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内数的认识》说课
(2014-09-15 15:44:30)
标签:
育儿 |
《10以内数的认识》说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本单元式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读、写10以内各数,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认识“=”、“〉”、“〈”,并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重点是理解1-10各数的意义和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难点是写1-10各数。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数数理解1-5各数所表示的意义,同时会写1-5各数。并借助自助练习渗透初步的估计意识。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第一节数学课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为后面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5各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1-5各数;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各数的顺序。
3、初步经历用1-5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i,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学习效果。为了教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指导思想,结合教材的特点,并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好模仿等特点,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看课件、摆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各数所表示的意义。教学时,我主要采取讲解法、演示法、引导发现相结合等方法实施教学。
三、说学法。
大纲明确指出:“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因此,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演示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在观察中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会提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看图说话,提取数学信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使学生对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采用激趣导入。
首先我说:“小朋友们好。今天哪,我给大家带来一位神秘的客人——它是“兔博士”。兔博士知道孩子们特别喜欢小动物,准备带大家到动物乐园逛一逛,愿意吗?好吧,闭上眼睛,开动想像列车出发。”利用这几句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说说图中都有谁,在做什么。这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让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初步学习互相合作交流。集体交流时当孩子们说到数字时,老师要大加表扬,以引起其他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引导孩子说出带数字的一句完整话。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明白几个什么就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这里是让学生经历了把物抽象为数的过程,注重了过程,也渗透了思想。
在学生经历了把物抽象为数的过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经历用数表示具体事物的过程。“一只熊猫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就是说,1可以表示1只熊猫,你知道1还可以表示什么吗?2呢?”
借兔博士的口吻表扬孩子们。师继续提问“在这幅图中,兔博士特别喜欢一种小动物,可以用3来表示,猜一猜,它喜欢什么?”师随机评价。并提出:4和5又可以表示什么呢?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再次同桌交流,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
(二)、寻找生活中的数,延伸课堂空间,培养学生数感。
因为学习的真正需要来自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有如此重大的价值时,他们的学习内在动机被激发,学习欲望越发强烈。所以我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说说用1~5各数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什么事物。学生们可能会说:1张讲桌、1本书、1扇门、1个教师;
接下来,我从孩子的生理特点出发,进行课间休息:领孩子们说数字拍手歌,使之放松心情。
(三)、写数。首先教师示范教学,讲清要点。(执笔姿势:三个一。写字顺序,占格位置等等。)孩子们跟着教师先书空,再在田字格纸上完成。在这里教师要细心指导,使孩子们进行愉快的训练,提高孩子们的书写能力。
(四)、趣味练习,建立初步的数感。
1、比比谁的耳朵灵。先老师拍手,学生听声音说拍了几下。然后请一名小朋友当小老师,拍手,其他学生听声音说拍了几下。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比比谁的眼睛尖。老师操作课件闪过:鹿、熊猫、企鹅。学生观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报数。这道题的设计是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进行参与,充分感受数字与事物的联系,培养初步的数感。
3、观察课本自主练习中小鸟图,借助“天上大约有几只小鸟”的问题渗透初步的估计意识。
(五)、总结。
今天你们觉得开心吗?兔博士也特别开心,它特地为我们画了两个小动物(由数字1、2、3、4、5组成的),看出来了吗?有趣吧!这里有趣的变形数字图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其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告诉学生,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走到大街上,回到家里,你一定能发现许多东西和数有关系,可以和爸爸妈妈说一说。使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让学生看演示、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10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10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教法与学法指导:
1、本单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数、写数、读数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
3、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
4、初入学的学生不容易分辨数字的结构何必顺,容易搞错上下左右的位置。由于学生的手指肌肉不是特别灵活,要把数字些的正确、整齐、均匀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可以要求学生每次少写几个,经常练习,逐步提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自制课件、小红花
学具:10跟小棒、文具盒、铅笔、橡皮等。
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海底世界情境图。
教学目标:
1、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的活动过程,展示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初步知道正确的数数方法。
2、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
海底世界挂图,数数用的表格,各种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去过“海底世界”吗?看来大家对“海底世界”非常感兴趣,那我们就一起去海底世界看一看吧。(出示挂图或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资料。)
二、探索新知
1、观察情景图,师生共同数数。
(1)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先独立观察图中有什么?
