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本清源?北辰子(韩秋生)先生意释《道德经》之二

(2017-05-18 08:25:58)
分类: 道学

本片文章为《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意内容

http://img03.store.sogou.com/net/a/04/link?appid=100520031&w=710&url=http://mmbiz.qpic.cn/mmbiz/ianq03UUWGmK4x8wVTdM27HAUGhBg5y42xAib4tJc3zkpIoCicN1cBtFopASyndib8XQvOkBm0fJFPBsHMDQq5pck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四十一章  同异

原文:上士 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意释: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有深刻体会的人听到了“道”,就如获得至宝似的勤苦竭力地去按着做;对事物发展自然规律似懂非懂的人听到了“道”,对符合个人兴趣的就欣然而进,而对不感兴趣的就行行不前;对事物规律一无所知或是妄念私心太重的人听到了“道”,因为所听到的都是一般道理,见到功法又是那么空洞无物,认为是小题大做而为之嘲笑。自然规律原本就是日常司空见惯而没有特殊的当行之理,这样的内容倘若不被一些无知的人所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所以古人说得好:明通了“道”的人,反而分别不出不同的颜色;在“道”上有长进的人,反而好象往后退得很不及;与“道”平齐的人,反而好象很一般;高上道德的人反而好象低下的川谷那样不耻垢浊;净得很洁白的人反而好象沾污而不自彰显;德行广大的人反而好象混浊不明;最为方正的人反而没有棱角;溜最为有用的器才反而最后成熟;最大的音浪反而无声,最大的法象反而无形无状。“道”隐潜得使人无能为之名,可是它反而善于帮助一切,成就一切。


四十二章 道化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所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意释:“道”总是沿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这样一个循环轮道运行不息;从这样一个循环运行过程中,产生向上、向外运动的阳气和向下、向内运动的阴气;这阴阳二气相互混合在一起,又形成一种和气;这阴、阳、和三种气经过互相激荡,便产生出万物来。所有的物体都是由负阴而上的阳气和抱阳而下的阴气、以及经过  交感相合而成的和气所形成。人们都是喜欢圆满无缺、成双成对,唯独讨厌那些用来表示缺阴少阳所谓孤、寡、不谷的不祥字句,可是对那些孤、寡、不谷的字句,王公们却非常喜欢用它们称呼自己,以表示其“唯我独尊”。所以,一切事物往往就是这样,或是因为遭到损失反而得到利益,或是因为得到增益反而遭受削损。人们用做相互教导的有一句话,我也发为议论用它去教导人:“背叛道德,仗势任力的人,都得不到天年而死去!”,我要把这一实例做为教学的总纲。

 

四十三章 遍用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意释:天下最柔软的,却是驰骋于天地间无所不到的最强者。看不见的力量,能够透过没有空隙的东西。我因为认识到“无为而万物自化”,从而知道“无为”对人体是大有好处。不以言语教人而用以身作则示范于他人;不以为己治身而用无为使之自化的好处,普天下是不有能够赶上它的了。

 

四十四章 立戒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释:名誉与生命相比较,哪一个更亲近?生命与财物相比较,哪一个更珍贵?获得了名与利失去了名与利相比较,哪一个更有害处?过分的喜爱名誉,必定要耗费大量的精神;过分的蓄藏财物,必定要造成重大的损伤。所以,绝私去欲而知道满足,就不会因之困辱其身;取财应物而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因之铖怠其体,人能知足知止,不为名利而劳神伤精,则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 洪德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其用不屈。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意释:修道已至大成,如果不自恃而感觉还有缺欠,他的用心就会不出弊病。修道工夫盈满,如果不自满而感觉还很幼小,他的用功就会没有穷尽。最正直的道路,如果自己感觉还是弯屈;最灵巧的技能,如果自己感觉还很拙笨;最好的口才,如果自己感觉还不会辩说,如果能够这样认识自己,他们就不会不去用功。躁热能够战胜寒冷,平静能够克服躁热,清静是身体生理功能的统领。

 

四十六章 俭欲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意释:俭欲即约束私欲。对于修炼气功者来说,如果能够束缚私欲,身体这个小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治理的的好,就会象把战马用来送粪播种那样,把阳精用来养育生机;如果不能约束私欲,身体这个小天下就不会治理好,治理不好,就会象连怀孕的母马也用去作战而在荒郊生驹那样,把藏于命门的先天元阳也动员出来任意挥散。罪孽再大也大不过任情纵欲,祸害再大也大不过不知道满足,灾殃再惨也惨不过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这种满足,是经常的满足。

