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乙祠边上的那个院儿

标签:
杂谈 |
正乙祠,明代古寺。据《燕都丛考》记载:“佘家胡同西口外有正乙祠,为明代古寺”。清初,北京出现了银号、钱庄等金融机构,银号同业会馆应运而生。清康熙六年由浙江绍兴银号商人集资,利用明代古寺旧址,在前门西河沿建立祠堂馆舍,供奉正乙玄坛老祖,即财神赵公明。正乙祠也称“银号会馆”,或“浙江钱业会馆”。
今天先不说正乙祠,因为我没进去过。现在的正乙祠戏楼是一个高档的演出场所,弘扬着国粹艺术,平时大门紧闭,告之不对外开放,若想进入,须看演出。那位说了,您买张票进去不就结了。不瞒您说,我有点舍不得,最便宜的票价小400,;最贵的6000多。看来,传统文化的价值都体现在这儿了,您想弘扬国粹是要付出代价的。
正乙祠进不去,咱去边上的那个院儿。说来,这个院儿也是有来历的,它是和正乙祠同时期的建筑。据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就住这院。更有意思的是前些年这座院落关于拆迁的一场官司。
清朝末年,林氏家族购得此宅,林家第一代创始人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供职户部。之后林家后人一直居住于此,其中包括中国医学界一代名医,著名的皮肤病专家林子杨。“文革”期间,后院的2个院落被房管局没收后分配给多户人家居住。最多时候有20多户人家住在这个四合院内。林氏第三代传人住在前西院。
2006年,一纸拆迁告示把这里列为拆迁范围,院里大部分居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大都迁走,随即房屋遭到破坏。只有林氏后人和几户居民坚持不搬,因为早在200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京政发〔2004〕18号文件公布此院为正乙祠的保护范围和2类建设控制地带。其中东北角一幢木结构的2层小楼和东西耳房被标为文物建筑。据此,林氏后人和几户居民将拆迁方告上法庭,最终胜诉,这是罕见的“民告官”胜诉的案例。
院落保住了,但拆迁造成的损坏依然历历在目:东院西耳房被拆、后院墙被拆、一些房间的护墙板被拆,院内遍布着长期未清理的垃圾和残砖碎瓦……。10年过去了,林氏后人仍住在前西院,其它院落住的都是外地务工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