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尴尬
作者:满野青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树人难。然而,毋庸置疑,育人工作却决不能有丝毫懈怠,教育的责任重如泰山。
孩子如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所以,倘若育人有捷径,便是从小抓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小学也正处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孩子;而中小学教育,也常常决定孩子们的未来成长。所以,务必要重视对家庭和中小学校的环境建设,包括提高教育者素质。事实上,家庭和学校不可能是全封闭的,孩子总要接触到自然和社会,而且这样的大环境往往具有更大、更持久的影响力。
笔者禁不住要回溯从前了。
今天的50、60后大多兄弟众多,姐妹成群。当年,他们的父母每天从早到晚都耗在大集体生产上,无法照看孩子,因此,每家每户,以大带小,或是把一群一般大的孩子反锁在家,就成了理所当然。这是那个年代每个家庭里所有孩子的共同命运。排行大的,理应承担起父母的管教之责,带好弟妹,因此作出的牺牲自然天经地义。不过,无意之中却培养出了孩子们对于家庭的那份责任心和使命感,这显然是歪打正着。把孩子们反锁在家,这是家长们在极其无奈的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极其特殊的处置方式,其实这也歪打正着地成就了一种极好的育人方式:首要的是让孩子们的身心处于安全地带,然后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任意地发展。贫乏的物质条件却成就了一个个让家长放心的成长环境。最坏的情形就是,那些幼小不懂事的孩子常会屎里来、尿里去地摸爬滚打,弄得蓬头垢面,满身臭气,惹得放工回来的父母们一阵的嬉笑怒骂,然后被浑身上下剥个精光,站在外面的空地上,受罚似的,从头到脚淋漓了一场瓢泼大雨。然而转眼间,孩子们都破涕为笑,又快乐似鸟,灿烂如星。
当孩子们都能健步如飞的时候,家长们便像放鸟儿出笼似的把大门敞开,任他们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任他们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任他们眼耳口鼻,酸甜苦辣。孩子们享受着大自然,大自然滋养着孩子们。他们就像清亮的田野和庄稼,就像清纯的蓝天与碧水,就像清爽的和风与空气,性格憨直,心地纯净,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谁都相信,即使他们长大成人,也还是彻头彻尾的透明人。
等孩子们玩到了八、九岁,家长们才考虑他们上学的事情。家家户户总要留下个把大些的来照看更小的孩子,其他都高高兴兴上学去。太阳东升丈把高才上学,距离西山丈把高已放学。一路田埂上奔跑,欢快如兔,身轻如燕,书包在身后飘荡,如同放飞的风筝。孩子们很快跑回家,挎上竹篮,奔向田野,或割猪草,或捉鱼虾,欢声笑语和着流水、鸟鸣,在碧蓝的天空里久久荡漾。读书从无熬夜,都像父母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轻松而愉快,从不知紧张和压力是啥滋味。漫长的暑假里,孩子们成群结队,或挎竹篮,或挑担子,走进深山老林,或挖药材自攒学费,或捡柴火为家分忧。就这样,他们快快乐乐地生活,健健康康地长大。
那个年代,可能因为环境单纯,人也单纯吧,育人如同放羊,树人就像树木,似乎随便赐给一片土地,树苗便能顺顺利利、健健康康地长成栋梁。
然而,就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那些已做家长的50、60后们却常常慨叹,虽然只生了一个孩子,但烦恼却并不见少。如今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育了,要么不肯听话,思想复杂,性格扭曲、叛逆,行为放荡、暴力,要么身体孱弱,娇气十足,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思想麻木,胸无大志。其实,这是适时而动,应境而生,是时代造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该来的,终究会来,谁也抵挡不住。有的如洪水猛兽,有的却泥沙俱下,我们得学会应对。事实上,这就给当今的家庭和中小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现今的家庭与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却让人并不乐观。
过去是一代管一代,如今却是隔代教育居多。父母大多忙于挣钱,孩子也大多是由只会溺爱的祖父祖母辈带大。而且这些50后左右的祖父祖母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甚至存在相当一部分的文盲,他们的教育能力和应对新形势新变化的能力可想而知。家庭教育苍白无力,严重缺钙。孩子们往往难挑重担,经不起风吹雨打;免疫力低下,意志力薄弱,抵不住诱惑,易沉迷于花花世界。他们小小年纪,就迷上了电脑,迷上了智能手机,迷上了电子游戏;习惯了边看电视边吃饭,习惯了抱着手机睡觉;如小皇帝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发号施令,动不动就对长辈爆粗口,施拳脚,把地板跺得震天响,一切我行我素,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家长们原以为,时代就这样,孩子都这样,不觉有什么不妥,等他们长大了,书读多了,自自然然就会懂事,成人成才。一切都依赖和仰仗学校,似乎学校就是王能的上帝,学校教育就能无坚不摧,化腐朽为神奇。家长们已敏感地意识到,孩子们的礼拜天和节假日时间也是需要有人监管和教育的,于是,便军备竞赛一般纷纷把孩子送往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不在乎他们学多少东西,在乎的是自己可以放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有这样强大的市场需求,各种各样、规模不等的培训机构便应运而生,大有铺天盖地之势。这些培训学校,都可以肆无忌惮地收费,家长们虽捉襟见肘,但为了孩子,又能奈何!