 

四十七章 鉴远

原文:不出于户,已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意释:鉴远即借助已知对照未知,以己身可知他身,以己家可知他家。所以不出房门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天道与人道相通,知人之道,不望窗外也可以了解天下之道。倘若不借助已知而跑到很远去观察,就会谁走的越远,谁知道的越少。因此,通达事理的人不用走路也能知情,不用眼看也能心明,不用亲手去做,万物也能自化而成功。

 

四十八章 妄知

原文: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超矣。

意释:作为一个从事学问的人,其所修习的是学识一天一天地增多,作为一个修炼气功的人,其所修炼的是情欲一天一天地减少。在修炼气功的过程中,使情欲减少再减少,最后减少到无所情欲,没了有私情私欲,从而也就没有不可以做的了。要想治理好身体,常借助于不为私情私欲而事事,若是总为私情私欲而奔波,身体就不会治理好。

 

四十九章 任德

原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无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 不信者无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意释:通达事理的人经常没有私心,是以百姓的想法为自己的想法。百姓善良的要以善相待,百姓虽有不善,我也要以善相待,百姓经过德行感化也就善了,百姓可信任的要信任,百姓虽有不可信任的,我也要用信任相对待,百姓经过德行感化也就可信了。通达事理的人,他们的观察天下,是非常收敛的,为天下保持着浑厚素朴的思想品格,百姓用耳目专注着他们。通达整理的人们却一律把他们看成孩童那样以爱念。

 

五十章 贵生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天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刀。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意释:出生就是开始走向死亡。在人群中,走向生存的占十分之三,走向死亡的占十分之三,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求生反而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们太重于生计温厚丰衣足食了。听说擅长摄生的人,走在陆地上遇不见兕牛猛虎,走进战场上遭不到刀枪。兕牛在他身上没有投角的可能,猛虎在他身上没有放爪的可能,兵士在他身上没有容刀的可能。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严禁步入这些危及生命的地方。

 

五十一章 养德

原文:道生之,而德畜之;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释:万物的形成,都是由阴阳之道而产生,由旺盛之气而蓄养,由物质充实而成形,由“朴散则为器”(组织)发展而构成。在这四大因素中,道和德最为重要,没有道,万物就无所生,没有德,万物就无所养,所以万物对道和德,没有不尊敬和重视的。但是万物对道和德的尊敬重视,并不是由谁下达命令指示的,而是出自正常的自然。所以道生产了,德育养了,使之生长发育,结籽成熟。对它们抚养保护,生产的不据为己有,做了贡献的不自恃有功,组织指挥的不自居领导,这就叫做元始的德。

 

五十二章 归元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复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遣身殃,是为习常。

意释:此章继上章之论,进一步论述如何返回元始的德。他说:自然界有生天生地生万物“道”,“道”就可以做为天下万物的根本。既然“道”是天下万物的母亲,反转过来就会知“道”所生的天地万物。既然得知“道”生的天地万物,反转过来就要保持“道”的不自生。只要恢复了元始之德的不为己,就会一辈子不出毛病。闭塞耳目不去妄听妄视不利于“不为己”的事物,紧闭口舌不妄说不利于不为己的话,那就终身不会受到困窘。若是放开耳目去妄听妄视能够引起私情私欲的事物而妄念耗神,再去为私情私欲干事情而妄劳伤精,那就会造成祸乱使终身不可救药。防患未然和防微杜渐就叫做明,能屈能直。屈己从众就叫做强,用自己的眼光去仔细观察尘习偏见的利害,已转过来去防患未然,去防微杜渐,这就叫做学习修炼真常之道。

 

五十三章 益证

原文:使人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意释:假设我准确地有所认识,我所向“大道”行无为的教化,唯独可怕的就是人们走了邪路。“大道”本已甚是平易。但是人们总是喜欢还要超近路。宫室太多了而没人居住,反而要清除;田地太多了没有人管理反而会荒芜;仓库太多了无粮可藏反而会空虚,穿着彩绣的衣裳,带着锋利的佩剑,吃着丰盛的大餐,占有用不完的资材,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样的好虚华、奢强武、我嗜欲、不满足,所行的就不是正“道”了。所以说什么事也不能过于甚。

 

