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遗风(一)

标签:
杂谈 |
王府,乃诸王居住之所。在北京,皇帝所居之处为紫禁城,其皇亲国戚也各有府邸,而其中具有一定建筑规模,仅次于紫禁城的大型府邸就数王府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的王府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功能,但作为一种古代文化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些王府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建筑、园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睿亲王老府
睿亲王老府位于东城区南池子普度寺,是睿亲王多尔衮的府宅。
多尔衮,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卒于清顺治七年(1650)。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著名将领。清崇德元年(1636),封和硕睿亲王。顺治元年(1644),率兵攻入北京,是年加封叔父摄政王,五年又尊为皇父摄政王,代行皇帝职权,成为清朝入关初年的实际统治者。死后被尊为诚敬义皇帝。顺治八年(1651),以谋篡罪被追削王爵,乾隆三十年(1773),昭雪,恢复封号。
王府原为元朝的太乙神坛,明朝时为洪庆宫的一部分,清初改建为睿亲王多尔衮的府第。多尔衮因罪削爵后,嗣子归宗,王府空置。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帝下令将王府改建为玛哈噶喇庙。乾隆四十年(1775),又重新扩建,乾隆帝赐名为普度寺。




郑亲王府
郑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5号。
济尔哈朗,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第五子,曾随皇太极征战数年,战功卓著。清崇德元年(1636)封为郑亲王。
王府坐北朝南,占地广阔,自东向西分为三部分:东部突出,是王府的主要部分,有街门、正门,正殿面阔五间,台阶间有丹陛,为银安殿,殿两旁有东西配楼。最后面是面阔五间的正寝。西部为花园部分,名“惠园”,是乾隆年间建造的著名园林,民国年间逐渐残破,现已无迹可考。中部是多组院落,应为生活居住区,现已失原貌。


















豫亲王府
豫亲王府在东单三条胡同路北,即今天的协和医院内。
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崇德元年(1636),因军功封为和硕豫亲王。卒于顺治六年(1644)。
王府原有正门五间,大殿五间,东西配殿五间,后殿三间,后寝七间。豫王后代逐渐落魄,民国五年卖给美国煤油大王重建即今协和医院,王府建筑已经面目全非了。据说,王府原物只有南门外尚存的一对石狮子。其狮抬头远望,匍匐于地,孤单单地立在那儿,一脸无可奈何。
克勤郡王府
克勤郡王府位于新文化街53号。
岳托,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9),卒于清崇德四年(1639),礼烈亲王代善长子,崇德元年(1636)封为亲王,不久缘事降为贝勒。去世后追封为克勤郡王,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此府于顺治年间由岳托的子孙创建,初称衍禧郡王府,继称平郡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后称克勤郡王府。府分中东西三路,主要建筑在中部,依次为府门、银安殿、两侧翼楼、启门、神殿、两侧配殿、后罩楼。东路和西路各有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