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刘孝芳
(2012-06-04 13:01:07)
标签:
杂谈 |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98页《估算》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二年级上册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和下册“近似数”之后,进一步对估算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将一个数估成整十、整百、几百几十的经验,
教学过程
(板书:近似数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学校为情境,以学校里教师和学生大致人数为载体,来引入对近似数相关知识的回顾。
二、新课导入,
(1)师:学校美丽的环境离不开大家的维护,如果地面上有纸片你应该怎么做?
生:弯下腰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
(课件出现捡纸情境图,复习近似数并引出估算)
师:现在地面上就出现了一些废纸,谁来帮忙捡起来并扔到相应的垃圾箱里。
师:接火车的形式来解决。
生:208应放进大约200里,因为208接近200。同样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
评价:这一排学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掌声送给他们。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纸片,它应放在哪个垃圾箱里?并说出你的理由。
(出示纸片及上面的算式:206+299)
生1:206+299=505大约是500,应放在第二个垃圾箱里。
评价:你真厉害,这样的算式你都能口算出来,真不简单。可是我们还没有学呢,谁能用更加简单的方法来算一算。
生:用估算,把206估成200,299估成300,结果大约500。
师:估算的方法真不错,谁听明白了这位同学的估算过程,请再说一遍。(学生边说师边给予正确引导:206的近似数是200,299的近似数是300.再用近似数进行估算,)
师:把206的近似数写在哪里?生:写在206的下面。(师引导—用括号把近似数括起来)
师:结果大约500,大家真有方法,先找出近似数再利用近似数运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估算。(板书课题)
师:估算的结果大约500.中间能不能用“=”连接。为什么不能?(引入“≈”)
师:这节课咱们学习一种新的符号“约等号”。小眼睛仔细看怎样写约等号,(教师演示写法:像起伏的山先高后低,像倒写的“S”先高后低。)
再让学生伸出小手指跟老师空写一遍。再引导学生正确的读估算算式。
师:谁能读出这个估算算式?生:206加299约等于500(其他学生跟着齐读)
【设计意图】在”拣废纸“情境中复习近似数,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适时渗入行为习惯的教育。进而从“近似数”到“估算”的自然过渡。在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才正式出现“≈”,我查阅了《新课标》和《教参》,对于是否可以在二年级出现大有太大的界定。于是,在本节课,我简单让学生了解了“≈”及其写法。
(2)师:我校三年级的同学也在为我们学校的环境卫生贡献一份力量,看他们在干什么?
生:收集矿泉水瓶。
师:这是三年级同学四周以来收集矿泉水瓶数量的统计表。从中找到了哪些信息?
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
|
第一周
|
185 个
|
第二周
|
340 个
|
第三周
|
192个
|
第四周
|
219个
|
师:看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是要求我们精算吗?理由?
生:因为问题里面有“大约”,要求我们求出大致的结果,可以估算。
师:请试着估算出答案,,并说出你是怎么估的?
生1:大约是400,192估成200,219估成200结果约等于400.
生2:大约410,192估成190,219估成220,结果大约是410
师:你能用估算算式的形式把问题解决吗?请把自己估算的方法和过程写在练习本上。(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板书自己的不同方法)
(集体纠正,优化方法)师:这两种答案你喜欢那种?并说出你的理由。
生1:第一种方法,估出了整百的近似数,这样估算起来更方便。
生2:第二种方法,估出的近似数是整十数,估出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
【设计意图】重在对估算方法的指导以及估算方法多样化和优化的指导。师给不同的方法给予鼓励和支持:方法不同却各有优点。
(3)师:你能否像小精灵一样提出自己的问题呢?
根据学生不同的提问,出示两个问题:1、第一周和第二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2、第二周比第四周大约多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
生:其中的340 还估出近似数吗?(这个问题在学生的回答中解决)
师:是啊,你们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不估?生:在估算中340已经很简单了,我认为没不要估。(教师及时给与肯定和赞赏)
生:我还有个问题,185是估成180还是估成190。
师:185估小一点就是180,估大一点就是190,当让还可以估的更简单200.
问题已经解决,请认真完成这两道题目,在投影下集体订正。
师小结: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估算,估算其本方法是什么?(也就是先干什么?在干什么?)
生:先估数,找近似数;再估算。(板书)
【设计意图】在刘德武老师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报告中,我深受启发。课本的主题图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讲比较生涩,而且估算与生活联系的比较密切,怎样让情境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丁老师的启发下,我有了以上的设计,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教材有了一点小小的改动。改动后的效果中:学生发现几个问题:340本身就是整十数,计算起来很简便,有没有必要再估成近似数呢?185的近似数学生很模糊,是190?180?还是200?(在低年级的估算知识的范围内,这些答案都对)。这两个问题也是我设计过程中的预设,是本节课中的易混点。
三、反馈练习
师:在估算之前,你有什么有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生:别忘了把近似数写在相应数的下面。
生:别把约等号写成等于号。
生:整百整十数不用再估成近似数了。
师:(及时的评价)你们想的可真周到。根据这几位同学的提醒,认真完成这四道估算。
师:(同位相互检查)你和同位的答案一样吗?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生;是因为所估得近似数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2、师:看到三年级的哥哥姐姐在收集矿泉水瓶,你想不想去帮一帮他们?
地上有六个矿泉水瓶,谁来捡起并放到相应的垃圾篓里。(课件演示:把课本中100页的第五题“小猫捉鱼”的题目换成了捡矿泉水瓶,与前面的主题图相照应)
师小结:这道题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算,只需要估算百位上的数就可以知道答案。你们表现的非常棒,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练习中引导孩子在读题的同时别忘了时刻提醒自己做题的时候该注意什么。估算练习是枯燥的,第二道题目本来是课本100页的练习,我把这道题目改编成“帮助三年级的同学捡矿泉水瓶”的情景,既承接了上面的主题图,也让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一举连得。
四、生活中的估算
生:我买一个台灯和一个电饭煲大约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我把这四样东西都买下来,500元钱够不够?
评价:你们的问题问得很好,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物品,你帮我解决一下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找信息提问题并把问题解决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生:198+215≈420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生:198+215≈400
适当的渗入估大,估小的思想。198估大了2---200,215却估小了15---200,结果应比准确数小,所以不够
(2)二年级女生197人,男生201人,儿童剧场共400个座位,估算一下,二年级能不能同时坐下?
(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出示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充分体会到了估算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估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红线画出课题(估算)与“约等号≈”、“近似数”、“大约”大致关系。
【设计意图】我一直认为课堂后的小结,特别是让学生主动系统整理总结当堂的知识点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让孩子理清了思路,找准了知识点的联系,更帮助了学生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知识。在学生总结的同时,我用红线将“大约”“近似数”“≈”与(题目)估算连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估算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着估算的方法指导和估算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展开的,让学生在充分掌握估算算法的同时理解估算的意义。二年级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主题图--收集矿泉水瓶对孩子来说比较生涩。“估算”这节课相对而言显得比较枯燥。怎样把这节课上的独特、精彩并又有意义呢?一个星期的准备过程中,我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想法,也与我的老师丁老师一遍遍的商讨,在丁老师的指导和鼓舞下我选择了现在的设计:以学生最熟悉的校园环境作为情境引入,以学生的劳动习惯为主线把近似数的复习----估算方法的引入----知识的反馈---估算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紧密的扣在一起,并适时渗入思想品德教育。使得本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而又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