五十四章 修观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帮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意释:善于以“道”修德立本的人,总也不会动摇,善于以“道”抱持精神的,总也不会失脱,就都会世世代代相传下去,永远也断绝不了。修道于身的,思想光明,观点正大,毫无妄为,他的德就会纯真;修道于家的,家庭成员相互帮助,团结整齐,他家的德就会庆余;修道于乡的,全乡人员敬老爱幼,教诲愚鄙,他乡的德就会无不覆及;修道于国的全国人民灭私奉公、同心同德,他国的德就会丰厚;修道于天下的,天下万物不言而化,不教而治,天下的德就会普博。所以,以修道之身观察不修道之身,看谁存谁亡;以修道之家观察不修道之家,看谁齐谁破;以修道之乡观察不修道之乡,看谁典谁乱;以修道之国观察不修道之国,看谁盛谁亡;以修道之天下观察不修道之天下,看庆谁殃。我是怎样知道修道者昌、背道者亡的呢?就是根据“道”是依照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而行的。

 

五十五章 玄符

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 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郅民。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意释:含蓄无私无妄德性的醇厚程度,要比得上刚刚出生那样无知无识的娃娃。这样的娃娃,毒虫不去螯他,猛兽不去取他,恶鸟不去抓他。这是因为他骨头嫩弱、筋脉柔软而心意纯静安然不移。他还不知道男女交合而他的小生殖器就经常奋起,这是因为他的精气充沛极了。他一天到晚地哭,号而嗓音不哑,这是因为他的和气醇厚极了。知道和气的柔弱有益于人的就叫做常,知道这个“常”的规律的就叫做明,一味贪求生活享受的就叫做灾殃,为欲望所支使去耗用精气的就叫做逞强。万物太壮盛了就必然走向衰老,一味追求壮盛就叫做不遵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不遵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就必然很快死亡。

 

五十六章 立德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意释:立德即树立旺盛之气。知道树立旺盛之气真情的没有可说的,用言语说它的实情的则是不知真情。立德要通过堵塞情欲来源的耳目,紧闭是非出的口舌;挫止情欲的锋芒,解除名利的纠纷;不眩耀独见之明,要和众人和风俗,这就叫做与天、即与自然同道。所以既不可与之亲近,也不可与之疏远;即不可与之以利,也不可与之以害;既不可使之为贵尊,也不可使之为卑贱,处在这种不偏不倚、无所向意的状态,便能使体内树立旺盛之气,所以它是机体最可贵的。

 

五十七章 淳风

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意释:此章接上章所述不偏不倚、无所向意的状态,进一步说明它为什么对机体所以可贵。他用治国来比喻治身,说:以正常的生理治理正常的机体,用特殊的生理机能消除正常机体敌对力量的疾病,以喜怒哀乐之未发的无所向意,换取整个机体的“大本”。我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就是根据这个:大脑发生这也不许、那也不行的禁令越多,机体的内能(即内气——下均同)就不足;大脑又是想这儿,又是想那儿的使机体因此出现各自为政的地方越多,机体内能就越混乱;大脑的这样导引、那样意念越多,机体的邪风怪气就闹的越凶;大脑发出的指令越多,机体内能就丢失的越多。所以掌握了气功功法的大脑说:“我用什么也不干,机体的物质便自行按生理而变化;我很好的入静,机体的所有机能就会自然端正;我不做任何活动,机体能量就越发富足;我什么也不贪爱,机体的气质就会自然淳厚朴实”。

 

五十八章 顺化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意释:他继续上章又说,用马马虎虎的态度去练气功,机体的内能反而会淳厚朴实,用纤微皆审的态度去练气功,机体的内能反而会残缺亏废。很多事情都会这样,有的因祸而得福,有的因福而致祸。谁知道它的极端道理是什么?实在是没有一个准绳!正常随时可以变成异常,善良随时可以变成妖孳。人们被它们所迷惑,固然是由来已久了。因此,通达事理的人,正直屈己而不申于人,独见之明而不眩耀于人。

 

五十九章 守道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 。夫唯 ,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意释:治理人体和从事自然,什么也不如爱惜精神、积蓄力量更为重要。唯有积蓄力量、爱惜精神,才能先得天道。先得天道就可做不断积累心得体会,不断地积累心得体会,就能够做到攻无不克,攻无不克就是具备了不知有多少的力量。这不知有多少的力量可以保持身体。有了保持身体的根本的“道”,就可以使人体三宝的精气神维持长久。人以气为根,以精为柢,可以长久保持精满气足就叫做根扎得深,柢生的牢,深藏其气和固守其精就是精力充沛、延年益寿的法则。

 

