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日本作家山冈庄八的传记体小说《德川家康》读完。全书共有13卷,洋洋500多万字。对一个繁忙的都市人而言,静心阅读完毕此书,确有一定的难度。说句题外话,这套书是从同事手中借的,其公子只看了前7卷,后6卷是崭新的,没有动过。袁枚有一句名言“书非借不读也”,诚哉斯言。况且,对一个没有深入接触社会的学生而言,此书也可以称作“书费解,不读也”。
《德川家康》叙述了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的一段历史,跨度约七、八十年。在那个诸侯逐鹿、群雄并起的战乱年代,德川家康从弱小诸侯起步,相继与同时代的英雄人物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结盟,纵横合纵、勾心斗角、血雨腥风,终成德川幕府第一代将军,开启了260多年(1603-1867)的太平盛世。
http://s5/middle/6e5e5ecdgb3790a15f054&690
织田信长(1534-1582)
丰臣秀吉(1536-1598)
德川家康(1543-1616)
深夜里,掩卷而思,那本书里的主要人物从我的脑海里一一闪现,那就是战国时代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在那个年代,织田、丰臣和德川,都有机会一统天下,但最后幸运儿确是最弱小的德川,其中的道理值得思考。应该说,德川的成功,不是偶然;其他风流人物的失败,都可以从性格方面、为人处事等方面找到败因。
1、先说说织田。这位老兄是三杰之首,其他两位事实上都是他的家臣(尽管后世普遍认为,德川和织田是倾心仰慕的朋友关系)。其优点是果敢、凶狠,在成名之作“桶狭间之战”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以3千兵力,突袭拥有2.5万军力的今川义元部队,实施斩首行动,格杀今川义元,以弱胜强、击溃强敌。
其弱点是迷信武力、对部下过于苛刻。从夺取天下的策略看,他强调的是“天下布武”,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杀”字,杀豪强、杀僧侣、杀部下;从最后亡命的“本能寺之变”来看,他就是没有和自己的部下处理好关系,一点小事情就要对部下打骂、酿成积怨,被亲信明智光秀发动兵变所斩杀(据说是织田信长嫌当晚送上的鱼太臭,将明智光秀骂了一通,结果明智光秀杀了织田信长),在统一天下的前夜,稀里糊涂地丢了性命。
2、再说说丰臣。这位老兄是三杰之狐。与其他两位还算是诸侯出身相比,来自于平民家庭的丰臣秀吉的发展之路十分坎坷。年轻时,仅是织田旗下的“革命军中马前卒”;中年时,在“本能寺之变”中率先讨伐乱臣明智光秀,而得以脱颖而出、制霸天下;老年时,却又面临着先是“无子”,后是“托孤”的尴尬。其优点是机智善变、善于因势利导,富有战略眼光。丰臣是一名智将,即便是在织田旗下充当小兵角色时,也不是以勇武善战闻名,而是以聪明著称。特别是“本能寺之变”中,他正在远方作战,听闻事变消息后,迅速做出决策,与对手媾和,率兵在五日内“强行军”约200公里(在当时条件下,算得上是神速)并随即与明智军在天王山展开决战,这次行军史称“中国大撤退”(此中国,乃指的是日本本州中部地区,非中华大地),行动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师的明智军。
还有一件事情也值得点评,就是丰臣初步控制织田留下的政治遗产后,曾经和德川为争夺革命的领导权发生过一场“小牧-长久手”战斗。这场战争,是德川取得了局部胜利,但丰臣的实力远高于德川。此后,丰臣为吸收合并德川势力,居然遣母为质,并把亲妹子朝日姬嫁给德川为继室。采用一种“以上求下”的策略,达成自己统一日本的宏愿。
另外,丰臣还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把发展的目光投向海外的人物。在他就任“关白”(相当于中国的相国)和“太阁”(太上“关白”)期间,积极策划攻掠朝鲜,甚至惊人地预言,大明国(即中国)徒有其表、外强中干,日本不抢先占领,早晚必被西洋诸强占领。他甚至考虑过自己率兵占领大明、定都宁波,养子丰臣秀次(也是其外甥)据守大阪、巩固日本的战略。应该说,他对日本的发展战略是有独到之处的,尤其是判断中国的形势,简直有如神人,要知道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的年代是1840年,比丰臣下的断语足足晚了240多年。
