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w690/0021g6Oxzy6IzOFx6Q4bc&690
李贺文老师大作《风雅之颂》
腹有诗书千万卷,妙笔生花精彩篇
---读李贺文老师《风雅之颂》
李贺文老师是河北抚宁人。河北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教师,曾任某中学校长。
我与李贺文老师在新浪博客相识,经常互访,阅读博文。未曾谋面。 李老师酷爱文学,坚持写作几十年,辛勤笔耕不辍,经常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拜读李老师的博文,知道他散文、诗歌写得都很好。现已出版散文集《风雅之颂》、《月涌大江流》、《一蓑烟雨》等多部作品。
《月涌大江流》曾获首届屈原杯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
《一蓑烟雨》曾被评为全国散文一等图书奖。
李老师还主编了校园散文集《青春帆影》、《十八岁的天空》《青春帆影》被评为全国中学生优秀文集。
散文《千古情痴林和靖》曾获全国“最佳文化”散文奖。
李贺文老师堪称写散文高手,他的散文,有美感,有韵律,有诗意,读他的散文,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我很欣赏!很想拜读他的著作。2013年5月12日上午,我惊喜地收到李贺文老师从河北寄来的《风雅之颂》一书。书用牛皮纸包裹,用胶带封得很严实。我急忙打开,《风雅之颂》四个行书大字映入眼帘。展开扉页,看见李老师的笔迹:“吕老师留念”。我很受感动!
写作的人是很忙的,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李老师已是花甲年龄,在百忙之中,亲自到邮局给素不相识的我寄书。从河北到吉林,千里迢迢,书传送到我手里,怎能不令我这位读者感动呢?这也说明李老师对我很信任,虽未见过面,但是通过博客,他知道我也是教师,爱好文学。有共同的爱好,心灵是相通的,李老师相信我一定是他忠实的读者,所以把书寄给了我。
书邮来整整一年了,我捧读多遍,很受教益。那流畅的文字,铿锵的音律,丰富的词汇,犹如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在我耳畔回响。心中感佩、敬慕!可是我这篇读后感至今才写出来,深感愧疚!觉得很对不过李老师。
李贺文老师的散书写得非常好,篇篇都是精品佳作。我只能阅读学习,不配写文字。所以几次想写都怕写不好。我觉得自己浅白的文字无论如何也写不到位。尽管写不好,但是我还是要写,这是我对李老师赠书表达的谢意和敬意!是我读完他作品后心灵感受及真情表达。
读万卷书,积淀丰厚
《风雅之送》是一本散文集,共收录了47篇散文。分三个部分,卷一:拜谒圣贤,卷二:叩问山水,卷三:夫游之思。
《风雅之颂》卷卷精彩,篇篇精华,字字珠玑,朗朗上口,读后不忘,口有余香。
给我的感觉,李老师书读得多,积淀丰厚,知识面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老师以此名言自勉,实际他真的做到了。
李老师酷爱文学,手不释卷,知识丰富,走到哪里,书读到哪里。对我国古代名人贤士知道甚多。知识从哪里来?一方面来源于书本,一方面来源于实践。这二者,李老师都做到了。李老师纵情山水,喜欢游览名山大川,观看名胜古迹。这是古今文人雅士的共同爱好。旅游归来,文思喷涌,立即成篇, 这就是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
《风雅之颂》47篇散文都是作者游历归来写出的,并配有相关图片。品读优美的文字,看作者拍摄的一幅幅图片,目光跟随作者一起游览。
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更喜欢游览名胜古迹。置身其中,思绪飘远,睹物伤情,感慨万端,不写不行。
在《日月高悬太史公》一文,他写道:“站在塑像前,我泪眼朦胧,思绪翻滚;叹司马公直言罹难,屈辱至极;思其一生,艰难隐忍,何其悲壮!”
李老师把《史记》读得娴熟。写文章信手拈来,恰当引用,使文章璀璨生辉,感染读者。在这篇散文中,他引用了《报任安书》文中的一段话:“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李贺文老师在这篇散文里高度评价司马迁:“司马公以自己的血泪和残缺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以自己莫可言喻的屈辱,换来了华夏文明的无上尊严!”
拜读文章,我泪眼朦胧。感叹司马迁的不幸遭遇。敬佩李贺文老师的文字功力!
写作离不开想象,小说如此,散文亦如此。在《日月昭昭范公情》一文,李老师想象范仲淹是怎样写出《岳阳楼记》的:“站在花州书院春风堂前,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千年之前的一个精彩画面:须髯飘飘的范仲淹公伫立在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前,一会儿凝神深思,一会儿踱步于庭;先是表情凝重,而后又面露笑容,待喝下一杯酽茶之后,铺开宣纸,提笔饱蘸浓墨,一番龙飞凤舞;风雷动,鬼神惊,九州云起,四海波涌,千古名篇,横空出世。写完最后一句,写完最后一句:‘ 微斯人,吾谁与归? ’公已泪濡双眸。”
写得太好了!
这样的开篇多么精彩!栩栩如生!把人写活了!肖像、神态、动作、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一连串的动词运用,恰到好处。读者仿佛看到活生生的范仲淹就在面前。
开篇引人入胜,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弦,这就是李贺文老师的写作功力!