六十章 居位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意释:治理整个机体,好像烹小鱼那样,要尽量不去搅动,以防心动液散、身动气散和有动乎中,必摇其精。把“道”归位在机体,就可以使阴气不能夺人的阳气。并不是阴气不去夺阳,而是邪不能侵正。并不是阴邪不能侵正,而是由于人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本身,就能从根本上使之不得伤害。这样阴邪不侵正和处于自然的使人不得伤害,所以,以“道”置于身,人得治理,阳气以全其性命;鬼(人体内做指挥向下和向内运动的生理机能)得治理,阴气以保其精神,使之相互得到好处。

 

六十一章 谦德

原文: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以下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意释:大国居于下流,就小河都交汇于下游江河而入海那样,为天下所归附,所以大国处居于天下的阴、即阴性柔谦而不昌的地位。阴性常常以安静战胜阳性的躁动,就在于阴以安静为谦下。所以大国情愿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情愿对大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或是以谦下取得,或是以谦下被取得,大国和小国都是以谦下相取,大国不过是想要兼并领导小车,小国不过是要想依附大国,这样大国和小国都达到了自己的要求,在这里大国按理应该更谦下才对。

 

六十二章 为道

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好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为何?不曰求以午,有置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意释:道这个事物,它无所不容而为万物所必宗属,善人以道为治身之宝而不敢违背,不善的人遇到灾祸时,道能启发其知悔而受到保护。好听的话是为了赶快卖出自己想要出售的东西,所以独可以用在贸易市场上,崇高的行为可以增益于人。人有不善之处,应当用“道”去感化,有什么舍弃他们的道理呢?所以天子即位、大臣上任,虽然手抱玉璧,乘坐四马高车,还不如把身躯投进这个“道”里来。自古以来为什么这样重视这个“道”呢?岂不是所说的谁要追求谁就能得到,即使是犯了罪的人,不是因为自知悔改而可获得赦免吗?总而言之,善人宗属于道,则求善得善,恶人宗属于道,则可免恶入善,因之它便为天下所珍贵。

 

六十三章 恩始

原文:为天下,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意释:为无为之为,事无事之事,味无味之味。大以小成,多由少积,用德去报答怨,修道行善于灾祸未生之时,做艰难的事情,要众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巨大工程,必须先从它的细小环节做起。天下的难事,一定都是从简易容易开始做起的;天下的大事,一定都是从微信的部分开始做起的。因此,通达整理的人始终不贪图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那些轻易允许别人的诺言,能够兑现的必定很少。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定遭到很多困难。因此,通达事理的人,总是重视困难,所以他就终于免于困难。

 

六十四章 守微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了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目然而不敢为。

意释:精神在安静的时候,容易持守;祸患在未有征兆的时候,容易谋正;情欲在未见于色的脆弱时候,容易破除;事物在其微细的时候,容易分散。作事情是在它还没有的时候,治理事情要在它还没有出现混乱的时候。两个胳膊抱不拢的大树,从小到大是经过一丝一毫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从低到高是由一块一块的土坷垃垒起来的,千里的路程 ,由近至远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勉强去做,就会招致失败;执着去做,就会遭受损害。因此,通达事理的人不为个人名利,所以个人就没有失败,不执藏私财私物,个人就没有丢失。人们所做的事,经常是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的,倘若到结束时,还能像刚刚开始的时候那样慎重,就不会把事情搞坏。因此通达事理的人,欲别人之所不欲,不重视别人珍重的希有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返回众人所走过头的道路。为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勉强去作为。

 

六十五章 淳德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亏至大顺。

意释:古时候擅长用“道”治理身体或是治理国家的人,不是用道使大脑兴奋、或是使人民取巧奸诈,而是用道使大脑安静、或是使人民保持原有的朴质。大脑或人们不容易治理的地方,就是因为他们的私情私欲、或是为满足其私情私欲所施展奸诈取巧的智谋太多。因为用这样的智谋治身,就会使大量的精神气血遭到损失;用这样的智谋治国,就会使之远离道德、假公济私,因而它就成为身体或是国家的贼。若是不用这样的智谋治身,身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用这样的智谋治国,国则上下相亲、官洁民正,因而它就为身为国而造福。认识了这样的以智治国国之贼、和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两大法则,经常保持这样的法则,就叫做与自然同其德。自然的德深不可测,远不可极,同万物一起返于这样淳厚而朴实的德,于是才得以大大地顺乎自然。

 

