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文章不染尘
(2010-11-10 08:57:27)
标签:
读书汪曾祺干净意境杂谈 |
分类: 率性悦读 |
(2012年5月16日,是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先生逝世15周年。汪先生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尤其是他的散文,我百读不厌,非常喜欢。汪曾祺作品是我经常捧读的精神食粮。谨以此文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15周年。——博主注)
佛语中有净土、净坛、净身、净水等一些特定称谓,净是佛家一个重要概念,有其独特适用范围。不论食品、器物还是思想、心灵,佛家都追求“净”的境界。与“净”相对的是不洁,佛教倡导求净去垢,修行就是达净的途径。所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修行就能抵“净”境;而慧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强调一切皆空,存“空”念而心无它物,则是另种意义的“净”。
由佛家语义延伸到俗世情景和文学作品,“净”同样是一个较高标准和境界。为人处世,讲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廉洁自律,不处心积虑谋私利,不挖空心思图钻营,真正做到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写诗作文,讲求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长篇累牍;讲究意境优美,讲究语词明净,言简意赅。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南朝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给友人这样描述清秋时节富春江的明丽景象。同样是天和山一色,毫无纤芥:风净、烟洁,山秀、水清。舟轻盈随水漂荡,心愉悦而临空飞翔。洁净无瑕的世界,作者描画和倾吐的是心的畅想,飞的欲望。
观世音菩萨打坐的莲台是“净”的又一征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是高洁的象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周敦颐《爱莲说》)。代表了恶劣环境和不利条件下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恶势力屈服的优良品格。如果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莲花品格“内容”上的“净”,而“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则是她外表和形态上的“净”,就是简单和单纯。
汪曾祺先生自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骨子里积淀了儒家爱人、亲民思想和善良、宽厚品性;有良好而深厚的家学渊源,饱读诗书,他说过曾熟读晚明小品文烂熟于心,特别对文章的节奏把握精妙。因此,他的文章充满传统人文情愫,思想不会浅薄;同时,由于学养扎实和感悟独到,他的文章读起来毫无生涩感,而是流畅自然,明净诱人。可以这么说,汪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风行于世,受到众多读者喜爱,我以为也许得益于他的慈悲心怀、干净笔法和不染杂尘的淡雅文气。
读伊甸所写《温远辉:人与文的“干净”与“自觉”》一文,颇有感触。文章引述温远辉在其《身边的文学批评》一书中的一副对子: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他(温远辉)说他希望自己写下的文字“也有这般的干净和觉悟”。看来,把“干净”作为好文章好文字的标准是作家、评论家不俗也不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