如今的学校教育,都视教学质量为生命,都凭升学率高低论成败。学校往往只管教书,只重学生成绩,至于育人,未必都是学校的事,也不可能都是学校的事,也不能都是学校的事。一旦出现问题,那也是家庭的监管不力,社会的不良影响。因此,即使只教书不育人,学校也能泰然处之,高枕无忧。
学校拼质量,其实就是拼升学率,而要拼升学率,别无高招,就是拼时间,就要以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学生的书包就像他们所受的压力一样沉重,学习的科目就像他们纷乱的思绪一样纷繁,每天要做的作业如同高耸的山峰一样堆叠。每科老师都把学习压力最大化地传递到学生身上,像紧绷的弓弦,像卯足了劲的发条。学生们不得不起早睡晚,并牺牲节假日的时间,在课堂上苦熬,在题海中拼杀。在这场鏖战中,部分学生杀出了一条血路,冲向了胜利的彼岸,另有部分学生却无心恋战,退下阵来。
这些败下阵来的学生,有的是惧怕寒窗苦读,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小时候的不劳而获,养尊处优,习惯了舒适与安逸。他们甚至羡慕富二代,盼望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有的是从小就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心智不健全,加之种种不顺或不幸使其心灵扭曲,从而叛逆家庭,叛逆社会。还有的是因为家庭和学校监管不到位,让孩子受到黄色书刊或电脑淫秽图片等等的不良影响,误入歧途,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当然,早恋也会深深地影响到一部分学生,而且常令他们如深度中毒一般,久久地左右着他们的神经,让他们浑浑噩噩,甚至甘愿“常眠”于此。
以上种种,都将发展成校园里的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不会遵规守纪,轻则旷课,不交作业,穿奇装异服,言行粗暴等,重则串通校外不三不四之人,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偷取财物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批评教育,对这些学生来说,基本上就是对牛弹琴。再者,每天上班,老师们都有做不完的事情,究竟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拿来拼在这些学生身上呢。老师们真是伤透了脑筋,或许,辅以戒尺棍棒,让学生受点皮肉之苦才行。
其实,体罚学生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倘若把持不住,极易激化矛盾,甚至酿成重大后果。所以,学校是绝对不准老师体罚学生的。老师们无奈之极也会说,不准体罚,看把学生都宠成什么样子了,都快爬到老师头上来了!人家西方不少发达国家,学校里就专设了学生“惩戒室”嘛!我们呢,不光不准体罚,竟然还有“变相体罚”之说,这就让广大教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稍不理智,就会惹祸上身。索性,连严厉的批评也见鬼去了,因为它足以让一个心理脆弱、心灵扭曲的学生辍学甚至跳楼。面对学生旷课、不交作业等等,有的老师点到为止,有的老师干脆听之任之,因为旷日持久的唠叨极易遭致学生逆反,让他们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
于是,社会上便批评教师心浮气躁,工作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苦口婆心。是的,教育就是灵魂工程,的确需要教者用情,说理,多投入,乐奉献,才可能有收获。然而,教师也是人,也得买房,也得吃饭,也得养活一家老小;再者,不平衡的心态常常是比出来的。谁来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谁来对教师的心浮气躁负责?谁来为全社会唯利是图的价值异化和心浮气躁的人生状态负责?
其实,老师们决不是社会上某些人想象的那么自私,相反,老师却是全社会各个行业里面最具老黄牛精神的一族。他们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谁都渴望努力能有回报,获得一份成就感。做老师的,谁不希望桃李满天下。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怎样拼命,都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或成就时,他们还会去努力,去拼命吗?
是谁第一个把校园里的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还美其名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不是很懂“孩子可塑性强”吗?为何单凭一次考试,就宣判众多孩子“死刑”,把他们分到了所谓的“差班”。更何况,“好班”就一定好,“差班”就一定差吗?单凭学习成绩这一个标准吗?还有,“好班”就所有人都好,“差班”就所有人都差吗?其中就没有猫腻,就没有腐败滋生吗?关键是,这样一来,自然就把广大的教师群体也分成了三六九等。凭什么?如何去考核?能确保公平吗?再者,让这“差班”的老师还怎么教?还能干出怎样的成绩来呢?还可能有成就感吗?他们还能去尽心尽力教书育人吗?
是谁第一个办起了私立学校,让教育商业化,产业化,从而让学校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倘若像公办学校那样不收任何学费,全由你老板掏腰包办学,那么百姓一定都拥戴你,因为你在为国家崇高而伟大的教育事业作奉献,做贡献。可惜你不是,你唯利是图,你掏空了老百姓的口袋!面对一个个因学致贫的家庭,你情何以堪!
是谁抑制公办,大兴私校,最终导致成绩优秀学生一边倒地流入私立学校。你让公办学校的老师还如何教书育人?只有发挥群体优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进步,这道理你难道不懂?即使他们拼死累活,又能获得怎样的成功,做出怎样的贡献?看着私校老师,即使功不深、艺不精也能教出成绩突出的学生,且拿着几倍于公办的工资,你情何以堪!你是股东,还是已被买通!
教育的尴尬,谁是罪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