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远离河南人视线中的那些庄稼 ▏老家河南

(2014-09-19 18:16:08)
标签:

美食

历史

豫记导读棉花、谷子、高粱、菜瓜、酥瓜、大麻,这些曾经长满大地的农作物,已在老家的田野里渐渐身单力孤,甚至彻底消失在我们眼前。工业化和机械化之后的农业,已对这些产出性价比较低的庄稼不屑一顾,但它们毕竟养育、帮助了一代又一代人,即使它们消失,那些风姿和记忆也磨灭不了。在生命的轮回中,应该向它们致敬。
请输入标题尹明勋,1944年出生,河南省滑县慈周寨乡尹庄村村民。农民,教师,佛教徒。作者一生在乡村生活,长期参与民间礼仪与风俗文化的研究与传播。退休之后,著文填词,著作有《明勋诗词集》《远去的村庄》等。

尹明勋▕ 文

因为生在村庄,我童年就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交道,所以对农作物栽培管理深有了解,也深有所爱。但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市场需求风向的转变,一部分农作物变得绝无仅有,甚至完全消失。例如棉花、谷子、高粱、菜瓜、酥瓜、大麻等等,现在分别来谈一谈。


http://mmbiz.qpic.cn/mmbiz/rlQZO3LrFCxCGbXsVRG5PLI0sLj7XJM4VvbBiaJI9obmEV1YCZFGlT9IuGjVfuPk8wicrweV3zk49zCBGEdtzUgw/0▏老家河南" />

棉花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村里人们种的棉花,棉絮是黄土色的,织成的粗布自然也是黄土色的,男人穿的大部分都是这种粗布。人们把这种棉花叫做籽花。从一九五四年开始,种的棉花棉絮是白色的,织成的粗布也是白色的,人们把这种棉花叫做大洋花,纺出的线叫做洋花线。


记得那时的气候与现在大不相同。冬夏、昼夜的温差都很大。冬季坑塘里结着一层很厚的冰,小伙伴们经常在冰上随心所欲地玩耍。夏天,骄阳把路上的土晒得滚烫滚烫的,谁也不敢赤脚行走。秋收季节,人们去地里干活穿薄棉袄,感到干冷,一到中午就只穿单衣了。这种气候,冬季能冻死越冬虫卵,夜里能冻死害虫。农民从来不在庄稼上喷施农药,很适合棉花的种植。


一九六四年,冬夏、昼夜的温差变得较小了一些,棉株上的棉蚜,影响了生长,棉铃虫影响了结桃,但不严重。生产队购置了第一部喷雾器,略微一打药,就消灭了棉花上的害虫。


气候在不断变化,害虫的滋生与繁衍一年比一年严重。随之而来的剧毒性农药“1605”“3911”等,使用量也逐年增加。偶尔有危害人畜的现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由于国家收购棉花的价格较高,种植棉花的经济收入远远超过种粮,尽管虫害严重,棉花的种植面积总是种粮面积的好几倍。而不可避免的打药中毒,去医院抢救也就屡见不鲜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虫害危害棉花之烈,发展到高峰。曾记得一九九三年,有一块棉田,棉株被棉铃虫、造桥虫、大青虫啃成了光秆。尽管人们研制生产了高效低毒的好农药,仍是治不了虫害,中毒抢救照样未被中止。九十年代末,人们不再大面积种植棉花,进入新世纪,种植棉花已是绝无仅有。


http://mmbiz.qpic.cn/mmbiz/rlQZO3LrFCxCGbXsVRG5PLI0sLj7XJM4VA3r4kWqqLKczhrxj1iby62iaj7GR9nGDM5zNLd1XFWNntF6sZsET2dg/0▏老家河南" />

谷子


谷子、高粱这两种农作物,在我的记忆中,是农民家庭一定要种植的,因为谷子可碾作小米,是人们生活中的主食之一。谷秆叫作秆草,是饲养骡马驴等大牲畜的最佳饲草。在机械化之前,农民离开了牲畜是寸步难行的。高粱又叫做红秫秫,除了高粱面可作主食外,高粱秆也叫秫秆,可编织成箔,供晒棉花用,可编织成玉蜀黍笼,把玉米穗笼起来。把秫秆皮剥光,劈磕两半,碾软后,刮去篾瓤,可以编织成席子,茓子等。因此,从单干,到合作化,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一直都在种植谷子和高粱。

http://mmbiz.qpic.cn/mmbiz/rlQZO3LrFCxCGbXsVRG5PLI0sLj7XJM46rzU3uWlKF5slH4VricOthvLkETBFry0812G3I8KqTfrzQ5Mc97G1aA/0▏老家河南" />

