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代笔团队
战国末年,吕不韦受封秦国丞相,独揽朝政十年之久。但吕不韦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想像孔子一样流芳百世,于是便让自己的三千门客共同代笔写成一部《吕氏春秋》,然后挥笔署上自己的大名。他还命门客把全文抄出,贴在城墙上,并张贴布告:谁能在书中改动一个字,当即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不久,万人争相阅读,但仍然无人来改动一字,“一字千金”的成语自此问世,《吕氏春秋》也一炮而红。人们不仅记住了他可能是秦始皇的真正父亲,还记住了他的这本传世名作,尽管他可能连自己的这本书都没有仔细读过。
哥哥诬陷弟弟找人代笔
三国鼎立之时,魏文帝曹丕曾对才高八斗的弟弟曹植既猜疑又嫉恨。曹操死后,曹丕得势,欲杀曹植。曹丕说:“当年老爸在世时,你小子很不老实,常写点小破文章炫耀于人,我怀疑有人替你代笔。我出个题,七步之内必须作出,否则你就到黄泉路上送老爸一程吧!”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曹植含泪作出七步诗,证明并没有枪手替自己代笔。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曹植死罪可免,但还是被亲哥哥贬到乡下终老此生去了。
儿子替父做“枪手”求官
明代的奸相严嵩臭名昭著,他为官专擅跋扈,窃权媚上。当时的嘉靖皇帝正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热衷用青词(祭神的文书)向上天祈福,渴望得道成仙,而善于投机的严嵩几乎拼了老命也写不好青词,幸运的是他有个孝顺的聪明儿子——严世蕃。儿子帮父亲代笔写了几篇文质兼美的青词,遂讨得嘉靖欢心,严嵩竟被授予内阁首辅大臣之位,时人讥讽其为“青词宰相”。严嵩权倾朝野达20余年,代笔之力,不可谓小。
对阵也请“枪手”
明清交战之际,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与史可法麾下的南明部队对峙许久。南明小朝廷派使者到北京,提出愿意割让一部分土地并赔款,企图让清军退兵。多尔衮拒绝后写下《致史可法书》,督促南明政府投降。其实这封信是由被称为“文妙当世”的才子李雯执笔的。此信措词精巧,本是一道最后通牒,却自称是善意的忠告。史可法看后大怒,也写了《复多尔衮书》,尽管他可以针锋相对,痛加驳斥,把回信写成一道壮怀激烈的檄文,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委婉刚劲,绵里藏针。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南明王朝的确是实力有限,底气不足。有意思的是,此信其实是由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代笔的。双方主将背后各有高人“捉刀”,隔空叫阵,咄咄逼人。
为乾隆“捉刀”遭鞭尸
清代的乾隆皇帝是个喜欢附庸风雅的人,一生痴迷于写诗,总共留存四万多首,这一数量空前绝后,然而质量上乘的却寥寥无几。其实,乾隆的许多诗作都是他人代笔的,自写的一些质量不错的诗作也多是经过御用文臣润色过的。其中大学士沈德潜的功劳最为突出,因此沈德潜生前备受乾隆宠爱。沈德潜死后,其门人整理他的作品时把他为乾隆代写的诗也收录了进去,令乾隆恼羞成怒,急火攻心,便下令把沈德潜的尸体挖出来鞭打,还查抄了沈德潜的家。由此可见,“代笔”这种事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相关链接
请人代笔写文章为什么叫做“捉刀代笔”?
“捉刀”一词,源自《世说新语》中的“容止”门,里面有这样一则趣事:一次,北方的匈奴使臣要拜见魏王曹操,曹操不便于直接出面,就想出了一个蒙骗来人的花招:他叫手下威武健壮的崔琰代表他接见使臣,自己则持刀站在床头。接见完毕,曹操马上命人去问匈奴使臣:“你觉得魏王怎么样呢?”匈奴使臣答道:“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曹操见底细败露,恼羞成怒,就派人追上使臣,把他杀了。后来,人们用“捉刀”比喻代人做事,又因为“刀笔”是写文章的工具,此语又逐渐转化为专指替人写文章“代笔”了。
刀笔吏
“捉刀代笔”的人也可以说是充当“刀笔吏”。我国文字发明很早,但书写时使用的笔和纸却出现较晚。春秋战国以前,我们的祖先记事占卜都是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或者刻在竹简或木片上。即使后来出现了毛笔,刀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书写有误的时候,可以用刀(一种被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刮去错处,重新再写,因此“刀笔”成了一个固定的用语。历代的文职官吏也被称作“刀笔吏”。另外,“刀笔吏”还是古人对讼师幕僚的特殊称谓,意思是说他们深谙法规,文笔犀利,用笔如刀。经其操纵,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时又不惜无中生有,弄虚作假,所以“刀笔吏”的名声不是很好。《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自刭之前说:“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可以令人想见他们深文罗织,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的可怕之处。《水浒》中的宋江在郓城县做押司时自称“刀笔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