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iddle/60d27f6dt792ef77494bd&690
史上最牛“高考落榜生”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据《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清代湖北便有这样的一位考生,70岁了,连个秀才也未考中,还是一名“童生”。但其考试情结很深,年年不中年年都会参加“院试”。这院试相当于现代高考前的预考,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科举考试。这位古代湖北考生的应试技巧非常老道熟练,令晚辈叹服,但就是考上不。
明代画家唐寅也是一位落榜生。唐寅就是风流才子、三点秋香的唐伯虎。当年,他参加科举时聪明反被聪明误,购买考题作弊,结果东窗事发,被夺去了考生资格,永远与科举无缘,这在过去可是最大的人生打击。唐寅起初也是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但就因为这次打击,却将他“培养”成中国古代著名画家。
我国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也曾三次落榜。李时珍十几岁就中了秀才,之后的九年中,他三次考举人都没能考上。于是,便下定决心立志从医,一生潜心钻研医药,历经27年的辛劳,终于写成药物学巨制《本草纲目》。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同样难逃落榜厄运。蒲松龄19岁时考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后来考举人、进士时却屡试不中。但这样的打击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潦倒终生,反而促使他更加苦读诗书,终于写出《聊斋志异》。
比这些牛人更牛气的当属黄巢和洪秀全。黄、洪二人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他们牛在哪?一位直接把当初考他的政权弄得鸡犬不宁,让当年的考官丢官回家;一位不只动摇了朝廷根基,还设考场,考别人。
黄巢为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据《旧唐书·黄巢传》记载,黄巢虽然是农民起义军的头领,但他家里并不是很穷。与西楚霸王项羽一样,黄巢还是一名铁杆武术迷,在村里一班同龄人中,击剑骑射,样样精通。黄巢脑子好使,但科举就是考不上,“屡举进士不第,与仙芝共贩私盐”,意思是,因为屡屡考不上,干脆不考了,以贩卖私盐为生。
正是因为考试的失利,黄巢对大唐李氏王朝表示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憎恨异常,写下了“反诗”《赋菊》。黄巢身边逐渐聚集了一大批“天涯沦落人”。虽然没有考上,但这些人毕竟还是书生,肚里有墨水,日后都成为了黄巢军中的“笔杆子”和智慧人物,奠定了黄巢起义的人才基础,许多讨唐檄文都出自这些“高考落榜生”之手。起义后,黄巢还把唐帝王的陵墓挖了,给普天之下的落榜生出了一口恶气。
洪秀全是清朝后期太平天国的一号领导,他的命运也与科举落榜有关。与黄巢一样,洪秀全也是屡考不中,到起义时他的社会身份仍是“童生”。考到第六次,也就是最后一次,洪秀全决定不再考了。同病相怜,后来的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豫王胡以晃、文臣卢贤拔、曾剑扬、何震川等太平天国的重要领导,也都是大清王朝科举的失意人。
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1853年3月,太平军便攻占了南京,易名“天京”,洪秀全在此定都,定国号为“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定都后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恢复高考”——设太平天国自己的考场,给天下失意者提供金榜题名的机会。不只开男科,洪秀全还开女科,破天荒地让从来与科举无缘的女生也走进考场。
古代有名的落榜生,远不止这些。诗仙李白、诗人张继、贾岛、“唐宋八大家”的苏洵、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吴敬梓等人都是落榜生。
虽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自唐开科取士以来,靠读书考中进士的录取率却很低: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共录取10万余名进士,平均每年录取76人。《文献通考》:“玄宗时期每年录取的进士平均不到27人。”由此推断,能考中进士的相当于现在各省的前三甲。如此低的录取率,绝大多数读书人都落得名落孙山的命运。他们一无体力,二无专业,三无保障,同样面临着找工作难的境遇。但其中不乏另辟蹊径之人,出类拔萃后甚至名垂青史。http://s14/middle/60d27f6dtbbd5aa17f1bd&690
师爷是首选
古代“名落孙山”的读书人,从事的职业中,比较体面的当属“师爷”。“师爷”是个啥工作?简单地说,就是给朝廷命官打“智力”工的,工资由官员支付,但无公务员身份,无编制,无正常上升空间,职责是协助官员参谋处理具体政务。
能干上“师爷”,当属“落榜”群体中的佼佼者。尽管“师爷”属于政府的“三无”人员,但毕竟属于官员聘用,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不仅如此,即使是“师爷”,仍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和“有重大立功表现从而转正”等机会。比如历史上“绍兴师爷”就很有名。“无绍不成衙”不仅说明绍兴盛产“师爷”,也反映出师爷也确实算是“香饽饽”的职业!
