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

这篇文章绝不是经验,而是行走江湖几年的反思和教训。虽然从小话多,伶牙俐齿,但我在打滚吃亏几年之后,终于明白伶牙俐齿,远不是会说话。
交流的目的,从引人注意,到惹人喜欢,再到让人交心,门道很多。有时,觉得自己做错了,就回家写个教训笔记。积累几条,抛砖引玉,看看网友有啥意见。
第一, 该咱露脸的时候,千万别程式化,要费点心思出其不意。最差也要做到简洁利索,单刀直入。
出来混,都听过报告,演讲,pitch啥的。也都有机会给人做报告,演讲,pitch。这些露脸的机会,是职业生涯隐形的台阶,要扎扎实实踩上去,就一定要引起听众的注意。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浪费过这样宝贵的机会。
我们来看看浪费机会这些人往往是个什么样的场景。现在假装你是听众,听一个中文的报告,开篇第一句话:“领导们,同志们,我知道很晚了,我就来对**局长的精彩报告,补充三点。”
或者听一个英文的presentation,第一句话是:“today I am going to review the
progress of last mont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
因为业界所有的人都这样开场,所以咱不能这么开场。因为这样听众会觉得,他今天听的又是一大堆没用的俗套,今天说话这个人,又是没有新意的俗人。
牛人开场说话,虽然形式众多,但都花了心思。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为“出其不意”。
老乔在一次苹果发布会上,出来第一句话:“hi, I’m Steve Jobs。” 几个字,全场哗然大笑。为啥?因为大家都没想到,全世界最不需要进行自我介绍的人,自我介绍了。
曾经有一次,听到一个老板在圣诞party做致辞,他没有说:“感谢今天大家到来”。他像是爸爸给孩子们叫故事那般,一开场就说:“圣诞节充满了梦幻和魔法,不是吗?树上的灯,闪烁着,不知道被谁点亮的。我不知道你们有多少人相信魔法,但在穿过圣诞树的那一刻,我相信了,我似乎忘记了堵车。你们靠着这样的魔法支撑,从家里赶到这里,我谢谢你们到来。”
那一刻我就喜欢上演讲者了。可爱,聪明,浪漫,出其不意。
我在最近的给博士生的一个讨论课上,终于用上了这个风格。这个讨论课的主题是“神经电生理,脑电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听起来是够枯燥的题目吧?我想很多博士生,也是不想听我讲,想早点回家的。
于是我设计这样开场的:“你们听过无数电生理课程。但是你们想过神经元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吗? 每一个神经元,在每一秒,都受到无数其他神经元共同的欺负。有人扯她头发,有人踢她的腿,还有人踹她屁股。神经元气崩了。但是她得通过别人欺负她的程度,决定要不要报复,去踹下一个神经元。所以,我们研究神经电生理,可以录两种信号,一种是,该个神经元究竟受了多少欺负。另一种是,她决定怎么欺负别的神经元。”
那一刻,我感到所有博士生的眼前一亮。他们从来都是身经百战的好学生,也经受过各种各样课程的洗礼。能得到他们的肯定,对于我这么没有经验的小老师,是莫大的鼓励。
有人问了,如果内容不能编纂成故事怎么办?很简单,单刀直入也是好方法。我曾经听一个博士生上来做报告。第一张PPT就是一个精美至极的动画。他第一句就是:“这就是我做了三年的主要结果。”
我喜欢死了。太棒了。没有开场第一句就说:“今天的演讲分三个部分”的人,都值得喝彩。
总结:人生是一台戏,报告也是。要想精彩,得用心编排。
第二, 和人network,打开人脉网的时候,要注意替他人着想,安利自己或者项目,要掌握策略
随着创业风潮兴起,和各个职业年会的增多,国内国外也越来越多和人建立关系网的机会。一般大家出去开会,或者参加network的party,都对以下三种人有所体验:
第一种,随时随地递名片。甚至你刚从厕所出来,他就在门口等着。还有男士跟我说,在厕所里还有着急递名片的。
第二种,随时随地,不厌其烦安利自己的项目,“您好,我们的团队是做什么什么的。”
第三种,随时随地查人户口。“请问您是什么专业,老家哪里?本科哪个学校?”
当然,大家对这几种人的态度都是尽量温和有礼的。因为出来混,所有人都理解需要迅速networking,掌握信息的那种紧迫感。
但也有些人,能够自然而然的认识很多人,甚至迅速掌握很多信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在观察这些人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小技巧。
技巧一:认真倾听别人的问题/困难/考验,然后适时提出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
我在一次开会时候遇见这么一个大叔。一大堆人在一起讨论自己的项目,着急互相推销。这个大叔也不着急插话,非常彬彬有礼的安静听着。
直到有两个年轻人说到项目的一个共同难点。大叔终于开口了:“这个确实不容易,我以前也遇到过。”
所有人都在这一刻会忍不住问:“那您是怎么解决的呢?”
