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摘自王文著《零距离美国课堂》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Thinking的直译。CriticalThinking在英语中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对于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都是必要的。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批判性思维基于充分的理性和事实、而非感性和传闻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在辩论中发现漏洞,并能抵制毫无根据的想法。
批判性思维也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够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反省的判断决策过程,决定对所见的、所经历的、对口头或书面的内容,对争辩讨论等是否该相信或如何处置对待。批判性思维不是消极的、逆反或叛逆地找碴、挑刺,而是指一种评估式的思维方式。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既有逻辑推理上的思维评估,更是将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加入了这一评估过程。
一个擅长批判性思维的人不是吹毛求疵的人,而是公认的有理智的人,也就是说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者是这样一种人:我不简单地接受结论(未有经自己思维做评估的过程),我一定要有一个评估和分析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包括严谨的逻辑推理,我会运用许多可学习掌握的技巧技能来搜集数据、证据,然后分析、假设、评估这些数据或证据,以找到或掌握最有效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相反,一个无批判性思维的人对看到、听到的意见或是别人提出的假设、理论、信条等没有自己的反思和质疑,没有通过思维对其进行评估,轻率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对或是不对。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他对这些假设、理论等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容易盲从、武断或轻信。
一个在只关注寻找正确答案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会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没有创新、探索的能力和勇气,只会寻找令老师满意或书本认同的正确答案,思路狭窄,易颓废或偏激,要么倾向盲从,要么固执己见。
那么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是什么呢?美国有许许多多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论著,有许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论述过批判性思维。虽然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众多,但几乎所有专家对批判性思维的描述定义都用了反思、理智、推理、判断、评估。批判性思维就是大脑主动、积极、理智的思考决定过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行动,该做什么或该相信什么。
批判性思维,其特征是关注不同的、可能的观点,不以自己的利益或好恶做决策判断,而只崇尚真理,理解所有的观点,并用同样的客观标准来进行评估,而不是屈从于自己的感情、利益,或是朋友、家庭、社会的利益。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评估审视,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更清晰、更准确、更细微、更有关联、更连贯,也更公平。
批判性思维帮助识别并消除偏见、歧视和偏激,思想有节制、有深度、有理性,这种理性的思维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我们所了解的和探索未知世界。
人都是会思想的,这思考可以是自发性的、持续性的、强制性的。但批判性思维不是天生的,而要经过后天的培养、训练后才能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人的大脑如果缺乏交流、互动,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就会滋生出偏见、歧视、虚假、自以为是和歪曲偏激和激进。人的天性倾向于相信并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永远是真理的化身,只有有意识的干预才能使大脑有一个自我评估和审判的过程,从而对自己的心情堡垒加以拷问。批判性思维就是这种经过长期训练所养成的思维习惯。
培养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对教育至关重要。在推崇批判思维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必须不断地对学习的过程和内容有思考、有反思,会尝试去应用新知识,会将自己的想法与学校所学的做比较,会有机会倾听同学的想法,并在努力跟同学或教师解释自己的观点时加深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传统的教育的概念里知识包括了许多的信息、概念和技能,通过老师的讲授将其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学习并掌握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会自动运用知识替换了无知,谬误自然会被真理替代。
事实是在教学中,不管教师解释得如何清楚透彻,并不能保证学生一定能理解,如果不能让所教授的知识内容和信息与学生内部本身的“学习系统”步调一致,意气相投的话,该内部“学习系统”可能会对新“灌输”的知识内容排斥、扭曲、抵触或只是机械地接纳,以致不能很好的消化、接受成为自己信息学习系统的一部分。要真正了解掌握新的知识信息,学习过程应包括对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经过摸爬滚打后建立起来的新概念,并能将其融合到自己原有的信息学习系统中。要掌握了解一个新信息、概念或理论,学习者应该经过自己主动的思考,使其成为自己信息学习系统的一部分,这些都可通过不断的讨论、交谈以及倾听其他人的观点意见来实现。
