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慧胡同里的那个院儿

标签:
北京胡同杂谈 |
地安门里路东,有条慈慧胡同。此地明代为内府司设监,负责宫内雨伞帐篷,凉席被褥等事务,并建有慈慧殿。清代称此地为慈慧殿,沿用至民国。1965年改为慈慧胡同,胡同南北有月牙胡同。
说到慈慧殿,自然会想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他1933年至1937年间租住在胡同中一个没落皇族的宅院里,并在那儿写下了北平杂写之《慈慧殿三号》。朱光潜先生还在此创办主持了“读诗会”,沈从文在《谈朗诵诗》一文中回忆道:“北平地方又有了一群新诗人和几个好事者,产生了一个读诗会。这个集会在北平后门朱光潜先生家中按时举行,参加的人实在不少……”。一时间,这条安静的小巷,多少次的出现梁宗岱、冯至、孙大雨、罗念生、周作人、叶公超、废名、卞之琳、何其芳、徐芳、朱自清、俞平伯、王了一、李健吾、林庚、曹葆华、林徽因、周煦良的身影。
如今,这条胡同依然安静,我按照先生《慈慧殿三号》的描写,寻了来……。
1.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照片源自网络)
13.这是一个三进四合院,当时,朱光潜先生住在第二进的右手边。
25.《慈慧殿三号》中写道:一进门,右手是一个煤栈,……黑麻布袋,黑牲口,满面涂着黑煤灰的车夫。……和煤栈对面的——仍然在慈慧殿三号疆域以内——是一个车房,所谓“车房”就是停人力车和人力车夫居住的地方。……煤栈,车房,破落户的旗人,北平的本地风光算是应有尽有了。
27.“从煤栈车房转弯走进隔墙的门,你不能不感到一种突然惊讶。如果是早晨的话,你会立刻想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几句诗恰好配用在这里的。”朱先生这样写到。
30.朱先生在《慈慧殿三号》的最后写了一件“异”事:有一天晚上,我躺在沙发上看书,凌坐在对面的沙发上共着一盏灯做针线,一切都沉在寂静里,猛然间听见一位穿革履的女人滴滴搭搭地从外面走廊的砖地上一步一步地走进来。我听见了,她也听见了,都猜着这是沉樱来了,——她有时踏这种步声走进来。我走到门前掀帘子去迎她,声音却没有了,什么也没有看见。……这件事常存在我的心里,我仿佛得到一种启示,觉得我在这城市中所听到的一切声音都像那一夜所听到的步声,听起来那么近,而实在却又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