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文摘】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2012-10-22 23:27:27)
标签:
it |
分类: 产品经理-文摘 |
史蒂芬·柯维论变革之本: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文/史蒂芬·柯维(美国著名领导力大师)
我习惯在早餐前抓紧时间看一小时的经典书籍,最近重温的是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是一本震撼人心的著作,书中主要阐释了这样一个经典理念:“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这个时代做成事,不能再靠简单的勤奋,也不是靠简单的热情,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现在有些企业抱怨外部环境、温度的变化,结果只能被禁锢在这些问题上,找不到解决办法。我觉得做企业还是要“基本功加临场发挥”,宏观形势虽然悲观因素多一些,但作为一个微观企业,我相信只要不断修炼“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综合统效、不断更新”这七个习惯,就仍然能够在市场下滑期找到自己的增长方式。
史蒂芬·柯维论变革之本: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作者:史蒂芬·柯维(美国著名领导力大师)
“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尘世让世人摆脱贫穷,耶稣则先让世人摆脱内心的贫穷,然后由他们自己摆脱贫穷;尘世通过改变环境来造就人,耶稣则通过改变人来造就环境;尘世塑造人的行为,而耶稣改变人的本质。”
我想讲述我的一段亲身经历,因为其中体现了本书的精髓,而且希望大家借此体会其中蕴含的基本原则。
若干年前,为了安心写作,我带着全家离开自己从教的大学,去夏威夷休假,在瓦胡岛北岸的拉耶住了整整一年。
每天在海滩上晨跑后,我和妻子桑德拉就把两个还光着脚,穿着短裤的孩子送到学校,而我则到甘蔗地旁边一所僻静的房子里写作,那是我的办公室,美丽而且静谧一一没有电话,不用开会。
这间办公室在一所学院旁。一天,我在学院图书馆的书架间漫步,一本特别的书引起了我的兴趣,其中一段文字让我彻底改变了余生。
我反复玩味这段文字,它主要阐释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这句话让我感到一股全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我觉得它像是一个素未谋面的新事物,引发了我内心的革命,而且恰逢其时。在反思中,这句话开始对我的生活模式产生了影响。我仿佛跳出了自己的角色,成了一个旁观者,身处那段距离中来观察源自外界的刺激。我可以选择甚至改变回应的方式,还可以选择成为或者至少影响这种刺激。这种内在的自由感令我狂喜。
此后不久,我和桑德拉开始进行深入交流。随着交流的逐步深入,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讨论内心世界的问题一一我们的成长经历、行为模式、感受和自我怀疑。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探险,发现其刺激程度远远超过了外部世界的任何探险,而且更精彩,更有趣,更引人入胜,更加充满发现和感悟。
在内心世界里探险
有一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多年,那就是桑德拉固执的偏好。她似乎对某品牌电器有一种我绝对无法理解的痴迷,她从来不考虑购买其他牌子的电器。即使在我们经济尚很拮据的时候,她还是坚持要驱车50英里到“大城市”去购买该品牌的电器。
这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所幸只有购买家电时才会出现这种局面,但是每次出现都是一种“刺激”,会引发激烈的“回应”。就像一个导火索,能让我联想起各种烦心事,引发一系列不愉快的感受。我通常会逃避,再次表现出“机能障碍”般的孤僻行为。我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搁置它,否则我一定会失控,口不择言,而每次出言不逊后,我都要再回去道歉。
她对这个品牌的痴迷还并不是困扰我的最大问题,她为这个品牌辩护的那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才真的让我难以接受。如果她干脆承认自己的做法缺乏理性,完全是感情用事,我大概还能容忍,但是她却一再辩解,实在让我烦心。
早春的一天,我们谈到了这个话题。此前的所有交流已经为这次谈话奠定了基础,基本规则也已经确立:一是不要刨根问底,二是如果一方或双方感到痛苦就搁置话题。