其弱点是过于自信,以及没有抓好继承人问题。过于自信,体现在他征伐朝鲜和谋取中国的庆长-
文禄之役上。应该说,日本向外发展,在战略上是没有错的,错在执行的时机。当时,朝鲜虽弱,但宗主国-大明还是全球的超级大国(相当于今天美国的地位),万历皇帝虽昏庸,但国力经张居正改革还是有所增加的。中国没有能力攻占日本(主要是海军不强),但援救朝鲜还是做得到的。如攻掠朝鲜再晚个30-50年,乘明末之乱,则完全有可能实现。但是,丰臣不知进退,不听部下的规劝,强行两次发动旷日持久的侵略战争,最后在一片怨声中撤退回国,并羞愤致病而死。
没有抓好继承人问题,体现在先定下继承人是养子丰臣秀次,后来有了莫名其妙的亲生儿子丰臣秀赖(据传,秀赖很有可能并非丰臣血脉,而是其母淀夫人私通他人而生)后,借故找茬做掉秀次(责其残暴等罪行,令其剖腹,并把秀次一门统统杀光),另立幼主。秀赖是秀吉57岁所得,仅仅5年后秀吉便归西了。国无长君,有野心的人(家康)乘机夺权。
3、最后看德川。与织田、丰臣相比,德川既没有织田之勇,也没有丰臣之智。打个比方,如果织田是虎、丰臣是狐的话,那德川就是龟。“虎”死在了黎明的前夜,“狐”是江山初定便魂归离恨天,只有慢腾腾的“龟”,不动声色地得到了天下。
其优点是善隐忍、会做人。隐忍这一点,和刘备十分相似。德川一生,年幼时为人质,中青年时代两换门庭(先后归依织田和丰臣),直到老年才登临顶峰(60岁成为幕府将军,62岁宣布把将军职位传给儿子,73岁去世)。其间,今川义元、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是他人生中压制其发展的四座大山。面对强敌,他该做人质的时候就乖乖做人质,该臣服的时候就老老实实做人家的下属,其发展轨迹,充分体现了“以时间换空间”的道理。
会做人这一点,体现在他不仅能团结自己身边的人,形成一代传一代的“谱代大名”的坚强武士集团;还体现在他能对敌手较宽容,成功分化整合了原属于丰臣铁杆粉丝的福岛正则、藤堂高虎等武士,还能善待如叛徒石川数正、大久保忠邻,甚至搭救过自己的心腹大患石田三成。有这样的优秀品质,自然追随者越来越多,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大。
此外,与丰臣相比,他在继承人方面,做的也很好。生命在晚年到达顶峰,但只做了2年将军,余下的9年时间用心栽培德川秀忠(二代将军),使德川幕府平稳进入正常运转轨道。甚至在其去世前不久,还指定了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事实证明,家康的眼光不差,德川前三代将军都堪称开拓者。
其缺点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和第一位正室筑山夫人,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以至于矛盾不断激化升级,后来筑山夫人和长子德川信康(家康与筑山唯一的儿子,原本很可能是幕府二代将军)联合起来企图谋反,最后双双被杀,酿成天伦惨剧。
此外,在处理丰臣家族方面,由于家康对丰臣采取了灭绝政策,也显得有点过了。
小结:“人生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是德川家康的一句名言,也充分展现了德川一生经略天下的基本方针。读完这套书,我也感到,一个人、一个家、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都应该遵循这样的道理,稳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家康还有两句名言值得玩味,一个是“向上看”,我的体会是人要有追求,不停地在人生旅途中默默地向上游;另一句是“不忘个人限度”,我的体会是人要懂得知足与惜福,该出手时当然要出手,该收手时也要学会收手。否则,欲望无穷大,苦恼无比多,永远没有幸福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