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200万德国人分享了一半诺贝尔奖

(2014-04-30 20:45:58)
标签:

转载

教育

“8200万德国人分享了一半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这个事实,令我们瞠目结舌。事实上,德国人的惊人成就不是偶然的,其奥秘就在他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德国人的基础教育符合人生的发展规律,能够充分地开掘人的潜能,使较多的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从而获得创造力。

而诺贝尔奖,无非是对人的创造力的承认和认可罢了。 

我们从《令人震惊的德国教育: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一文中所列举的事实可知,德国人的基础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这与我们的“精神青春期”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一、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文中对德国教育的一些描述:

1,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2、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

3、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

4、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5、没有本科生(后来根据欧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么就读到研究生;

6、重视实践课程,抽象的数学学习进度至少比中国晚2年

7,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三、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二、“精神青春期”理论告诉我们: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的潜能发挥出来,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使人“从‘石墨’到‘金刚石’”。

幼儿的精神处于低级的自发性境界或阶段,如“冰”,故幼儿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是“融冰”。幼儿们在一起,天性决定了他们会玩耍和游戏的,因他们的精神境界相同,没有隔阂,故能够最大限度地沟通和理解,非常有利于他们“自发性精神之冰”的融解而转化为自觉性的“精神之水”。只有在游戏和玩耍中,而不是在“早期教育”中,幼儿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只有个体的“精神之冰”得到很好的融解,才会有充足的自觉性“精神之水”。而过度的早期教育,恰恰破坏了这一过程,使个体的自觉性能量不足,从而无法完成整个人生精神境界的第一次质变或飞跃——从自发性境界到达自觉性境界。换言之,这样的个体就没有“精神青春期”——他们达不到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临界点,从而缺乏创造力。这正是中国教育的根本症结之所在!

“精神青春期”与“生理青春期”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先天的,自然而然的;一个是后天的,是科学的教育的结果。所以,教育,基础教育,乃是一个民族最大的事业。 

结论:德国教育暗合“精神青春期”理论

对上述德国教育和“精神青春期”理论稍作比较,我们就会看出二者惊人的一致性。伟大的德国民族——上帝特选的犹太民族,在现实中歪打正着地实践着“精神青春期”理论科学的教育哲学思想。而我们中国人呢?!   

“精神青春期”理论的教育哲学思想,贯穿于我的现代人生哲学的始终。书中《望子成龙的悖谬》一文,就对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荒谬作了深刻的批判;而在第一章中,我更是直接指出《现代人生哲学是一套教育哲学理论》,并回答了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在《走火入魔的英语》(200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书中,我也多处指出过当下教育的荒谬。我最近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论“精神青春期教育”》、《 “精神青春期”——一个教育哲学范畴》、《我是怎样提出“精神青春期”概念的》等等)都在围绕着“精神青春期”概念展开。这个概念太重要了,它是人的创造力的标志,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教育哲学范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