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范斯沃斯住宅分析

(2010-12-02 09:53:21)
标签:

房产

密斯

美国

范斯沃斯

空间

 

生平简介:

 

http://s13/middle/6e554b6549663b8d8edbc&690

  •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n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出生在德国的亚琛古城,从未受过任何正规的建筑学训练而从他父亲那里熟悉了一整套石结构各种可能性与极限性的知识。此外还有三个人对他影响很深,那就是彼得·贝伦斯、辛克尔和贝尔拉格。
  • 一战后,密斯完全背离了辛克尔的新古典学派,开始探索现代建筑方向。他的这种急剧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外界影响的缘故。
  • 1919~1924年,他提出了五个建筑方案,其中有现代建筑的尝试——玻璃摩天楼;有受赖特影响的乡村别墅;还有采用立体主义构图的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纪念碑。此时的密斯认为创新时代的建筑不能一味的模仿过去,而是要与时代紧密相连。他甚至说:“我们不考虑形式问题。形式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他只是结果。”
  • 1928年,密斯提出了“少就是多”。1929年,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馆使之原则得到充分体现。1930年他用同样的建筑手法设计了吐根哈特住宅,1930年被任命为包豪斯学校的校长。
  • 1937年,密斯被聘为阿尔莫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1944年,密斯加入美国籍。在美国他发现了钢材,对美国来说,钢与玻璃的结构体现着现代技术的威力。而技术对于密斯,不仅有物质意义,还有精神价值,他是时代精神的宣言。密斯在美国对结构的献身,并不意味着放弃对空间的探索,相反,结构的非物质化构思使他更为自由的创造出超感觉意义上的空间。以严格的对称秩序来进行布局,从各个方面渗透进去,形成了只有柱子和玻璃的空间。此外密斯在美国,也抽空研究家具。
  • 此时密斯多采用工字型钢已加强建筑物的垂直感,而他原本的目的不是出于结构而是出于美观,这说明密斯已经把技术手段升华为建筑艺术了。因此得知密斯“精神”的最根本要素是美观、艺术而不是理性。其中范思沃斯住宅已经变成为最高法则,同时也标志着其设计的转折点——全神贯注于结构形式,而公字型钢框架内设玻璃幕墙成为后人效仿的范本。
  •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密斯的作品基本分为两类:棱柱式的塔楼和单层大空间的厅堂式建筑。至此,他已经把现代派的纯净主义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1969年密斯去世,享年83岁。

密斯和他的空间理论:

  • “流动空间”,在20世纪初应该算是个很前卫的名词。我相信在密斯设计了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之后,给全欧洲甚至全世界的建筑界所带来的震动是多麽巨大,这座建筑是现代主义的最初成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转世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那些长长短短的墙体,暗示了空间的流动性,又暗示了方向的指引性。
  • 多于那些从学院里走出来的,多多少少受到各种西方古典主义建筑流派对建筑学的定义和限制的建筑师来说,这种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透而不通的空间完全开创了另一种概念。
  • 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之后,密斯在设计杜根哈特住宅时再次成功运功用和发展了“流动空间”的思想。这次,它减少了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一些阻碍交流的空间,并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创造了一个以前住宅从未有过的巨型开敞空间。杜根哈特住宅底层的起居部分是建筑的精华。在开敞的大空间中,客厅与书房以精美的条纹玛瑙石板墙分隔,餐室部分以乌檀木做成弧形墙。于是,书房、客厅、餐室、门厅作为起居的四个部分被划分为相互联系的空间。内部流通的空间同时又被玻璃幕墙向外引向花园,室内向室外延伸,室外向室内渗透。“流动的空间”再次在这里得到完美地诠释。
  • 在范斯沃斯住宅中,这种“流动的空间”的概念更近一步得到了发展,由此衍生出一个新的空间定义——“全面空间”,或称为“通用空间”、“匀质空间”是密斯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在“流动空间”中,大的空间被划分为几个相互联系贯通的小空间(如德国馆、杜根哈特住宅),当我们把其中的隔墙移走,留下来的将是一大片整体空间(如范斯沃斯住宅)。在这片空间中,我们可以随意布置,将其改造成任何我们想要的形式,这就是“全面空间”了。他比“流动的空间”更加纯粹,更加完美,这也印证了密斯自己的追求,“少就是多”的追求。

关于基地:

http://s14/middle/6e554b6549663be06bc2d&690

  • 范斯沃斯住宅是一个纯粹的玻璃立方体,坐落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福克斯河畔的一个风景区中。福克斯河从建筑旁静静流过。建筑周围树木茂密,种类繁多。南侧有一颗大枫树,在大理石露台上方舒展枝桠。
  • 这座房子呗营造在完美的自然中——周围没有任何人工痕迹。分离的白色钢结构与透明的玻璃幕墙使得整个建筑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建筑完全与自然同为一体。

