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可以重来

(2011-03-20 21:28:24)
标签:

历史

明朝

建文帝

遭遇

杂谈

分类: 率性悦读

读《正说明朝十六帝》(许文继、陈时龙著,中华书局出版)一书,对明朝第一悬案“建文帝的下落”感到好奇,对建文帝的遭遇也充满同情。

有明一朝,共有16位皇帝,但是明代帝王的陵寝却只有14座,这就是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原来,有两位明代皇帝死后没有葬入皇家陵园。一位是建文帝,“靖难之役”后江山被其叔父朱棣夺去,自己也“不知所终”;另一位是明朝第七位皇帝代宗朱祁钰,病重之际被拥立其兄的几位大臣“夺门之变”后被废,死后被以亲王礼葬于北京西山。

明太祖朱元璋以其非凡的胆略与过人的智慧开创了大明基业。因其深知白手起家打下江山的艰辛与不易,为确保朱明江山世代永固,朱元璋要为其继任者扫除一切威胁。为此,朱元璋生前制定了很多制度,要求后任者必须执行;他设立特务组织,监视官员;晚年甚至大开杀戒,屠戮功臣。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刚猛治国,既为他的继任者创造了一个社会稳定、吏治清明的执政环境,同时,也造成了文武大臣力求自保,不敢、不愿言政的万马齐喑的局面。

朱元璋的继任者是其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在其21岁的时候被推上了权利的顶峰。登上大宝之后,朱允炆有意识地改变其祖父朱元璋“右武”的倾向,大力提高文官的品级和地位,重用饱读诗书的文人学士,这从他自定年号“建文”就可见其用心。建文帝力行宽政,精减赋税,锐削藩镇,深得居庙堂之高的官吏队伍与处江湖之远的草野百姓的欢迎与拥戴。

但是,由于建文帝对削藩认识不够充分,准备工作也不够完备,策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四年之后,被其文韬武略的叔父朱棣夺去了政权和江山。当朱棣率兵进入南京城(当时京师)的时候,建文帝不知是死是活,是遁是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连明史记载也是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有说他自焚而亡的,有说他秘密出逃云游四方的,还有说他漂洋过海,不知所终的。

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朱允炆实施“建文新政”,吏治清明,百姓乐业,国家安定,经济发展,赢得了官吏、百姓的良好口碑。因而,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许多人更愿意相信,建文帝秘密逃出南京,带着几个亲信大臣云游四方,浪迹天涯。如今,有很多地方都留有与建文帝有关的遗址和传说,体现了人们的善良愿望。有一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今贵州广顺时所作,虽然历史学家还不能肯定就是建文帝所写,但是,内容还是比较符合建文帝身份与口吻的。诗曰: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薇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遥想当年,风华正茂、雄姿英发、深得人心的建文帝朱允炆渴望大展拳脚,施展抱负,把国家治理好,让人民安居乐业。这也应该是大体可以预想得到的。不料,却因为削藩而丢掉了皇位和江山,只落得隐姓埋名,遁迹蛮荒偏僻之地,夜深人静,暗自泪垂,这是怎样的痛心与悔恨呢?!

正是有缺憾,历史才值得回味。如果可以重来,历史将会怎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