当我们必须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的时候,我们一定有个思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果发觉词不达意,往往会再思考一下,找个新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是将自己的观点用更好的或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当我们必须使别人信服、同意自己的观点时,一定会努力找出有力、可信的证据和事例来;另一方面,听众们对我们表述的某些方面有误解或不理解,会迫使我们对自己的观点论据再思考,并进行重新表达。而有时,听众们的反应或提的问题是我们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在回答他们的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或者是发现自己原有的观点是错误的,听众们可能提出许多自己从未想过的论据事例,帮助开拓视野。这个相互之间不断进行讨论争论的过程就是我们自己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一起对新学的知识内容有一个整体思考的过程。知识通过主动积极的思考转化进我们自己原有的信息学习系统,这样会让我们对知识了解得更深。因为思考的过程使其成为我们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动接受很容易忘掉的概念、知识、事实和数据。
这样一个对所呈现的信息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系统一一部分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学生通过思考来学会思考,通过学习来学会学习,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和判断正在学习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威力无比的大脑去理清思路,去推理、判断问题,并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批判思维的好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不是依赖别人。他们不会找别人给他答案或等别人的答案,而是自己去找,当自己通过探索找到答案时会感觉很好,觉得很独立。走出校门进入工作岗位后,善于自己去找答案的学生显然更能适应社会,适应职场。
与批判性思维不同,创造性思维专注于探索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产生许多可能性设想,寻找多种正确答案而非单一的标准答案。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只给我们现在所知事物的定义,想象力使我们把目光投向可发现和创造的未来。”美国教育界及商界研究创造性思维鼎鼎大名的爱德华·布诺曾经说过:“如果说智商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创造确是一个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能。”也就是说创造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也必须是后天培养的。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报道:20世纪80年代,加州有一位家长状告其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原因是这位家长认为这个幼儿园过早地教授26个英文字母。这位家长在诉讼书中说:她女儿原先看到圆圈状的物体会说是圆圈、麦片圈、面包圈、车轱辘等,但自从在幼儿园学会26个英文字母后,将所有圆圈状物体都称为字母“O”。这位家长认为她女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限制,这家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妨碍了她女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个案子最后是以家长胜诉而告终,据说当时当地许多家幼儿园都吓得不敢教字母了。这个案例也许听起来有些荒唐,有些极端,但从中可以看到美国文化对创造力的推崇,美国人相信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比单纯传授灌输知识来得重要。其实儿童有限的创造性思维只是一种潜力,需要我们去发现、激发和培养,才能使其创造力日后迸发出火花。
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近义词,更确切地说,创造力始于想象力,又推动想象力。
在幼儿园的孩子涂鸦时,美国老师很少强调不要将颜色涂到线外等限制规定,而是在给出图画涂色要求后,由学生按着指令信手画来。比如,老师会要求小朋友将小狗的头发涂成红色,鼻子涂成蓝色,嘴巴涂成绿色等等,却不在乎颜色是否均匀,线条是否完美。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拼写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对语音的敏感,了解字母与发音之间的联系,比如“LOVE”这个词,低年级的学生可能会拼成“LOV,LUV,LUVE”,老师都认为正确,因为学生这么拼写证明他们能将发音及字母联系起来,而拼写成“LIVE
”那就是错了。至今我还记得多年前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主讲人讲的小趣事,她说她女儿过了暑假高高兴兴去上三年级了,但一个星期后情绪很低落,询问之下女儿说三年级阅读老师真差劲,竟然说“LOVE”只有一种拼写方式,真不可思议!当时我们研讨会的主题是讲小学高年级的词汇及阅读教学,从三年级起学生才开始接受“正规”训练,当然绝大多数的单词只有一种拼法啦。
这些做法看似与创造性思维训练不沾边,实际上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最丰富的时候,孩子的小脑袋里全是问号,在这个阶段定出太多的“标准答案”会限制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他们会失去探索学习的兴趣,学习会渐渐地变得索然无味了。而一但对知识失去探索的热情和欲望,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学习过程中会摩擦出多少发明创造的火花呢?