关于建筑:

http://s3/middle/6e554b6549663bf80e352&690

  • 范斯沃斯住宅是一件体现全面空间的作品,平面构成及其简约,由大小两个矩形构成,小矩形是一个入口平台,由六根工字钢架起。密斯之所以这么设计的主要原因,除了对建筑形式统一的追求以及带给人们的建筑空间的暗示和过渡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实际功能,那就是范斯沃斯住宅旁的福克斯河,在雨季时会涨水,并淹没附近的草地,架起的平台可以高于水位,更方便人们的进出。在大矩形由八根工字钢支撑,除了一个有顶的入口门厅,其他就是一个完全开放,只有一个核心筒的封闭整体空间。
  • 很多人说,范斯沃斯住宅虽然是建筑界的一个里程碑,但是从某个角度上也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巨大的玻璃窗不保温隔热,而且安全性差。还有人说虽然密斯精心设计了不可移动的家具,营造了完美的室内空间,但是却给使用者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使用者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布置过后,建筑便不再是密斯的完美和纯粹。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住宅从入口到房间、室外、半室外再到室内,台阶一步一步的抬起,空间一步一步的过渡,建筑师用他特有的建筑语言,将人的心理很自然地从外部空间引入建筑空间。透明的玻璃幕墙,隔而不离,透而不通,将室外的自然引入室内,达到建筑空间的高潮。虽然密斯的设计与使用者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使用者也会因自己的喜好改变室内的布置,人就与建筑发生了更深一步的关系,建筑因人的运动而运动,这就是密斯的“流动空间”、“匀质空间”的思想体现。与沙利文的“形式服从功能”不同,密斯认为人是活的生命,人的需求是会变化的,而建筑形式一旦定型,就难以改变。但是只要有一个的大空间,人们就可以在其内部按自己的喜好随意改造,那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了。也应验了一句古话“以不变应万变”。范斯沃斯住宅也正是因此而生。

关于材料:

http://s6/middle/6e554b6549663c0b90165&690

  • 正如密斯所说:“建筑问题就是材料、结构和形式的统一问题。”,“建筑肇始于两块砖被严谨的摆放到一起。”
  • 范斯沃斯住宅所表现出来的材料很少,白色的钢结构,大面积透明的玻璃幕墙,大理石的地面铺装,以及在厨房和排气口之间的不透明功能核心上使用的白桃花心木墙,仅此而已,简约纯粹的语言似乎比纷繁复杂的话更有冲击力,而坚硬的钢和透明的玻璃幕墙筑成的建筑体,将密斯的“少就是多”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关于家具:

http://s6/middle/6e554b6549663c3818e95&690

  • 目前,范斯沃斯住宅中的家具由诺尔国际组织(Knoll Intermational)收藏,其中有咖啡桌,睡椅,其中布尔诺椅用特殊的弹簧钢、磨光铬合金制成,泡沫装饰,椅子与椅背都是猪皮革表面,悬臂结构,具有强有力的曲线。度跟哈特椅用特殊的弹簧钢、抛光铬合金制成,泡沫填充与装饰,是一个特别的设计。密斯的美学立场专注于结构的逻辑,这在其椅子的设计与技术完成的品质中得到体现。

住宅逸事:

http://s4/middle/6e554b6549663c48ec1c3&690

  • 范斯沃斯住宅是于1950年,女医生范思沃斯聘请密斯为她设计的小型住宅。
  • 这座不到二百米的房子名气不小,它将密斯“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发挥到了极致。钢架结构与玻璃幕墙的组合是这个建筑晶莹剔透,流光溢彩,完全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远处看去,就像一座“水晶宫”。
  • 然而大量的玻璃幕的使用虽然使室内外充分融合,但是隔热性不够,冬冷夏暖,居住起来完全没有很高度舒适度。
  • 不久,范思沃斯医生便病倒了,而且房子的造价比预算高出85%,范思沃斯便向法院提出控诉。被告席上的密斯侃侃而谈它的设计理念,众人包括范思沃斯医生都被他的真诚所打动,而后范思沃斯医生主动撤回诉讼,平息了这场风波。

小结:

  • 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正如密斯所说“……当我们徘徊于古老传统时,我们将永远不能超越出那古老的框子,特别是我们物质高度发展和城市繁荣的今天,就会对房子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空间的就够和用材的选择。第一个要求就是把建筑物的功能作为建筑物设计的出发点,空间内部要开放和灵活,这对现代人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会变得非常的重要……”
  • 这是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虽然它的本身略有不足,但是这并不会使这个出色的设计失去它原有的光彩,不可否认它仍旧在建筑史上拥有较高的地位,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

                                                                                      (参考书籍:《大师作品分析2美国现代主义独立住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想回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