高粱,又名红秫秫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人们为了追求高产,侧重于对小麦、玉米良种的研究、繁育,及栽培管理技术的探讨,使小麦、玉米的单产量大为升级。谷子、高粱的单产量远远落伍。渐渐地,这两种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小,进入八十年代,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不断提高,饲养大牲畜也越来越少,饲草的多少与优劣也就无所谓了。农民渐渐富裕,也就不再用秫秆篾编的席子铺床了,也不再用秫秆篾编的茓子囤粮食了。种植谷子、高粱的必要性越来越小。


小鸟不吃中毒的虫子,数量自然大增,特别是麻雀,成群结队。它们在田野里除了吃软青虫,还要吃谷子、高粱即将成熟时的籽实,使这两种农作物的收成降得很低。加之城镇建设用人甚多,人们只顾打工挣钱,根本没时间去地里看护庄稼,这也是这两种作物到目前越来越少的原因吧。


http://mmbiz.qpic.cn/mmbiz/rlQZO3LrFCxCGbXsVRG5PLI0sLj7XJM4ISKnID2wsKpQr5GYEYE1lTKCUYMxAdSj74NicTMvzN3pJmRCkadqicrg/0▏老家河南" />

酥瓜


从前的乡村,基本上是家家户户都种瓜。过了夏至,田野里的瓜棚,都是星罗棋布。人们种瓜的种类繁多,酥瓜、菜瓜、甜瓜、南瓜、西瓜等。盛夏,人们看瓜、吃瓜,已是多年的习俗。酥瓜,吃起来甜而酥脆,爽口解渴,防暑充饥。童子们往往因吃瓜废弃吃饭。合作化后,种瓜、吃瓜,看瓜的习俗仍没有改变。只不过是按人口或按工分的多少,分着吃罢了。


进入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地里的瓜棚已是很少见了。可是人们仍保留着种瓜的习惯。看瓜的人少了,瓜的种类少了,人们不再种菜瓜、酥瓜。九十年代,地里就不见了瓜棚。进入新世纪,只有专业户,搭起塑料大棚种西瓜,种少量的洋香瓜、洋甜瓜。瓜的种类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瓜。人们买到的南瓜,也是从外地运进来的。


田野里为什么九十年代就不见了瓜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业发展迅猛异常,人们随时随地就可以出外打工挣钱。如果在家看瓜,死守农业阵地,真是丢了一个西瓜,抓到一粒芝麻,经济损失太大了。菜瓜、酥瓜,就这样进入了濒临消失农作物之列。



http://mmbiz.qpic.cn/mmbiz/rlQZO3LrFCxCGbXsVRG5PLI0sLj7XJM4gogVdib0L2KiaJsvSpwoMC0on5ncbJxgWxdzPumyPeZK3uePajZfXcQw/0▏老家河南" />

麻绳


大麻,是编拧绳索的原料。在农业生产中,绳索是必不可缺少的,例如牲口套绳,煞车绳等。大麻是农民多年多代的传统种植作物。从单干到大集体的七十年代中期,种植大麻,从没有间断。七十年代后期,人们不再种植,只是在田间偶尔发现几株野生的大麻。进入新世纪,连野生的也不见了。人们制作绳索,也早已不再用大麻,而是用塑料、尼龙之类为原料。这大概是科技的发展,把这种农作物给淘汰了。


气候与自然环境在不断变化,科学技术在飞跃前进,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生产方式在不断改进,而新的市场需求也是捉摸不定,若干年后,是不是又有一部分农作物被淘汰掉?


无论如何,在平原上,这些农作物曾经养育、帮助了一代又一代人,即使它们消失,那些风姿和记忆也磨灭不了。在生命的轮回中,应该向它们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