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国朋友聊天,每次都会说起法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为什么会如此钟爱香烟,得到的回答大多是说这是一种风潮,或是一种时尚。香烟、咖啡、红酒,这三样东西在法国似乎都是和高雅挂钩。其中,最最常见的是咖啡与香烟组合。点燃一支烟,咂一口咖啡,此情此景,不免让我想到法国19、20世纪的哲学家们,在烟雾袅袅的咖啡馆里思考着抽象的哲学命题,架构起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尼古丁为人类思想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8年1月1日,法国颁布了“禁烟令”,规定了在酒吧、咖啡馆、香烟店、餐馆、酒店、舞厅、夜总会、赌场等各种公共场所,全部禁止吸烟。法令颁布头几个月,效果显著,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大大减少。可是好景不长,餐馆、咖啡馆的老板们开始对吸烟的顾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自从禁烟令颁布以后,营业额相比之前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这是问题就产生了,难道就这样“禁烟令”成了一纸空文了吗?
在法国这样一个司法体系比较完备、国民素质普遍较高的国度,以身试法的毕竟只是少数,可是在这样一个拥有大大小小烟民的国家,如何才能在法律与欲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于是,餐馆老板们不约而同地将餐厅分为吸烟区和无烟区。无烟区在餐厅里边,吸烟区在餐厅门口的露天茶座。每当夜幕降临,餐厅门口都早已坐满了人,指间夹着香烟,他们或是喝着1664,或是品着champagne,高谈阔论者有之,亦不乏沉思者的身影。同一间餐厅,往往是室外的顾客多于室内的顾客,而且外面的多是法国人,里面的多是游客。
露天茶座的墙壁上,每间隔一米多就挂着一个电热器,正好位于顾客的头顶、餐桌的上方,在春天珊珊来迟的日子里,这些暖器,不仅驱赶了料峭的寒意,最关键的是为烟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抽烟环境。
同样,对于广大的学生,学校门口自然成为吸烟的据点。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女生一般都没有打火机,所以经常能看到到处“借火的”,当然也有“借烟”的。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我看到法国女生抽烟,就觉得她们抽的不是烟,也不是寂寞,而是淡定。她们,站在寒风中,耸着肩,缩着脖子,一只手插在口袋,另一只手夹着烟,深深地吸一口,烟雾缓缓吐出,指尖轻轻地弹一下烟灰,那个神态,充满着不羁与无畏,但也略显沧桑,与实际年龄相距甚远。很多法国学生为了满足烟瘾,又不愿花钱买烟,于是,他们就买价格更加低廉的烟丝、过滤纸,自己卷烟。这也真是一种比较经济实惠的方式,虽然略显寒碜,但尼古丁绝对不少。在校门口,最和谐的场面,就是老师同学一起抽,师生之间距离自然就更进了一步。
我有时候真的无法体会,香烟对于抽烟的人来说到底是什么,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恶魔,还是促进思考的工具,或是人际交流的媒介,抑或是一种与生命意义联系在一起的某种物质。来法国之前,从来没有想到香烟能够比葡萄酒、奶酪更为流行,也从来没有试图将香烟与法国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来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香烟就是法国人的标志,一种全法国人民都可以去享用的东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