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倾听水平和表述积极性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从各方面着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倾听和表述在语言能力发展既是基础也是关键,从一个孩子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其思维状态以及对事物的看法,而幼儿懂得倾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帮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兴趣。语言发展形式也有很多,而只有集体语言教学活动是最为高效的语言发展方式。如何在集体语言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表述能力,提高幼儿的倾听水平,一直是老师和家长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教师要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创造多种条件,采用多种方式来提高语言教学效果,更应注重幼儿的倾听、表述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幼儿倾听、表述激情。
语言教学中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唤起幼儿的真挚情感,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渲染欣赏的氛围。比如:黄晨老师《蹦蹦跳跳身体好》中通过借助动态摔跤的熊、奔跑的兔子营造出热闹的运动会场景,抓住幼儿各种感官,让幼儿倾听歌曲内容的同时,结合图片理解歌词,以至于幼儿听一遍之后就能理解。张俊红老师《鸟窝里的树》也是借助课件将鸟太太的那种爱护小树苗的姿态展现在孩子面前,幼儿都为之感动。幼儿感受真切、形象,所听、所感也就更加真实、更易于言表。
二、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耐心倾听。
(一)在宽松的音乐背景下欣赏文学作品。
轻音乐富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幼儿欣赏插有背景音乐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还可以净化幼儿的浮躁心理。在学习散文诗《蒲公英》时,教师让幼儿在轻音乐中闭上眼睛,结合散文内容,带领幼儿去想象,来到春天的田野上,看到了各种姿态的蒲公英,最后让幼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而倾听理解散文诗。
(二)在教师的观察、帮助下理解文学作品。
幼儿受年龄特点局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首先,教师在课堂要关注每一个幼儿,才能避免幼儿因教师忽视,而放弃倾听,我们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以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其次,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图片、教师的动作等帮助幼儿理解,避免听不懂、与幼儿经验水平相差太大、毫无趣味的内容。在学习《十二生肖》儿歌的时候,我让幼儿创编动作帮助理解,不仅有趣,而且活跃气氛,他们在活动身体中学会了儿歌。再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语言作品的朗诵能力,好的朗诵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语音、语调、感情上下足功夫。
(三)在不断规范、教育中促进幼儿倾听能力培养。
我作为年轻教师,经常有老师指导我的课,发现几次公开课上,都存在同一个问题:XX幼儿的专场。XX幼儿综合能力强,而且充满自信,课堂上,我还没将问题说出来,她的小手已经举得很高,有时,干脆不举手,将答案报出来。这种行为发展下去不仅容易左右老师,对她自身的发展也不利。意识到严重性,我便在晨间谈话时,举例别的班幼儿的插嘴现象,让他们谈谈看法,最后,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养成先思考后发言的好习惯。对于XX我还和她做了游戏,每堂课只能回答两到三个问题,答完了就没有机会了。在不断冷去之后,我发现其他幼儿参与课堂的机会多了,而她也只有在其他幼儿回答不出或不完整的时候回答问题。
三、借助各式桥梁,激发幼儿完整表述。
(一)多种游戏活动无形穿插,激发幼儿表述欲望。
幼儿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的,语言课上适时的让幼儿活动他们的双手、头脑、嘴吧,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兴趣,还能于无形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思维能力。语言课上,常见的游戏有:角色游戏、接龙游戏、适宜的操作游戏等。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富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故事教学《爱吃水果的牛》中,教师通过扮演病人,让幼儿扮成家人并说说“你会怎么照顾我呢?”把幼儿当做主体,让他们联系自己的角色思考,我该做什么?我该说什么?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种互动式的游戏不仅贴近生活,而且无形中给表述定了更高的要求,即语音、语调、表情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孩子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联系着社会交往的技能,无形中提升了人际交往的智能。
2、接龙游戏
应彩云老师《小威向前冲》中,让幼儿说说“你有什么最棒?你什么不行?找谁来帮你?”这些问题中运用了接龙游戏,让每个幼儿说说自己什么最棒,什么不行,谁能帮我。她的目的在于强调一个道理就是:每个人都有缺点、优点,不能因为别人的一个缺点就认定他是坏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小威。接龙游戏能照顾到每个幼儿,发展每个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无形中还会发展幼儿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等。
3、适宜的操作游戏
语言教学不像科学、数学活动操作性那么强,过分的让幼儿操作,不仅会丧失语言学科的特点,而且还会转移幼儿的兴趣,达不到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操作游戏在语言教学中要适宜,不能为形式而操作,而要为语言学习而操作。在故事《寻找聪明泉》中,小猴子不能踩到地毯而要到达城堡里,这一段采用了断句法,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她让幼儿动手操作红地毯,想想办法帮助小猴。有的小朋友脚抬起来爬过去,有的小朋友将地毯卷起来,有的小朋友滚过去等,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在后面的交流活动中,幼儿踊跃回答,而且结合自己的示范更完整。可见,操作活动在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同时,更能激发他们的表述欲望。
教学过程中穿插游戏,给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气氛,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教师在游戏活动中既要是参与者,也要是指导者,对其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结合幼儿特点,设计启发式问题激发幼儿表述兴趣。
“如何提高幼儿的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让幼儿想说、会说、有话说。”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两点要求:
1、结合幼儿的实际,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习惯,让幼儿会说、有话说。举例来说,城市中的孩子为什么比乡村孩子语言能力更强?“见识”在幼儿的语言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幼儿所见、所学的多了,就能促进大脑思维的活跃,幼儿真正做到会说,而且说得也会更加的正确、全面。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都要有扩充幼儿的知识经验的理念,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
2、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是问题设计上要有启发性。要做到:1、问题的设计不能毫无挑战。像“对不对”“是不是”这种问题就毫无意义。2、问题设计要给幼儿宽阔的思维空间。可以将“怎么样?”“怎么说?”改成“会说什么?”“会有什么变化?”这样问题的思维空间较大,给予幼儿思考机会范围就广,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孙老师还提到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幼儿会不会答,有没有达到目标要求?如李老师的问题“我生病了,你怎么照顾我呢?会对我说什么呢?”这个问题幼儿是否能达到点子上?是否会达到活动目标:引导幼儿喜欢各种水果,知道水果、蔬菜、牛奶有益身体健康?这都是值得探讨的。
(三)注重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以促进课堂语言的表述。
课堂上的激发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而语言发展需要有整体的观念:需要和各领域的整合,需要和其他语言活动的融合,还需要培养幼儿的其他方面的语言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树立观念,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幼儿倾听、运用语言的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