高级师爷由于办理的事务很重要,因而很威风。当年左宗棠“三试不第”,本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干起了“师爷”的行当。
不久,湖南所有军政大事皆由他一手专断。晚清大学问家樊增祥的父亲身为正二品总兵,只因得罪了左宗棠,“左师爷”一句话,总兵大人的乌纱帽就丢了。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内做师爷时,在帮助曾国藩撰写上报朝廷的奏折中,将与太平天国军队作战“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一字之差,精神和气韵完全不同,使得曾国藩转危为安,深得曾国藩赏识。
后来,两位“师爷”华丽转正成朝廷命官,最后成为清廷“肱骨大臣”,左宗棠靠的是镇压太平天国的重大军功,李鸿章是凭本事考中了进士。
当“枪手”成富人
其实,在“落榜”的读书人中,能被地方官聘请为“师爷”的比例,比“考中进士为官者”也高不了多少,大多数人不得不走上了“著述都为稻粱谋”这条路。比如卢照邻、孟浩然、贾岛等一批极具声望的才子,既“屡试不第”,又当不上师爷,只好沦为无业游民,他们大多靠当“枪手”为生,有的因此过上小康生活,甚至成为百万富翁,但有的依然贫困潦倒。
《隋书郑译传》载:隋文帝杨坚叫李德林起草诏书,高颎在旁边戏道:“笔干了,不得一钱,何以润笔?”高颎是在替李德林以“笔干”之名,想得到点小费。于是“润笔费”流传至今。
唐代诗人李邕尽管落榜,但文笔出众,当地及附邻州县官衙纷纷拿钱请他写奏折。李邕一生代写公文800余篇,《新唐书》中记载:“李邕代撰官折受筹银巨万,据此为豪富者。”另外,贺知章、宋之问、骆宾王等人也曾是代写公文的高手,所得稿费均都不菲。
唐代韩愈在落魄岁月里,写《平淮西碑》得稿费500匹绢,按现在的物价,相当于20万人民币,而他写的碑文只有1505个字,每字价值约132元。
还有弃官为民的读书人,尽管文笔一流,但不屑为五斗米折腰,以致生活难以为继。公元759年,杜甫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居无定所,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
770年,杜甫因无钱治病,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上。这段岁月,他尽管也写下了大量的文字,但多是反映“先天下之忧而忧”或“居庙堂之远则忧其君”的文章,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一千多首诗,但为“为稻粮谋”的文章则一篇也没有,所以穷困潦倒就在情理之中。出身名门的曹雪芹,几乎一生投入到《红楼梦》的创作中,从不去写文赋碑铭赚钱,他晚年穷困到“举家日食一粥”的地步。
自主创业当“知本家”
读书人落榜失败的原因有可能是发挥失常,也可能是科举舞弊的牺牲品。他们中的有些人,确实不乏真才实学、头脑灵活的时代精英。落榜后,他们没有选择给人“打工”,而是认准了自主创业,有的竟靠“经营知识”而成为著名的“知本家”。孔夫子就是“知本家”的开山鼻祖。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个都收学费,收益不菲。于是,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落榜”但有真才实学者纷纷效仿,开办学校,广招学生;也有人偷懒,选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教,就实现了丰衣足食。
还有的人书本知识学得不咋地,做不了“知本家”,干脆经商做生意。明朝的沈万三、清朝的伍秉鉴等超级“牛奋男”,家族富裕殷实,虽有钱读书,但多次参加科举却落榜,于是跟随父辈学经商,后来两人都成为当时的商业巨子。其中,伍秉鉴的事业巅峰时,拥有财富2600万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首富。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