六十六章 后已

原文:江河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也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而上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释:江河所以能够成为所有小河流的归往,是因为它善于处在所有小河的下游,所以就能够成为所有小河流的归往。因此,通达整理的人要想高于人民,必须用言语对人民表示谦虚;要想先于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利益的后面。所以居于上面不以尊贵而对下虚心,故而人民不感到是个负担;居在前边不以高大挡住后边,故而人民不感到有妨害。因而天下的人们对他都乐于推载而不厌弃,这就是因为稻瘟病不跟别人相争,所以天下的人也就没有跟他相争的了。

 

六十七章 三宝

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意释:天下人都说我的这个“道”名德伟大,我说它并不像那么名德伟大的样子。正因为它的名德伟大,所以就不像那么名德伟大的样子。若是像那样名德伟大,它早就变得很微细了。我有三个法宝,坚持而且珍重它们:第一叫做柔慈,第二叫做节俭,第三叫做不敢作为老子天下第一。有了柔慈,所以才能勇敢;有了节俭,所以才能宽裕;不敢作为天下第一,所以才能成为修持这个“道”的人们的统率者。然而现今是怎样了呢?舍弃了柔慈,只讲究勇敢;舍弃节俭,只讲究奢侈;舍弃了谦后,只讲究抢先,这样去做,就必然会陷进死路了。柔慈的品性人们都亲近附随它,所以把它用在战争上,就能取得胜利;把它用在守城上,就能固若金汤。这就是自然的扶助,用柔慈给予的护卫。

 

六十八章 配天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释:擅长任事的人不依靠武力;擅长角斗的人不依靠发怒;擅长战胜敌人的人不依靠与敌人相争;擅长用人的人为人态度谦虚。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这叫做利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与自然合其德,这是自古以来极为重要的真理。

 

六十九章 玄用

原文: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我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意释:用兵的人有这样的话说:我不敢取主攻而要取守势;我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行进没有阵势,高扬没有胳臂,执行任务没有兵器,攻打没有对敌。灾祸再大也大不过低估敌人的力量,低估了敌人的力量,就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所以当两军对持、势均力敌的时候,悲愤的一方必然是胜利的。

 

七十章 知难

原文: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则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意释:我说的话极容易听懂,也极容易实行,但是天下没有能听懂的,也没有能实行的。说话是有宗旨的,办事是有主张的。正由于我说的这个“道”是穷极微妙,我说的这个“德”是暗藏于内,因之他们就不能懂得我,能够懂得我的人越稀少,能知道我的人就更可贵了。因此,通达事理的人,他们的薄外厚内、不被别人发现,正恰似外面穿着粗布衣裳而怀里揣着美玉一样。

 

七十一章 知病

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意释:对于知“道”的人,能以己知为不知的,最好。如果是自己不知“道”而强自以为知的,就是一种很不好的癖病。倘能把这种癖病看成是很大的耻辱,因而就不犯这种癖病了。通达“道”理的人之所以不犯这种癖病,就是因为他把这种癖病看成是很大的耻辱,所以他才不犯这种癖病。

 

七十二章 爱己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

意释:人民若是不害怕可怕的事情,最大的可怕的事情就要到了。不轻易迫得人民不得安生,不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惟有不阻塞人民,人民才不为之所阻塞。因此,通达事理的人有自知之明而自不以为是,有自爱之心而不自高自大。所以,要抛弃那后边的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而保持前边的自知之明和自爱之心。

 

七十三章 任为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意释:勇于敢用主观的作为,就会遭到杀机,勇于敢不用主观的作为,就会得到生机。这两种勇敢的结果,或是得利、或是遭害,是由自然的喜欢或讨厌所决定,谁能知道是什么缘故?自然的规律是不相争却得到取胜,不言语却得到响应,不召唤却得到自动而来,很坦然却得到很好的安排。自然这个极大的天罗地网,该得生机的和该遭杀机的从来也没有漏掉过。

 

七十四章 制欲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意释:前几章分别论述了关于修炼气功追求强身采取人为超近路做法和它的害处,此章又继关于追求私欲肥体而搞名谋利等迷乱现象,论述关于制裁迷乱的方法原则。他说待这些迷乱状态发展到“勇于敢则杀”即不惜生命的程度,就应该用“道”理、即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给以教化,使之认识到客观的规律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反言之,人们只有服从于客观的自然规律,从而在思想认识的根本上得到纠正。倘若是人们已经发展到不怕死的程度,再用死去吓唬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即使人们还真的是怕死,对于那些主观作为投机取巧的人,我把他们抓来杀掉。谁敢这样做呢?自然有掌管生杀大权的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给以处治。若是有人代替自然规律去杀掉他们,因为这种办法不是从“以道化之”的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勇于敢的人越来越多,代替自然规律去杀掉他们的人,就正如同代替木匠砍木头一样,很少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七十五章 贪损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意释:人民之所以遭受饥饿,是由于他们的君上收的租税太多,因而遭受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治理,是由于他们的君上喜好主观断事,因而难于治理。人民之所以轻于犯死,是由于他们求生活的丰厚而贪图名利,因而轻于犯死。即是说唯有不以生活而作为的人,比过于看重生活的人高明。