与创造必性思维紧密相关的能力有:原生能力,不间断能力,随意发挥能力和详述能力。
原生能力是指能想出别人从未见过、从未想过的事物或问题。事实上,许多天才或发明家都是具有很强的原生性创造力,即敢于想象出其他人怎么也想不出的“疯狂”主意:用放入水中就会下沉的钢铁来造船?荒唐!没有长翅膀的人要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绝不可能!能让你的声音穿过空气,飞越海洋?太离谱了吧?正是当初天才的发明家敢于想象,他们的原生的创造力才使这些当初被认为荒唐可笑的想法最后变成了现实。
创造力的不间断性是指基于一个事物或物体派生出许多主意的能力。比如一只杯子的基本功能是用来喝水,可是它还可以有其他用途:做笔筒、养花、可在上面作画、放热水焐手、用杯沿扣饺子皮等。你可以想象出杯子20~30种以上的用途吗?在你不间断地思索其他可能的用途时,你的创造性思维的不间断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刺激。
创造性思维的随意性是指思维的跳跃性,即能从某一事物所属的范畴跳跃到不相关的别的范畴的能力,是在似乎不相关的事物间寻找联结点的能力。比如:举出一样红颜色的东西。你的答案如果是苹果的话,下一个问题可以是:苹果属于什么范畴呢?答案:食品。问题:除了苹果外还有什么颜色的食品?答案:樱桃、草莓、西红柿等。那有什么也是红颜色但却不是食品的东西?答案:救火车。问题:救火车属于什么范畴?答案:紧急救护工具。问题:还有哪些紧急救护工具?答案:……
回顾一下这个思维过程,你可以看到从红颜色的苹果到紧急救护工具这两个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是如何产生联结的。充分发挥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你能让任何两样东西都能产生联系。
详述能力是指在只有大纲轮廓的基本信息基础上,创造性地“添枝加叶”使之完善、完美的能力。
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的写作课上,老师帮助学生描写自己的生日派对。学生可能会描写得很简单,类似几月几日我开生日派对,有某某、某某小朋友参加,我们唱歌、切蛋糕、打开礼物就完了。而老师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中很重要的详述能力,启发帮助学生写出更多更生动的细节。以切蛋糕为例,老师可以问:“什么颜色的蛋糕呀?”“多大?”“是白蛋糕还是巧克力蛋糕呀?”等等。以打开礼物为例,老师可以问:“什么是你最喜欢的礼物呀?”“为什么?”“你心情怎么样?”“假如没有小朋友送你生日礼物,你会怎么办?”等等,通过这些提问帮助学生加进更多的细节描写。
在教学中融入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提高创造力的内容,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能启发、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学会识别并解决问题,以不同观点和不同角度来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在不同的背景、情景、条件下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的能力,更能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简单说地说,一切让学生专注于解决问题、探究质疑以致能产生自己独特创新见解的活动,宗旨是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有效出色的教学活动过程必须包括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收集信息数据,找到重点概念和内容,并能将其思考和发现表述出来,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是会学习的学生,也应该是应付考试的学生,这两者不应该是矛盾的。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做的工作:比如,学生来定义所学内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并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对日常熟悉的或已掌握的主题换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老师对教学热情投入,学生才会受到感染,激发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这样的教学不会消弱教学内容本身的重要性,学生如果对基础知识、背景知识没有很深刻的了解,是不可能发现兴趣或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不是等着装答案的容器,老师在鼓励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时候,学生会有自己的见解、经历和思考,这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经常会让老师惊喜,甚至大吃一惊。
不管是哪门学科,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都有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课堂的重点应该放广一些、更重要一些的知识信息上,而不是一些狭窄的以事实知识为主的知识技能上。比如,教授的是中国地理课,讨论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某些地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等关系的研究以及区域的对比上,而不是局限于地理名词、名称概念的讲解和记忆。比如语文课,老师要透过字语讲练、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的传授,引导学生去探索类似作品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写作手段,或是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的领悟和自己的独特理解、创新发现。
第二、应努力将学生要探索、研究的问题与先前所学知识背景及其个人经历联系起来。研究证明,与以往经历、现实生活越有关联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会越有意义,学生对问题有兴趣,有比较感性的认识,才会更有深入探索发现的欲望,让学生有选择的主动权,对他们主动选择的课题,学生会更愿意全力以赴。
我们要在课题教学中融入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促进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很重要,有时缺一不可。首先,我们必须分析问题,然后必须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必须做出选择,执行最佳方案,最后我们要评估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交替使用、交叉互补,这两种思维训练在教学中同样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