这次沟通的效果是惊人的,这是真正的统合综效(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办法)。桑德拉好像是第一次思索自己痴迷于这个品牌的原因,她谈到了自己的父亲,说他曾经在中学担任了多年的历史教师,后来为了糊口,进入了家电行业。经济衰退使他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而没有濒临破产的唯一原因就是那个品牌的公司允许他赊账进货。
桑德拉和父亲的感情无比深厚,劳累一天的父亲一回到家里,就会躺在沙发上,而桑德拉则为他按摩双脚,给他唱歌,两个人每天都沉醉于这样的美好时光,持续多年。每当这时候,父亲就会对桑德拉坦言他在生意上的烦恼,并告诉她幸亏那家公司允许他赊账进货,他才得以渡过难关,为此他对这家公司十分感激。
父女之间的这种交流自然而率直,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难以想象的。在那样一个轻松的环境下,任何心里戒备都不会存在,因此父亲的话在桑德拉的潜意识里印上了深深的烙印。她原本或许已经忘记了这一切,直到我们能够无拘无束地进行沟通的那一刻,往事就自然而然地重现。
我逐渐意识到,桑德拉所谈论的不是电器,而是自己的父亲,她在谈论一种忠诚——对于父亲的愿望的忠诚。
那次谈话让我们热泪盈眶,不只是因为这些新发现,还因为我们更加尊重彼此了。我们发现,看似琐碎的小事,往往也源自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如果只看表面,而没有挖掘深层的敏感问题,无异于在践踏对方心中的圣土。
我和桑德拉在那幸福的一年里发现,如果能明智地利用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和人类的四种独特天赋,我们就能获得由内而外的力量。
我们尝试过自外而内的手段。我们彼此相爱,于是想通过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靠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来消除分歧,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作用有限。只有从最基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下手,才能根除长期的潜在问题,收获宝贵的双赢关系。
成为彻底转型者
萨达特(Anwar Sadat,埃及前总统)是20世纪的一位强人的转型者,他留下的遗产之一就是让我们对变革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萨达特来说,“过去”是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那道“猜忌、畏惧、仇恨和误解的高墙”,而“未来”就是看起来不可避免的冲突和分裂。谈判处处碰壁,就连形式和程序方面也无法达成共识,双方甚至会为协议草案中一个无关紧要的逗号或句号而争执不下。当其他人试图用一些表面功夫来缓和僵局时,萨达特却总结了早年牢狱生活的经验,开始从问题的根源下手,从此改变了数百万人的历程。
他在自传中写道:“当时,我几乎是下意识地运用了在开罗中央监狱54号牢房里积蓄起来的变革力量地可以称之为才能或能力。我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局势,除非具备必要的心理素质和智慧,否则别指望改变它。在隔离间里,我沉迷于对人生和人类天性的思索,最后得出结论,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思想构造,就永运无法改变现实,也永远不可能取得进步”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综合统效、不断更新一一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而为一。正因为多数人都曾品尝过齐心协力的甜美,也忍受过勾心斗角的苦涩,所以才知道前者是多么宝贵而脆弱。
塑造绝对诚信的品德以及把爱和服务作为生活内容的确有助于实现上述的齐心协力,但是显然无法一蹴而就,投机取巧。不过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前提是我们要以正确的原则为生活中心,摆脱以其他因素为生活中心的行为模式,并跳出不良习惯的“温床”。
我们有时也会犯错,并因此感到尴尬。但是,只要我们从“每天的个人领域的成功”做起,由内而外地努力,总会取得成果。而且播种、除草、培植的过程本身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成长的喜悦,直到品尝到美满生活的甜美果实。
再次引用爱默生(Emerson)的名言:“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事情变得可以迎刃而解,这并不是因为任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增强了。”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原则,在实践和增强实践能力中找到平衡点,就能够创造有效能,有意义而且充满祥和的人生……为自己,也为后世子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