(2)同位相互说一说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
(3)谁想谈一谈你看到了什么?(一只鲸鱼)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只鲸鱼的图片。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水母、条纹鱼、虾等的图片。
(4)你最喜欢海底世界里的哪种动物?数一数有几只?
找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指着挂图数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数量。在学生数的过程中,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顺序地数,并且渗透有关位置的知识,让学生不但数清数量还要讲清楚在图钟地位置。
2、学生独立数数。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数数,下面老师给每个同学数数的机会,并把数的情况记下来,好不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数数)
师:跟同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数的是什么,怎样数的,数了多少?
师:刚才我们都数了什么?各有几个?(学生回答时,教师把黑板上图片贴完,并对应写上数字。)
三、联系生活,练习数数
师: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数数,那么现请同学们数数我们的教室里的东西?
师:谁来说说你数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数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美丽的海底世界里认识了许多朋友,还学会了数数,回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看图说话,提取数学信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使学生对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采用激趣导入。
首先我说:“小朋友们好。今天哪,我给大家带来一位神秘的客人——它是“兔博士”。兔博士知道孩子们特别喜欢小动物,准备带大家到动物乐园逛一逛,愿意吗?好吧,闭上眼睛,开动想像列车出发。”利用这几句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说说图中都有谁,在做什么。这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让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初步学习互相合作交流。集体交流时当孩子们说到数字时,老师要大加表扬,以引起其他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引导孩子说出带数字的一句完整话。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明白几个什么就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这里是让学生经历了把物抽象为数的过程,注重了过程,也渗透了思想。
在学生经历了把物抽象为数的过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经历用数表示具体事物的过程。“一只熊猫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就是说,1可以表示1只熊猫,你知道1还可以表示什么吗?2呢?”
借兔博士的口吻表扬孩子们。师继续提问“在这幅图中,兔博士特别喜欢一种小动物,可以用3来表示,猜一猜,它喜欢什么?”师随机评价。并提出:4和5又可以表示什么呢?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再次同桌交流,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
(二)、寻找生活中的数,延伸课堂空间,培养学生数感。
因为学习的真正需要来自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有如此重大的价值时,他们的学习内在动机被激发,学习欲望越发强烈。所以我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说说用1~5各数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什么事物。学生们可能会说:1张讲桌、1本书、1扇门、1个教师;
接下来,我从孩子的生理特点出发,进行课间休息:领孩子们说数字拍手歌,使之放松心情。
(三)、写数。首先教师示范教学,讲清要点。(执笔姿势:三个一。写字顺序,占格位置等等。)孩子们跟着教师先书空,再在田字格纸上完成。在这里教师要细心指导,使孩子们进行愉快的训练,提高孩子们的书写能力。
(四)、趣味练习,建立初步的数感。
1、比比谁的耳朵灵。先老师拍手,学生听声音说拍了几下。然后请一名小朋友当小老师,拍手,其他学生听声音说拍了几下。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比比谁的眼睛尖。老师操作课件闪过:鹿、熊猫、企鹅。学生观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报数。这道题的设计是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进行参与,充分感受数字与事物的联系,培养初步的数感。
3、观察课本自主练习中小鸟图,借助“天上大约有几只小鸟”的问题渗透初步的估计意识。
(五)、总结。
今天你们觉得开心吗?兔博士也特别开心,它特地为我们画了两个小动物(由数字1、2、3、4、5组成的),看出来了吗?有趣吧!这里有趣的变形数字图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其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告诉学生,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走到大街上,回到家里,你一定能发现许多东西和数有关系,可以和爸爸妈妈说一说。使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让学生看演示、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