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科学,和与科学结婚----这些年我们一起后悔的事儿
(2014-01-12 08:57:24)分类: 心情传说之非故事人生 |
首先说,我从没后悔爱上科学。后悔的是,没有提前了解这“爱情”里面的柴米油盐。
刚放下写完的funding
proposal,等朋友一起来锻炼。周六就这样过去了,没有买菜做饭,没有梳妆打扮,没有约会浪漫。我还像20岁一样,生活里只有科研和锻炼,这两件事。
对此我有那种逃避世俗的快感,远离社会的恐惧,跟不上同龄人步伐的挫败,还有其他难以叙述的复杂情绪。情绪不重要,我可以自己用一生来慢慢消化。我想说的,对那些比我年轻5-10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有点用处的,是我的后悔。
科学是个很有趣的事儿,我18岁的时候,也是和你们一样对他一见钟情。觉得他无比奥妙,觉得自己能做出重大的成就,觉得我能改变一些科学历史。甚至做了PhD,还是这样想。把无数的时间用在了学习各种各样相关的学科,告诉自己,拓宽知识很重要;也把无数的时间,用在了和不同的学生、老师打交道,帮别人干活上面,告诉自己,networking和实践各种实验很重要。
现在,在我做了博后,感到继续往上爬,似乎还有希望,但非常吃力的十年后,我想说,后悔当初那样纯真的爱。科学就是一个industry。这个industry和其他没什么不同,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如果我能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不仅仅看名声和题目,也想想未来自我发展;如果我能在进入PhD的时候,就琢磨,什么样的题目能发出被人关注的paper,什么样的题目能迅速发出paper;如果我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能计算自己付出的时间和所得的回报;如果我在读文献和学习相关科目的时候,不是靠死读书,而是交往了这些领域的科班生。我想,我现在就不那么吃力。
简单说,如果我能庸俗一点,能street
smart一点,能功利一点,日子就好过多了。有人乐了,这种屁话,你还需要说?我真需要说。因为走上科研这条路的中国孩子,大多和我一样,太不识人间烟火了。被那些很识人间烟火的白人和印印一比,失败的常常不是脑子,不是英文,是那颗“不懂爱”的傻萌的心。
科学是帅哥,非常迷人的外表。年轻时候很容易有冲动。被打击,被拒绝,撞门板,不死心。而且,像我上面说的,太不计回报。这样恋爱几年可以。但是当了professional的科学家,就是和他结婚了。结婚了才发现,他不能赚钱。写funding,找学生,做实验,所有压力全压下来。无数人每天在离婚和凑合过之间徘徊。
我常常想,有那么多语重心长的大叔大妈,乐意给年轻mm分享经验,过日子和谈恋爱不是一回事,风花雪月不能永久。那为什么没有几个博后,教授,愿意跟年轻的本科生说,对科学热爱和当职业科学家,不是一回事,你并不是能天天做你喜欢的事情呢?难道我们是害怕承认,自己在‘婚姻’中也是委曲求全凑合过?
现实是,tenure制度并不是终身的保障,很多大学和院系,还是可以以不断降低工资来给faculty施加压力;faculty职位,僧多肉少,很多时候谁能拿到offer,是funding和人脉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钱决定的;最可怕的就是funding,R01给junior
faculty discount之后,可能现在也就百分之十几能中吧。
现在如果年轻本科生要做科研,问我的时候。我依然说,如果是真爱,就来吧。我也会直接告诉他们,只有PhD这五年“谈恋爱”,好好考察吧。不行,就找个能赚钱的“婚姻”。
等你真跟科学结了婚,那就是每天不停为生活奔走。操卖白粉的心,赚卖白菜的钱。那时候你就知道,爱情不是万能,PhD is not
en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