 

七十六章 戒强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殛也枯槁。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意释:人活着的时候含和气是柔弱的,死了,和气就没有了就变得坚硬。草木活着也是存有和气而柔软脆弱,死了,没有和气了就变得枯槁。所以说:坚强应属于趋向死亡的一类,柔软应属于趋向生长的一类。因此,军队的性太强硬了就不能取胜,木材的性太强硬了,就容易变拱。所以事物的兴造,都是把强大坚硬的放在下边,把柔弱细小的放在上边。像这样抑制强硬、扶植柔弱,是自然的功能,也是自然的道理。

 

七十七章 天道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损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意释:自然处理事物的规律,不正像张弓射箭那样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举高,多余的就损掉,不够的就补给。自然之道是把多余的部分拿去补充不足,世人的人所采用的处理方法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剥夺不足者的利益去有奉献有余者,夺取弱小的利益去补益给强大的。谁能够把有余者的多余部分拿过来奉给天下呢?只有遵照自然规律处理事物的人。因此,通达事理的人做了贡献而不去依赖,做成功的事业而不去自居。就正是这样,他们不愿意表现自己的才干。

 

七十八章 任信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有言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意释:水的性能是能方能圆 、能行能止,天下没有比它再柔弱的东西了,可是在攻克坚强的力量中,却没有能够比得过它的。因为攻克坚强时谁也代替不了它。柔的所以能胜刚,弱的所以能胜强,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可是没有人能够做到象它那样。所以通达事理的人有这样的话说:能够承担国家所蒙受的耻辱的,才称得上是一国之主,能够承受全国人民的不祥灾殃的,才称得上是天下的君王。这样正直的话好像是反过来说的。

 

七十九章 任契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意释:和解重大的怨恨,必然仍留有不能解除的余怨,这样怎么相亲近呢?因此,通达事理的人行事,就像把握着契约而不用以逼人。对“道”有心得体会的人锻炼气功,就像互相遵守合同的规定;对“道”没有必得体会的人锻炼气功,就像掌管契税那样的一味索取财利。自然规律对任何事物都不分亲疏,但是它唯独亲附于善于为道的人们。

 

八十章 独立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意释:“独立”就是有自治的能力,也就是有不受客观事物干扰的能力,这是指修炼气功的人要锻炼出不受客观事物左右的硬工夫。由于在客观事物中最能左右人的本性的莫过于私情私欲,所以在治理自己身体上,就好象是治理人口很少的小国那样、节俭资 材而毫不奢泰;爱惜劳力而毫不妄为,就像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即使有各种器具而不征不用;使人民安居生活、重视死亡而不轻易迁往远方;虽有船只车辆,也没有人乘坐它们去外出游逛;虽有可以与之相争的兵力武器,也没有人去宣扬它。使人们恢复像上古时期用强绳记事那样的朴实,甘其蔬食,美其粗衣,安其茅屋,乐其朴俗,即使是眼睛能够看到、耳朵可以听到邻近于身旁的私情私欲景色声音,能够保持心意丝毫不动地,直至老死也不与它们往来。

 

八十一章 显质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释:《道德经》全篇共八十一章。在这最后一章里,老子论述了修炼气功的人,通过锻炼应该见著于外的本来质地。他说:可信的话,由于朴实,因而就不一定顺听;顺听的话,由于它是经过粉饰,因而就不一定可信。擅长的人对其所长,就没有必要再加以巧辩;致力于巧辩的人,就说明他对这一事物还不擅长。知道锻炼气功真实景象的人,他就不卖弄这些;凡是卖弄这些的人,就说明他并不知道锻炼气功的真实景象。通达事理的人绝对不会保守,他们知道尽力去帮助别人,自己掌握的“道”反而会更有;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别人,自己体会的“德”,反而会更多。所以自然之道是利于万物而不妨害万物,人为之道也应该是只为别人去做事情而不与别人争夺名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