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赛教学设计和说课后能否有教学反思?

(2011-02-07 13:23:25)
标签:

教学反思

反思链

教育

分类: 教研随笔

日志标题:参赛教学设计和说课后能否有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05-6-19 20:40:00

    6月14日至16日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三项基本功竞赛活动在张家港举行。在中学组说课竞赛中,有一位教师说到了反思环节。本来是很好的件事,可有一位教师(听说也是评委)突然冒出一句“这节课他又没有上过,怎么会有反思呢?”“教学反思有三个时段,一是课前反思,二是课中反思,三是课后反思。即使他没有上过这节课,他也上过其他的课,他也可以对自己或别人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然后设计好这节课,这就是课前反思。”作为评委,为了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我如是说。可没等我说完,这位教师又强烈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是学中文出身,怎么会有课前反思呢?搭配都不对!”我哑然。那到底是我们这位学中文出身的教师对呢?还是怎样…….?
    其实很多事情不在于学什么专业出身,关键是我学习了些什么、我们又明白些什么?特别是对教研员,加强学习与研究是永远的话题。
    反思来自哲学范畴。有四个方面的意思:①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指事后对既有的经验和现实对象的思考;②反思是一种本质性的思维。反思是要逾越间接性,诉诸事物的本质和根据;③反思思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反思一词含有反省、内省之意,是一种批判性思考,是贯穿和体现批判精神的。④反思思维是一种纯粹的思维,即纯思。就是说,它是一种以思想本身为对象和内容的思考,是对既有的思想成果的思考,是关于思想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反思是事后的、本质的、批判性的纯粹的思维。从哲学的产生来看,哲学思维是一种事后从事的思维,是一种事后形成的思想;而哲学家则是事后出场的。也就是说反思不仅仅是反思自己的实践经验,也可以反思他人的实践经验,对于一个老教师来讲在课前设计时他既可以反思自己过去的经验,也可以反思他人的理论或经验;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讲他可以反思他人的成功与失败,如果没有这一反思其设计将是盲目的、低层次的。
    同时,我也经常想一个问题,我们一直提倡课后反思,那么课后的反思的作用在那里呢?是唯反思而反思吗?其实课后的反思是为了下一次实践,课前的反思是前一个课后反思的继续,意味着新的实践的开始。课前反思(具有预见性)、课中反思(具有应变性)、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体现了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思想,它教学体系中都不可缺少的环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