s12/mw690/0021nH8vzy6JCfOBKgHdb&690 昨晚还是老一套,小朋友上床先翻书,我去烧水冲奶粉。等我冲好拿到床边说:“你先喝奶粉,喝完后妈妈给你讲书。”只见人家双手抱了一摞,唯独《黑与白》搁在床上,递书给我时说:“妈妈,《黑与白》不讲了,我不喜欢这本书。”我说:“是吗?你自己决定好了。”宝贝喝奶粉的时候,我顺手拿起那本小朋友不喜欢的《黑与白》,内心无比自责,觉得自己实在不应该在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状况的时候,就把一本陌生的甚至是难以领会的高难度的书呈现给四岁多孩子。一本好书,我觉得除了细腻的文字和动感的画面,讲读方法也是非常的关键。一定是我昨晚讲的太糟糕了,才导致一本曾经获得美国凯迪克金奖的绘本好端端被孩子拒绝或是排斥,要知道美国凯迪克金奖可是美国最具权威的图画书奖项,被认为是图画书的“奥斯卡”奖。
http://s14/mw690/0021nH8vzy6JCfQN9U18d&690
小朋友喝完奶粉迫不及待的钻进我的怀里,我将孩子递给我的四本书放在了《黑与白》的上面,他自己拿起《小威向前冲》说先讲这本,讲完之后问我:“妈妈,蝌蚪不是生长在黄河里吗?怎么又到人的身体里了呢?”我说:“人身体里面的小蝌蚪它叫'精子'。”宝贝又问我:“那我的豆豆里面也有精子吗?”我说:“是的,你长大就有了。”接下来小朋友拿起《你一半,我一半》说:“再讲这本好玩的。”读的过程中,我发现经常看书的孩子很容易看懂书,他告诉我说:“妈妈,小狗从中间切开他的生命就结束了,雨伞要是切开就坏掉了!”说完他自己又“咯咯~咯咯”地笑起来。再接着讲了那本《妈妈的红沙发》,之后讲《雪花人》,由于太热了,我让宝贝自己坐下来,把书放在我们俩的正前方。讲的过程中,也许是内容太长了又或者是瞌睡了,小朋友一会儿躺下,一会儿起来。我停顿了下,问是不是瞌睡了,小朋友使劲摇头并且说:“妈妈,我躺下的时候,我的耳朵一直都在听。”我说:“哦!妈妈觉得你听的时候如果能看着图画,你一定会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冰天雪地的的世界。”小朋友又说:“我一听见你讲的,我就想起那个图画了。”听了孩子的话,我内心充满欣慰并没再继续,我相信孩子的理解能力,我也同样希望孩子能快乐地、轻松地或是舒服的来听故事,来享受这段只属于我们母子间的美好时光。
讲完《雪花人》我说:“好了,今天晚上的绘本讲完了,现在我们要睡觉了。”小朋友回头一看床上的《黑与白》说:“还有一本。”我说:“你不是不喜欢这本吗?”只见他歪着脑袋一脸坏笑地说:“喜欢!”我知道他这个时候是在有意拖延时间,不想睡觉。我说:“那好吧,妈妈今天晚上只给你讲《黑与白》其中的一部分。”小朋友摇着头说:“不行,全部讲完。”我说:“妈妈告诉你,这是一部值得我们慢慢地仔细品味的大奖绘本,如果全部讲完,我们睡觉就迟了,明天早上就起不来了。”听了我的话最后才算是勉强同意。
哎呀,小孩儿最让人费解的一点就是:明明很瞌睡,却舍不得睡觉,宁可看一本自己不喜欢的书。
http://s14/mw690/0021nH8vzy6JCfX487Xbd&690
绘本《黑与白》作者有着特殊的创意和巧妙的构思,其艺术价值深远。每一幅图画都在考量着读者的观察能力和想象空间,起先讲读比较有难度,所以我打算将四幅画面分解成四个故事,先逐个阅读,再串连起来读。昨晚我们只是读了每一对开页的左上部内容《幻影》,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孩他为了回到父母的身边,要坐火车花去一整夜的时间,那是他第一次坐火车,所以他又激动又紧张以至于一整夜都迷迷糊糊,恰好就在那天夜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被小男孩亲眼目睹。天快亮了小男孩进入了梦乡,当他醒来的时候火车已停靠在月台上,他终于到站了,并且看到了前来接他的爸爸妈妈。
http://s11/mw690/0021nH8vzy6JCfZ38jUca&690第一页,小朋友指图告诉我说:“妈妈,我看到了火车、草地、大树还有高山和云朵,还有英语。”
http://s12/mw690/0021nH8vzy6JCg1Eu1Rbb&690凌晨时分,列车员通知乘客:有东西挡住了火车的去路。
男孩趴在车窗上,刚好看清车头前方的那堆砾石。他很纳闷,是雪崩吗?是从哪里来的呢?
男孩还看见火车司机从驾驶室里跳出去,向大砾石跑去。并且一边跑一边大喊大叫,还挥动着拳头。男孩咧着嘴笑了,他觉得想要搬动大石头,单凭冲它们大喊大叫是不行的。
http://s10/mw690/0021nH8vzy6JCg1RSSB79&690男孩揉了揉眼睛,仔细观看他发现:砾石在滚动。 http://s2/mw690/0021nH8vzy6JCg272db21&690并且渐渐地飘离铁轨,落到堤坝上,又飘向为铁路划界的矮树丛。
我还正在揣摩砾石为什么是滚动的,并且穿过铁路,飘向他方时,木尔宝贝打断我说:“妈妈,那不是碎石,是奶牛群,你看有头、有眼睛、还有腿呢!”
我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内心无比地惊呀,我的宝贝你太了不起了!你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完全超越了妈妈。
http://s6/mw690/0021nH8vzy6JCg2nPmJb5&690最后一页:男孩醒来的时候,火车停在月台上,月台被巨大的玻璃屋顶罩着。他把鼻子贴在车窗上,没有云朵,没有雪花,没有歌声。不过,有两个人正朝着列车的方向走来,他们身上有男孩熟悉的东西。男孩跳上站台,他们快步跑向他。“嘿,我的宝贝!”男孩的妈妈说。“你一定经历了不寻常的旅行!”
在读这一页时,木尔宝贝轻轻地把自己的小鼻子贴在床头,并且回头问我:“妈妈,为什么车窗上会有雾气?”我说:“当外面温度低,车里温度高的时候,车窗上就会产生雾气。”宝贝又说:“妈妈,我们坐动车的那个车站上面也有个玻璃屋顶,就像这样圆形的。”还边说边用手比划成拱形,实话说我都不记得,有玻璃屋顶的站台到底是青岛还是上海或是杭州,但是这个孩子他到过就深深地记住了。所以说呢,孩子的成长体会比学会更重要。
这其中的一个故事结束了,或者是说这只是故事其中的一部分,那么其他的或剩下的内容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错综复杂的关联?我突然好期待今天晚上的阅读时光快点到来,随着一个故事的结束,另一个故事的展开,或者是整个故事情节的深入,这个孩子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新的发现呢?对于这样的一部著作,我觉得他启发或是教育我们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他很关键,会读才会觉得有意思。与其说每天我都在为孩子读书,不如说是孩子在帮我读懂每一本书。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76EN00SIGG.gif
http://s4/mw690/0021nH8vzy6JIm3shsn33&690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