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数学哲学 |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是假的。
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公式中“A”或“非A”表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因此,这一公式是说,任一命题A及其矛盾命题非A不可能同时都是假的。或者A真,或者非A真,两者必居其一。
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以及违反排中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换言之,对于是非问题必须作出明确而肯定的回答。否定了其中的一个,就必须肯定另一个。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模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做“模棱两不可”或“两不可”)。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所谓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三、排中律的作用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论证中,排中律是反证法的逻辑根据。为了证明命题“P”为真,我们只要证明“非P”为假,就能根据排中律推出P为真。
即:非P→Q;非P→非Q;就可得出P真。
运用排中律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排中律也只是逻辑思维的规律,它只要求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中作出非此即彼的明确选择。因为在一定的论域内,真理总是属于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中的一个,而不可能属于第三者。但是,它丝毫不涉及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无过渡性间体的问题,也不存在否认客观事物之间的过渡和转化的问题。如果把排中律关于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中排除中间可能的要求,解释为仿佛它否认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过渡性间体,或否认客观事物之间的过渡和转化,那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也是对排中律的曲解。如果我们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都加以否认,那就违反了排中律的逻辑要求。
第二,在运用排中律时,要注意分析一种特殊的问句——“复杂问语”,即一种隐含着某种前提(预设)的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