《千古岳阳楼》一文:作者这样写道:“岳阳楼如琼楼玉宇般矗立在我的心灵深处……目睹了范公展图挥毫写作《岳阳楼记》的场景 , 便思接千载,脑海中奔涌着范公那滚烫的忧国忧民情怀。默诵着那些从范公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精美文字,便产生了想尽快登临岳阳楼、游览洞庭湖的冲动!”
从这段文字中,可见李老师对名山秀水、文物古迹的痴迷。他仔细观察岳阳楼、洞庭湖全貌,感叹人世之沧桑!
他这样写道:“湖水滔滔,大江滚滚,一如千百年之前。而人生则如脚下过往船只,一会儿便消失在一片苍茫之中。岳阳楼上,历史深处,多少先贤曾留下了讴歌山川美景的佳句,感悟人生艰难的喟叹!”
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亲自登临的感观,有创作激情,有生花妙笔,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散文!
厚积薄发,精彩篇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读李贺文老师的散文给人一种美感。每篇散文的题目就是一句诗,韵律铿锵,朗朗上口,耐人寻味。如:《千古情痴林和靖》、《采石矶上觅诗仙》、《日月昭昭范公情》、《雨霁晴明赏梨花》、《柳子庙前思柳公》、《闻铃碑前思绪长》、《古道西风如梦来》《日光月华医圣心》……
只有通读《诗经》、屈子诗文、汉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烂熟于心,写作才能毫不费力,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信手捻来,恰到好处。头脑中有一个文学仓库,时时供你写作挑选使用。
李贺文老师文学积累甚多,源于勤奋好学。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儿。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生动描写了诸多名胜古迹和一些相关的历史人物---韩城司马祠与司马迁;隐居西湖,结庐孤山的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采石矶与诗仙李白;岳阳楼与范仲淹;醉翁亭与欧阳修;永州柳子庙与柳宗元;梅花岭与史可法;鄂尔多斯高原与成吉思汗陵园。
还写了千古智者西汉张良、东汉医圣张仲景、唐代诗人刘禹锡、明朝铁骨铮铮袁崇焕、普救寺与《西厢记》、清代文人蒲松龄、“清末梅痴龚自珍”、边城赤子沈从文、清华园的荷塘与朱自清……
这些人物,场景,都写得非常生动感人。有的篇章使读者潸然泪下。读《沈园---
一阕凄婉的雨霖铃》一文,李老师引用了陆游的词《钗头凤》及唐婉的和词。把读者带到800年前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里。围绕这两首词,然后生发开去,把陆游唐婉的爱情故事写得感人至深。李老师是语文教师,他给学生讲这篇课文时,准能把学生给讲哭了。
李老师游了沈园之后,写出这篇佳作。读后,陆游、唐婉的爱情故事挥之不去,让你泪流满面。
这就是写作的成功之处。
在《铁骨铮铮袁崇焕》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崇祯二年,(公元1630年)八月十七日,46岁的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凌迟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 史载:袁崇焕受刑之时,‘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雪亮的刀锋游走在每一寸肌肤上,而袁崇焕怒目圆睁:‘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惨痛之中,依然不改初衷,忠勇之志,惊天泣鬼。每每读及此诗,不仅唏嘘不已。”
读这样的散文,仿佛把读者带到了现场,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读者的思想感情完全融进作品中,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风雅之颂》写古代人名人,也写近代名人;写文官,也写武将;写自然景观,也写人文景观;写西风古道,也写现实生活。
李老师对医学也情有独钟。他拜谒南阳医圣祠,写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经典,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李老师在《日光月华医圣心》有这样一段话:“纵观五千年文明史,帝王英雄无数,在百姓心中生根,令国人倾慕自豪,世世代代纪念的,能有几人?而心系百姓,救民于水火,延续民族根脉的医圣张仲景,将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坎里,活在中华民族医学圣殿中,活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史册上!”
李贺文老师在卷三 还写一篇《聊草药,话饮食》的散文。
可见李老师知识面宽,爱好广泛,对医学也感兴趣,注重养生。
词汇丰富,引用多处
《风雅之颂》三卷,篇篇可见词汇丰富。作者使用成语多,引用名人诗句多,文章很有分量!给我的感觉,他就像顺手把诗句从衣袋里取出,毫不费力!
李贺文老师读书多,头脑这个文学仓库装的东西多,所以写文章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我认为写散文比写小说更难。小说有环境、人物、故事情节。可用方言俚语,人物对话……口语化使小说更生动!
散文则不同于小说,散文篇幅不长,文字要凝练,富有文采,有音乐美感,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散文要像鲜花一样绚丽多彩!
读李老师的散文,如饮醇香美酒,品尝甘饴果脯。阅后不忘,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李贺文老师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散文集《一蓑烟雨》2011年被评为全国散文一等图书奖。我没读过《一蓑烟雨》这本书。我认为《风雅之颂》也应属获奖之列。
祝愿李老师在文学道路上铺满鲜花,创作出更多的精彩篇章!
2014、05、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