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女人

标签:
微商、爱情、她智慧许萌、男人、女人 |
http://s4/mw690/0021jiV9zy6ITHOTadd23&690
徽商,前后延续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集财富天下之最的徽商们,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是徽州商妇以自己美好的青春和灿烂的生命为代价,用自己坚韧、勇敢及勤劳的付出筑起他们牢固的大后方,成就了大气辉煌的徽商历史。
女子汗血练就可歌可泣创业史
在徽商们远出创造崛起的过程中,商妇作为一个特殊驻守群体,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
懵懂成家,谋生别离
徽州家乡人有一句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形容的便是早期出外谋生的徽商们。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徽州,地处皖南腹地,群山环抱,地狭人稠,土地贫瘠且灾害天气比较多,“能以生业著于地者,十不获一。”
因此,为了觅求生存与发展,徽州人不得不以贾代耕,经营四方。为了生存十三四岁少年便要走出家门从事其他的营生。也因此这里的女人嫁的也早,“徽南风俗太荒唐,十三爹来十四娘,十五六岁做太娘”,娘家人把女儿早早的打发出去,为的是节省些粮食,婆家早早地娶进来,为的是让以后外出的儿子早点传宗接代。因为儿子一旦外出经商,这归期就变得遥遥无期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还乡。据说出门时家里人都会送一条结实的绳索,一是出门需要时可以绑重物,另外还有一个目的:如果确实活不下去了还可以上吊用。一代代徽州人便是如此带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理就这样走出家门闯荡。
http://s5/bmiddle/0021jiV9ty6G7j5GezO44&690
穷其身,顾家人
徽州女子在自小从商氛围的熏陶下,初嫁时最先不是感受新婚的你侬我侬,而是着手家事,图谋生机。她们不似一般女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当深宅女,她们审时度势,鼓励家人经商致富,并变卖嫁妆,设法筹措经商资本。如休宁西门汪天赋,一介书生,家境不佳,其妻“说汪君收余资出贾荆襄”,劝说丈夫弃儒经商。最终汪天赋在妻子鼓励和支持下,“以贾起家”,成就一番事业。
在男性出外经商期间,她们坚守“忠、孝、节、义”的信条,尽孝道侍奉公婆, 尽母道抚养、教育子息, 尽妇道处理各种家庭内外事务。还要操持家计,纺纱织布,采茶制茶,为在外亲人提供销往各地的日用商品。如歙县叶岔叶念十之妻许氏,为了服侍住在篮田祖居的婆婆和小侄子,不仅要忙完田里和家务活,无论寒暑雨雪每天都要翻越两重山岭往返八里,去照应婆婆和小侄子的生活,其孝行广为乡邻传颂。有一年三伏天,许氏忙完农活,又往婆婆处劳作,由于太热太累,在返回的山岭上,竟热倒在路边,人们找到其遗体时,她手中还握着锄地的草耙。
在特殊情况下,她们甚至化身“女中丈夫”走进商场,亲自经营,以维护家族商业的持续繁荣,如歙县许国的母亲汪富英,是一位心胸宽大、敢作敢为的能干女子。她一双小脚勇敢地迈出了马头墙,“随夫经商于吴中五、六年”,在商战中出谋划策,帮丈夫打理部分商务。后来在“家难,资产尽倾”的困厄之时,汪富英又勇敢地担起主持家政之重任,“辛苦支吾,外难卒解”。而许国科场不第时,汪富英也以商战经历的曲折为例,鼓励他不可泄气,许国在其母的不懈督教之下,六次考科举屡败屡战,终于中进士为官,成为三朝元老,国之重臣。http://s8/mw690/0021jiV9ty6G7j1mGTJe7&690
育后代,重教育
丈夫常年在外,家庭驾驭的重任可以说完全落在商妇身上,何以这些女子便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常规,教养出徽商一代一代杰出的接班人,谱写徽商的辉煌?
古徽州大地素有“东南邹鲁”的美名,耳濡目染下徽州女子天生便带些许儒雅气质,她们是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很好的见识。她们重“教”过于“养”,深知子孙才则家兴的道理,慈严并济,言传身教,训子勤俭,是以才能培养出前仆后继的接班人。近代胡适先生的母亲就是一位足不出户的徽州女人,她在丈夫去世以后在旧式的大家族里侍奉着公婆的同时又坚韧地拉扯着儿子,那时她生活的目标,那就是让儿子读书。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徽州女人却教养出胡氏这个著名学者。
功成名就,佳人别换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的《徽州女人》仅在七年间就上演了上百场,让人对徽州女人既敬又怜。
《徽州女人》是一个悲情故事,100多年前徽州小村落里,女主人公15岁出嫁,丈夫却在新婚之日剪掉辫子离家出走,女人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等待。35年后,青春不再的她终于等到了丈夫的归来,但丈夫也带回了在外另娶的妻子和孩子。丈夫却根本认不出她是谁,反复的问她:“你是谁?”,徽州女人如此苍凉的命运,令人感慨。
这样悲怆的徽州女人形象却也是众多类似经历徽州商妇们的一个缩影:丈夫在外经商,长年不归,或已在外娶妾生子,乐不思蜀。这些商妇终身在家留守,在恪守贞洁、孝道、伦理的同时也将自己推入冷酷的深渊。http://s5/mw690/0021jiV9ty6G7j3ng8s24&690
守贞洁,灭人欲
贞节作为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内容,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明清两代贞节之风盛行,与其他地区相比,徽州贞节之风尤甚,无论贞节的人数还是"贞节坊"的数量都位居前列。
古徽州人称“程朱阙里”,封建礼教在这里有着特别深刻的影响。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标语,从舆论与制度层面制定了女性的道德标准与行为操守。作为程朱故里的徽州女人在这浓郁的礼教氛围中,徽州女子从小即以《女诫》、《女儿经》、《孝女经》等言论为其行事指南,万事遵循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行为规范。其中,朱熹所强调的“妇女从一而终,以顺为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论断更成为徽州女子恪守的清规戒律。
明清时期国家鼓励妇女的贞节行为,徽州社会又是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妇女的守节、守贞往往会得到国家、宗族以及亲属的援助。她们有的是妻妾同守节、妯娌同守节、婆媳同守节的,有的甚至是婆、媳、孙媳、曾孙媳同守节。在累世宗族及自省的压力下,徽州女人便是如此以极大的忍耐将宝贵的青春奉献给家族,守贞守节,维系着徽州男人外出经商时的家族安宁与血脉纯正以及“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名声。
当我们在慨叹徽商所创造的辉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背后的商妇们用自己的坚守、韧性、勤劳与智慧为铸就这一辉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作者:中堂魅力女子学堂创始人
http://s4/mw690/0021jiV9zy6ITHUkyZRc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