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双老筷子引发的血案

(2013-08-30 14:35:31)
分类: 科普专栏

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时候,始终脱离不了一个错误逻辑,那就是一定要有严重健康损害。必须弄点致畸、致癌、致突变,性早熟、性无能、性变态,否则都不好意思说是食品安全问题。真是这样吗?

 一双老筷子引发的血案


最近一段时间,不断有媒体、微博在传递这样一条消息:

【筷子使用超六月或致癌】你家的筷子多久换一次?调查发现,普通筷子使用3-6个月,颜色会变深或变浅,这时筷子要赶紧换。超期使用的筷子会滋生各种霉菌,轻者或致感染性腹泻等疾病,严重的可诱发肝癌。专家表示,半数筷子标有建议使用时间",最简单消毒法就是沸水煮十分钟。

说到霉菌和肝癌,多半指的是黄曲霉毒素,所谓“严重的”只是长期大量的马甲罢了。因此翻译成标准的媒体模式就是:老筷子可滋生黄曲霉,长期大量使用或导致肝癌。这到底是否可能呢?我认为筷子致癌纯属脑补,而且是大补。

 

脑补之一:黄曲霉→黄曲霉毒素

筷子被黄曲霉污染的确有可能,毕竟这种霉菌不是什么稀有物种,空气中它的孢子随处可见。但有黄曲霉不等于就会产生毒素,只有携带了“产毒基因”的黄曲霉菌株才有可能产生毒素(其实寄生曲霉也可以携带这种基因并产毒,此处不扯远)。相当于有了犯罪分子,但没有犯罪工具,照样没法干坏事(想想化学阉割)。

事实上,黄曲霉菌株也可以被用于食品发酵工业,比如酿造酱油,只是我不能确定目前是否仍然是合法的食品工业用菌。另外,作为一种田间污染,我国一些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曾经尝试农田喷洒非产毒株,利用优势菌群压制产毒株。效果还真不错,后来我们想从污染区分离高产毒株居然找不到了。

 

脑补之二:黄曲霉产毒株→黄曲霉毒素

和所有的微生物一样,黄曲霉要想产生毒素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比如它最喜欢24-28度,水活度0.94左右,喜欢的“食物”是花生、玉米、大米等。即使黄曲霉产毒株恰巧落在筷子上,它能从筷子(一般是木、竹、高分子合成材料等)上找到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来“生根发芽”并产生毒素吗?

前不久的“奶粉肉毒污染”也一样,虽然后来证实是生孢梭菌,但即使是肉毒梭菌,它也不是想产毒就产毒的,其前提条件非常苛刻。媒体报道经常出现这种根本不看前提条件就一股脑的定义为有毒有害,这在微生物领域尤其常见。

 

脑补之三:黄曲霉毒素→肝癌

黄曲霉毒素是明确的人类致癌物(IARC1级),但是总有个量的概念。我曾经解释过致癌物是怎么回事,也说过致癌物和癌症的辩证关系。筷子上面如果真的检测到黄曲霉毒素,会有多大的量?“长期大量”如何成立?难不成你每天还给筷子上贡,让黄曲霉毒素不断供?

人类吃进去的黄曲霉毒素绝大多数还是来自花生、玉米、大米、小麦、坚果及其制品,基于“总量控制”和“抓主要矛盾”的风险管理理念,我们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也对它们进行控制。而黄曲霉可能污染的其他食物,比如蔬菜水果等就不做控制了。筷子上产生黄曲霉毒素已经有点玄幻色彩,导致肝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除了上述致癌的忽悠以外,是否滋生霉菌或细菌实际上和筷子的变不变颜色并没有必然联系。关键是两点,一是有没有洗干净,而是有没有及时晾干。没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微生物的繁殖没那么容易。所以通常的建议不是煮筷子,我的做法是洗净晾干,筷子头朝上,筷子盒透气、不积水、定期清理,就这么简单。至于说几个月就要换筷子,那就看个人选择,反正我家的筷子很久没换了。

 

和黄曲霉有关的其他一些小谣言:

1、霉变(或发芽)的花生有黄曲霉毒素:没有明显霉变的花生也可以含有黄曲霉毒素,霉变花生也可以没有毒素。有没有毒素,检测说了算,不是眼睛、鼻子或嘴巴说了算。

2、地沟油里有黄曲霉毒素,可以让大蒜变红:扯淡,精炼地沟油比正规食用油还纯,根本没毒素。大蒜变红,典型的脑补。

3、可以用验钞机验黄曲霉毒素,因为它能发出荧光:不靠谱。发荧光是真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一些仪器方法也是利用这一点。但目前国家标准控制的普遍在十亿分之一(ppb)的量级上,验钞机验黄曲霉,脑补。

4、普洱茶含黄曲霉毒素,会致癌:不能排除某些低价、劣质普洱含有毒素;普洱茶不具备黄曲霉产毒所需的营养条件,共生的各种正常菌落也会产生抑制它的作用;普洱茶是用来泡茶喝的,不是吃的。所以总体上,也是脑补。

5、黄曲霉需要潮湿环境,所以主要是南方的问题,北方没事:这个北方要看有多北了,华北地区依然是黄曲霉污染的常见地区,东北地区相对少的多。

6、黄曲霉毒素是因为储存不当发霉引起的,不发霉就没事:黄曲霉往往始于田间污染,未收获的粮食就有可能含有毒素,储存不当可以导致的毒素含量上升。发霉和有毒素的关系,见第一条。

 

注:

1、我不是知识的创造者,只是一个搬运工。

2、转载或节选请征得同意并注明出处,可使用“食品安全博士”称为,其他称谓务必征得同意。

3、文章如有瑕疵或遗漏欢迎批评指正。

(联系方式:zhongkai@cfsa.net.cn;微博@CFSA_钟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