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实验记录过程
(2012-04-05 23:28:43)
标签:
育儿 |
实验过程
第一组:6人 (王笑涵、徐启泰、桑佳乐、丛林海、马子涵、杨奕霖)
我先同时给孩子发了四种纸张,留下报纸,其余的请孩子放在事先准备的纸板底下,孩子这时就有些手忙脚乱的了,只有桑佳乐自己整齐的摆好了,这一环节耽误了不少的时间,然后跟孩子玩小魔术,看看一滴水在报纸上会有什么变化。
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一直在注意水滴的变化,待孩子观察一段时间后,请孩子说一说水滴在纸上的状态,笑涵说“它是一个小圆点。”我说:“那我们把它画在我们的记录表上吧。”孩子这时有点不知所措,我于是用语言给予他们提示,“你们看看这张报纸是什么形状?”孩子马上回答“是长方形。”“那我们可以怎样记录呢?”嘉乐回答:“可以画一个长方形。”“那你们觉得嘉乐的办法好吗?”孩子们纷纷表示同意。于是孩子们在纸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对于小水滴该如何来表示,他们又犹豫了,我鼓励他们可以大胆记录,“你们看到的小水滴是什么样子就把它画在纸上就可以了。”然后建议孩子把小水滴涂上颜色。由于事先并没有提醒孩子注意水滴的大小,所以孩子记录的有大有小,王笑涵、徐启泰、桑佳乐的记录清晰准确,丛林海、马子涵、杨奕霖的记录就明显偏大,或许这三个孩子需要更多的经验与对比。
然后,我请孩子从纸板下拿出塑料纸,这一环节又浪费了不少的时间,有的孩子甚至错把别的纸拿出来,当孩子往纸上滴水时,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杨奕霖见小水滴在塑料纸上只有很小的一点,而且极不明显时,心急的他直接又做了几次同样的动作,结果他的塑料纸上布满了小水滴,马子涵也是个急性子,待我看到时,也是满满的水滴,其他的孩子也有同样的疑惑,多少也都滴了两次,我想这可能是孩子真的发现了两种纸的不同吧,由于心中的疑惑,他们直接进行了多次的重复,直到纸上布满水滴,才作罢。我请孩子们做了真实地记录,所以他们的记录表上塑料纸的位置上大都有一个大大的被涂了颜色的圆形。然后请他们回想,当只滴一次水滴时,纸上有什么变化?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抢着说“只有那么一点点,有点看不清。”我说:“原来小水滴在塑料纸上是这样的,小小的一点。”同时提醒孩子下次只能滴一次水滴。
在我们设计这次活动的时候,想当然的是皱纹纸应该湿的面积最大,可是孩子们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答案,一个想象之外的答案,问题所在是:四种纸的大小不一,皱纹纸要比其他三种纸大一倍以上,所以当孩子滴上一滴水后,皱纹纸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当中那样,迅速向外渗透,直至纸张全湿,孩子所看到的是,小水滴在变大,慢慢的向外渗透,直至停止不动。出于记录的真实性,我请孩子们依然是把自己看到的记录下来。所以我们后来看到的孩子们的记录表,小水滴在皱纹纸上的面积并不大,没有看到这一过程的话,或许会对孩子的记录产生疑问,但作为这一活动的记录者,我知道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只是因为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材料不科学,这给我自己上了很好的一课。
对于卡纸的记录,就显得比较顺利,或许有了前面几次的经验,孩子们很好的,很顺利的就观察到了水滴在卡纸上的状态,并清晰的记录了下来。
分析:
1 同时发四种纸给孩子,让孩子有种找不着头绪的感觉。每次找一张纸都很乱,次序错位。
2 由于记录要求真实性,所以孩子们第一次的实验,就会五花八门,但总体会有一个限制,类似于规则,比如画上纸的形状,然后再画上水滴的大小,最后涂色。如果注意与前一个实验做对比,孩子记录的或许更有比较性,会更准确一些。
3 对于孩子在完成塑料纸这一实验时,没能预料的情况就是孩子反复的做滴水的动作,只因为小水滴在塑料纸上的痕迹不明显,与我的引导有关。
4 做试验记录的前提就是科学,真实,可是为孩子准备的材料却没有达到科学这一标准,每种纸张的大小必须统一。否则会误导孩子。
经验:
1 依次给孩子发纸,一个实验结束后,再给孩子发另一种纸。
2 真实地记录固然重要,老师适时地引导更会增加孩子记录的准确性。不是强迫的灌输,是正确的引导。
3 应考虑到每一环节所可能出现的意外,对于突发的意外,老师应该有足够的经验与方法去解决,认识到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怎样判断孩子的做法是错是对,引导孩子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4 重新为孩子准备大小统一的纸张。
第二组:7人(唐文博、郭雨桐、邢雯雯、邵筠婓、宋威斌、孙东俊、姜鑫浓)
师:“你在哪里见过小水滴?”
姜鑫浓说:“我用笔在水里蘸一下,就有小水滴。”
郭雨桐说:“水龙头开一小点就有小水滴。”
唐文博说:“下小雨时,就有小雨点落下。”
师:“那我们今天就与小水滴一起来玩游戏吧。”
让孩子通过触、摸来感受皱纹纸的特点,并加深对皱纹纸名字的理解。这次由于纸张变小,和其他纸一样大,所以随着孩子的惊奇声,水滴很快向周围渗透,明显的效果,让孩子的记录变得容易。
出示卡纸时,孩子就能喊出它的名字,所以实验依然顺利。
分析:
1 事先发的彩笔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导致有的孩子注意力有所分散。
2 可以在最后和孩子总结一下,帮助孩子加深小水滴在四种纸的不同形态。
经验:
1 依然是注意先后顺序,尽量减少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2 在孩子完成一种实验后,可与前一种做对比,让孩子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第三组:8人 (王玥琴、梁哲辉、汪佳颖、宋佳怡、苏晓汝、孙宇轩、于雯钰)
王玥琴:“玩具消毒完,会有一些小水滴。”
梁哲辉:“洗完手,水龙头拧不紧的话,会有小水滴,那样就会浪费水。”
汪佳颖:“天空有时会有水滴落下。”
师:“那我们今天就与小水滴一起来玩游戏吧。”
于雯钰说:“报纸上的小水滴成了一个车轮形状。”
梁哲辉说:“观察一会儿,报纸上的小水滴颜色变淡了。”
王梦羽:“小水滴和扣子形状是一样的。”
(塑料纸)在塑料纸上孩子的观察及对话,
梁哲辉:“小水滴像小蚂蚁,太小了。”
宋佳怡:“小水滴是月亮的形状。”
苏晓汝:“小水滴就像是一双袜子的形状。”
王梦羽:“像颗小珍珠一样。”
于雯钰:“我觉得像蝌蚪一样。”
(皱纹纸)在皱纹纸上,孩子们所看到的,
梁哲辉:“开始小小的,越变越大。”
孙宇轩:“本来干的,现在变湿了。”
于雯钰:“蓝色的皱纹纸变成绿色的了。”
(卡纸)师:“与报纸比,谁的水滴大一些?”
分析:
1 条理较上两次实验,比较清晰。
2 后面做结论时,前面的纸张有的已经干了一些,不太明显。
经验:
1 条例清晰,孩子做起来就会井井有条,思路分明。
2 通过孩子自己的观察总结,对于记录水滴的大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起来也比较客观。
3 做对比,可以直接比照自己上次的记录,以免水干后影响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