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故事127.让孩子们思维的翅膀展翅翱翔

(2013-05-17 07:02:47)
分类: 教育故事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看似科学合理、看似习以为常,实则是不知不觉中把天生活泼好动、个性独特迥异、想象千奇百怪的孩子变成了一种刻板僵化、没有个性、整齐化一、不会思维、不善想象、更不会创造的机器人。这时我们还常常施以“爱孩子”、“为孩子好”的“善良言语”为自己辩解、为自己开拓……

那么,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哪些自觉或不自觉的或习以为常的行为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呢?

    一、严格的纪律规则要求远远大于给孩子的自由,从而使孩子在没有获得自由之前已经变得蹑手蹑脚、谨小慎微。

   老俗话亦或变成教育者不言自明的“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对孩子强化规则意识的教育,让孩子养成守纪律懂规矩讲文明有礼貌的孩子是完全正确的,也是东西方教育所共同追求的。可往往是我们要求孩子讲规则守纪律多是停留在口头的空洞说教上,不是通过让孩子的体验经历去感受应该怎样遵守纪律、如何尊重别人,而只是简单的说教。要求守纪律、讲规则远远大于给孩子的自由,甚至是需要教师千百万次的提醒督促,还贯以美名“习惯成自然”。

要知道,让孩子懂规矩守规则的最好办法是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感受到规则、纪律的重要性,感受到规则纪律对他(她)的约束,从而形成自律。譬如孩子们自己玩游戏时他们通过石头剪子布来组成小组、来确定前后顺序等约定规则都是他们自己自觉达成的,并不需要外人的强力要求和干涉。

同时我们的孩子已经在传统课堂中“享受”到了极严格又严历的规则约束,在课改中不是增加规则纪律而是给已经在规则纪律中受尽“苦难”的学生充分的自由、最大的自由。我们的传统课堂已经铸成了不符合教育规律的错误,我们不能在错上加错:还没有给予自由就又先再规则约束。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需要相信每一个人在没有外界的强制性控制下面,他会自动地选择被主流社会所认可。如果我们对这个有怀疑,就会不可避免地增强对孩子的控制,然后孩子的健康就会出问题。换句话说,你让一个人在社会上这样呆着,如果不是非常特殊的情况,这个人一定会走正路,而不会选择斜道,或者说这个人一定会变得健康,而不会不健康

   自由是最高境界的东西。一个哲学家曾经说过:我们不需要在自由上面附加任何东西。一个人如果想在自由上面来附加任何其他的条件的话,这辈子这个人只配做一件事情就是伺候别人

又如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据说,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公元476——1640年)以前就已经从事一种足球游戏了。他们在一个长方形场地上,将球放在中间的白线上,用脚把球踢滚到对方场地上,当时称这种游戏为“哈巴斯托姆”。到19世纪初叶,足球运动在当时欧洲及拉美一些国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已经相当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运动的第一个文字形式的规则《剑桥规则》诞生了,此规则有14条。因此首先是给孩子以无限的自由,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放开手脚去尝试、体验、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感觉触摸到规则的边界,建立互相遵守起规则的意识。所以要想让孩子们遵守纪律,讲究规则,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提供最大的自由。在没有给他们自由之前先不要说规则纪律等一大堆束缚他们行为思维的羁绊等。

    二、“示范+训练”的教学方式使孩子只会模仿。

    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老师们都遵守着一个共同的约定俗成的上课原则,那就是先给学生做示范、讲例题,而后让学生按照老师做的示范例题进行训练。如上数学课,教师先出示一个例题,讲解这个例题,之后让孩子们开始比葫芦画瓢的做练习。如上图画课,教师先拿一个静物让学生观察,之后让学生照着这个带有“标杆”示范性的静物开始临摹。上语文课,教师先讲课文的谋篇布局、段落结构,后迁移到学生的作文中,让学生也按照这样的写作顺序、这样的结构安排写作自己的作文,比如说明文、记叙文、读后感、议论文、人物描写、场景描写等等都是一个套路。所以网上出现了“作文模型让丢分作文成为送分作文”、“7天成就优秀作文”、“30天让你的作文提高30分”、“最牛学习法差生变尖子生”、“高考押题密卷”的特训班、高考冲刺班以及由高考成就的“高考专家”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示范、被这个单一实物、被固定的套路模式严重禁锢,学生不再有其他的想法和做法,只能按照老师的示范、套路去机械训练、照抄模仿。

    三、课堂中出现的“异样观点”被无情掐灭,从此让孩子不会想象也不敢想象。

   孩子们的发言,无论对还是不对,我们都应该给以肯定和鼓励,让孩子的思维处于一种无束缚的自由状态。可大家习以为常的是课堂上每当有学生提出和别的不一样的观点时,老师觉得是胡思乱想、是浪费时间而给以否定,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说明自己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答案或观点。

    如“雪化了变成什么?”习以为常的答案是“水”,也是大多数学生的答案,可当有学生说“变成了春天”时,老师会毫不犹豫的给以严厉批评“怎么能变成春天呢,净瞎想,明明是变成了水吗,你真会钻牛角尖。”

    再如“树上有5只鸟,打下了一只还剩几只”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时,有学生答出了“还剩3只”时,老师也会给以训斥“你怎么那么笨呢,谁都知道,树上没有一只了呀,因为其他的鸟都吓跑了,怎么还会剩3只呢?”