吊起胃口,自然能引起注意。大叔再徐徐讲自己的项目。安利成功百分百。
技巧二:通过巧提问题,来间接探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直接的户口问题,都是可以从间接的自然对话中得到的。
比如有一次在电梯里,遇见个大牛,得想办法套话啊。看见他西装袖扣是蜘蛛型的,我说:“您这个袖扣好特别啊。”
他微微嗔怪的语气说:“我太太爱买这些古怪的东西。”
这马上就给我一条重要信息,他非常喜欢他太太,因为她买的东西,即便古怪,他也戴到重要场合。
剩下的事情就容易了,把“查户口”的问题,引到他太太的头上,比如问:“她也是我们这个领域的人吗?她一定很可爱很有品味,她也来了吗?”让他谈论她。夫妻一体,知道他太太信息,就等于知道了他的。
总结:虽然我们不需要做成八面玲珑的人,但是在network场合,大家都被疲劳轰炸,为他人的情绪考虑,适时地收敛和迂回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 跟人说话,越具体,越有画面感越好。不要总用大词,抽象词,和“buzz word”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用“云平台”“用户体验”“团队管理”“算法”这些专业的抽象的名词。但是我们所有人也都清楚,对技术什么都不懂,或者半懂不懂的人,也往往通过扔这些大词,buzz word,混迹于业内。
因此,如果你懂行,却说话很抽象,充满了buzz word,反而会给人造成负面印象,是不是这人就是一个混子,侃爷?
很多大牛,反而喜欢用简单的,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去描述,比喻复杂的事物。比如,一个大牛用“梭子”来比喻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和我很要好一个博后,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讲述electrocorticography:“它就像是在万人体育广场上架起一个大的麦克风。神经元就好比体育场里的人。它们每个人都在使劲呐喊。当这些呐喊声音都是同步的加油声的时候,这个大麦克风就可以收集到相当准确的信息。当大家都自己喊自己的时候,大麦克风收集的就是杂音。”
还有一个大牛,是这样讲功能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原理的: “它就像是用每个大楼楼层消耗了多少咖啡,来估算这个楼层里面的人工作有多努力。简单的假设就是,咖啡喝的越多,里面这些人干活越使劲。”
看,这一句话解释得多清楚。连自己的妈妈,奶奶都听得懂。而且所有内行一听,都觉得,他把原理参透了,并不是混子,侃爷。
第四, 你外表不一定要多好看,但着装颜面一定要很整洁。你脑子不一定要转最快,但表情一定要很善良。
有次和个老牌高富帅一起出差。正好赶上飞机延误,于是闲聊。他跟我分享他的“秘密”。在电脑包的一个小暗格里面,有三个小“法宝”:一个非常非常白,非常非常挺的假衬衫领子,一个电动刮胡刀,一对很精致袖扣。
他说,出差太多了,有时候24个小时连轴转,人显得很颓废。重要原因就是衬衫皱了,胡子没刮,或者袖扣松了起褶了。
所以出现在别人面前的时候,就先刮胡子,带上假领子,再把新的备用袖扣带上,整理好,三分钟搞定。再来一大杯咖啡就好了。
当时我都听傻了,心里巨佩服。怪不得人家混的好。怪不得他一进来,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人实在是非常利索干练。因为他时时刻刻努力保持着自己利索干练的形象。
所以我开始总结,咱长得不如人家好看没事,但是皮肤一定要保养干净,别有太多痘痘,刘海不能挡眼睛,眉毛要修好,指甲要收拾干净,衬衫要熨平再去开会。
凡是让人觉得“邋遢”“稚嫩”“不干练”的地方,全部去除。
当然颜面和着装是一方面,亲和度是另一方面。有些大叔喜欢板着脸,一听别人说项目,或者技术细节不满意,法令纹和抬头纹都同时出来了。
这样其实不太好。虽然咱不需要像居委会大妈一样,随时给人春天般的温暖,但是不要疾言厉色的太快。
很多能人,有才华的人,特别是理工科的,特别是很多工程师,其实性格内向害羞。你听人家说项目技术,下意识皱眉,或者摆出“神马玩意”的脸色,很容易让这些有才华的而内向的人胆怯。
一旦胆怯,他们就不敢多说,或者总是在解释找补一个技术细节。影响了工作效率,耽误了自我提升,还跟这些工程师的距离越拉越远。
相反,不论他们说什么你没听懂,你都和颜悦色的说,或者微笑着问,从不皱眉,或者显出不耐烦,很多工程师会在这个鼓励下越说越自信,越说越明白,直到眉飞色舞,或者兴奋的去白板上画图,你就会越学越多,和他们越来越有共同话题。
平时安静胆怯的人,往往是最敏感,最有才华的。你能明白他们多少,就在于你能把自己脸上的表情练得有多亲和,能让他们卸下警戒。
总结:干净,宽容,善良的人,是得到别人信任最快的人。
好啦,今天就说到这里吧,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平台,绝无广告转载,只有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