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氯丙醇酯,一个全球新挑战

(2015-05-19 07:57:55)
标签:

氯丙醇

植物油

奶粉

母乳

分类: 科普专栏
氯丙醇酯,一个全球新挑战

“优恪网”对进口奶粉的测评出现了一个公众十分陌生的“氯丙醇酯”,其实科学界对它的了解也还不够充分,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新挑战。不过,这个挑战并非针对奶粉,更多的是对油脂工业的挑战。


氯丙醇酯是什么?

氯丙醇酯全称氯丙醇脂肪酸酯,是在植物油精炼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污染物,近几年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才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只要使用了植物油,食品中就会或多或少带入氯丙醇酯,但污染水平通常很低。

根据氯原子位点的不同和脂肪酸的不同,氯丙醇酯家族存在数十个成员,其中三氯丙醇酯的污染水平最高,因此是科学界关注的重点。

奶粉里的氯丙醇酯哪来的?

主要是因为奶粉里使用了植物油,其占到奶粉干重的四分之一左右。您可能会感到奇怪,奶粉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植物油?

这是由于婴幼儿奶粉要尽可能模仿母乳的营养成分,因此去除了饱和脂肪较高的乳脂,并以不饱和脂肪较高的植物油替代,到了成人奶粉就不会这么做了。

氯丙醇酯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很遗憾,科学家们还不是很清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下属的一个专家委员会(JECFA)正在从世界各国搜集相关数据。

目前一般是用氯丙醇作为参照物,因为氯丙醇酯可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氯丙醇。JECFA为三氯丙醇制定的“安全剂量”(PMTDI,暂定每日耐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2 微克。德国风险评估研究所(BfR)和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都是以此为依据进行三氯丙醇酯的风险评估。

人类摄入氯丙醇酯的主要途径是植物油,虽然成人吃的植物油更多,但由于植物油在婴儿(指非母乳喂养的)膳食中的比例更高,因此婴儿的暴露量相对更高一些。

老外都怎么说?

来自德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 30个奶粉样品的氯丙醇酯估算摄入量均大大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安全剂量,最高的甚至达到20倍。这一数据可能也说明,婴儿奶粉中的氯丙醇酯可能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氯丙醇酯,一个全球新挑战

当然科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雀巢公司在体外模拟条件下进行试验,发现氯丙醇酯的转化率没那么高,人体摄入氯丙醇的真实水平可能只有BfR估算值的六分之一,这也意味着科学界有可能高估了氯丙醇酯的危害。

母乳喂养能否避免摄入氯丙醇酯?

如果婴儿奶粉普遍存在氯丙醇酯污染,是不是吃母乳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了呢?如果妈妈吃植物油,会不会把植物油里的氯丙醇酯带给孩子呢?

有研究发现,母乳中三氯丙醇的平均浓度大约为每升35.5 微克,如果一个7.5公斤重的婴儿平均每天喝750毫升母乳,则摄入量折合为每日每公斤体重3.55微克。也就是说,母乳虽然比奶粉的氯丙醇酯少一些,但还是超过了安全剂量。

如此看来,解决氯丙醇酯问题的关键是在植物油。不过目前国际上并无植物油中的氯丙醇酯限量,也没有婴儿奶粉的限量,毕竟制定标准需要先积累足够的科学数据。就目前而言,消费者不必过于担忧,因为奶粉丰富的营养物质给孩子带来的健康收益远远超过这些微量污染物带来的风险。

各国是否有对策?

世界各国政府对氯丙醇酯并非听之任之,密切关注、积极研究是大家的一致态度。科学家们正在深入研究氯丙醇酯的形成机理和代谢途径,收集完善相关膳食数据,工业界正在努力研发更好的工艺控制技术。

中国在做什么?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已经积极介入,应对这一新的挑战。我国科学家已研制出食品中氯丙醇酯的检测方法,正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向社会征求意见。将来会通过相关监测和膳食研究积累数据,指导我国食用油行业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

氯丙醇酯——油脂食品中新的潜在危害因子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0Bm-dMerxCkRE-Lh3yfyJuTb0Mb7-PTjzuWNFGL2U1mKamQiU2-jPuS5ra5HscQ71m743R9a3BFRlaYsiMMe57EiZS3fV95jkkt9MCRBjT3

BfR关于婴儿配方中氯丙醇酯的报告

http://www.bfr.bund.de/cm/349/infant_formula_and_follow_up_formula_may_contain_harmful_3_mcpd_fatty_acid_esters.pdf

母乳氯丙醇酯研究

http://web.vscht.cz/~hajslovj/publications/zelinkova_3-mcpd_esters_in_breast_milk_fac_vol25_p669-676.pdf

我国科学家研制的检测方法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1967313013435

 

 

注:

1、我不是知识的创造者,只是一个搬运工。

2、转载请征得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有截取或修改务必返回给我确认。

3、仅允许使用“食品安全博士”称谓,其他称谓务必征得本人同意。擅自使用其他称谓的,保留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4、文章如有瑕疵或遗漏欢迎批评指正。

 (联系方式:zhongkai@cfsa.net.cn;微博:@CFSA_钟凯;微信公众号:foodsafety1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