    “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学生提出不可能的时候,教师确说“这是古代先贤说的话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殊不知孩子有自己的答案“雪化了变成什么?”变成水只是一种大家都习惯为常的答案,他(她)的答案“变成了春天”也不无道理,雪化了不正是寒冬过去气温升高春天临近的兆头吗?从某种意义说上这个答案更有诗意、更富有创造性。

    为什么树上会剩下3只鸟呢?当我们让孩子说说道理时,你会感到一种惊讶,会有一种感动,因为他(她)说“被打死的是鸟爸爸,吓跑的是鸟妈妈,还有3只小鸟不会飞呀!!!”多么童话般的答案,多么人性化的情感色彩,听了让人不免感到悲伤。这个答案里包含的东西太可贵了:同情鸟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与动物和平共处、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问问孩子杜甫的名句为什么会有问题呢?“既然是朱门酒肉臭,就说明天气很热,天气很热就不会路有冻死骨,不会冻死人的。”不管他说的背景如何,单从字面上来说孩子说的不无道理。我们应该充分给以肯定和鼓励。他有一种难能可贵的质疑思维呀!

    可我们的一句不由分说、不可置否的师道尊严的话把孩子们充满童趣的想法给掐灭了,从此孩子们不敢再有新的想法、新的答案,只能按照老师教的一种答案做题答题。

    四、大一统整齐化一的命令或要求使教育成为一种机器产品。

   学校、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要求学生按统一的要求小手背后、挺胸抬头坐整齐、坐端正。或是按照统一的规定穿同样的服装、剪一样的头型。或是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大课间活动。或是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作业的书写。统一样式备写教案、统一标准检查考核等等。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这种“大一统”的要求实在是举不胜举。大家都在为学生养成规矩而想尽一切办法统一要求学生、要求教师、要求学校,可不知道这样的后果会是什么样子?只能是一个模式、一个样子。学生本应是千差万别、个性独特的个体,学校本应是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特色。可是我们这样的“好心”会达到这样的目的吗吗?会实现教育的进步发展吗?应该给孩子留有空间、给老师、学校留有时间,让他们自由思考、自主学习工作、读书、教学、研讨。不能统的太死,时间占的太满。

    五、“名师”、“名人”或“权威”的话,“名校”、“示范校”模式做法的束缚,让人不再有其他的想法,只会东施效颦

    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经常会以某某人怎么说,某名校怎么做来施以好似有理有据的铺垫和开脱。但细想下,这些“名师”、“名校”的说法、做法科学合理吗?也许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说的话、做的法有道理,可时代在不断前进,教育也在不断与国际接轨,人们的视野也在不断的开阔,尤其是当今网络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让一个学校与世界接的很近,与教育同行交流的很多(博客评论、跟帖研讨等),因此在讨论交流中开始有更接近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见解,更何况是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呢?在改革的面前谁也不敢说谁的最好,谁的最先进科学,只能是一步步探索,不断的交流改进,才可能向符合孩子们成长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目标靠近。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名人、名师、名校的话或做法而束缚我们改革的思维。科学的应是对其说法、做法进行分析、评价、综合、判定后再行决定,才会符合自己或学校的实际,才会起到作用。

     如成尚荣老师在《人民教育》20139期提到的:一次作文研讨会,当谈到想象的时候,一些特级教师十分强调想象要合理,理由是不合理的想象会失缺依据,成为乱想瞎想。我不以为然。长期以来,“想象要合理”几乎成了一条绳索,捆绑了学生的思想,他们不能充分想象,不能尽情在想象的天空里遨游,渐渐地想象的翅膀便软弱无力,再也不敢、也不能更大胆的飞翔,这样的作文很可能平庸起来。况且,什么叫合理?,合理的标准是什么?合理的边界是相当模糊的,怎样“合理”把握?倘若,“合理想象”作为一条标准,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一定折翅,折翅的想象力能把中国带往何方啊?这,不是危言耸听。

    在这里特级教师的、权威的话显然束缚了学生的想象,限制了师生的思维。合不合理可另当别论,首要的是先让学生有想象的意识、逐步建立想象的能力。当有了想象力之后,学生自己会辨别其想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等,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决定,就不会折断想象力的翅膀。

    所以我们要突破“名人”、“名师”、“权威”、“名校”的禁锢,大胆放手、大胆尝试,不要因“名”效应而束缚自己的手脚、束缚自己的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