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风水探索里程151:贺州黄姚古镇

(2014-01-08 16:38:46)
标签:

风水

文化

    黄姚古镇广西名镇。黄姚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黄姚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县城东北部40公里(直距),北面与钟山古镇清塘镇接壤,东面与凤凰乡、贺州市公会镇毗邻,南与樟木林乡、富罗镇交界,西面与走马乡相依。

    黄姚古镇人口不多。解放前,人口约两千左右,但是就有三十七姓人家。人口较多的是古家,其次是莫家、梁家、郭家、劳家。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按常规来说,人口越多自然读书人就多,读书人多,做事、当官的也就应当多。事实上也有例外的现象。在唐宋期间,黄姚十分荒凉。大的寨子没几个,人口还不多,人们忙于耕种劳作,没时间考虑小孩读书的事,所以还没重视办私塾。

元末明初,尤其大户人家来到黄姚,他们大家族一起居住,才开始想到送小孩到外地读私塾。黄姚人在明朝开始办私塾,才陆续有人考中举人、秀才。

    明末清初,黄姚人积极办私塾。清乾隆年间莫廷相、林作楫考中举人后回乡收弟子办私塾。自此,黄姚人口越来越多,读书的人也才多起来。

    有点钱的人家,有点文化的人爱面子,讲点排场,讲点门风。于是,大家大族的人开始在自家门头悬挂牌匾了。据不完全统计,黄姚古镇的街道除铺号牌之外,还有五十多家悬挂牌匾的。现在能够看到的牌匾只剩下古家的“直道可风”,林家的“文魁”,莫家的“乔松千尺”、“模范长留”、“司马第”,郭家的“稀龄举案”梁家的“光绪帝圣旨匾”、“郎官第”,在亭台楼阁悬挂的牌匾有“兴宁庙”,真武亭挂的“且坐喫茶”,古戏台悬挂的“可以兴”,佐龙祠前亭子悬挂的“惟尔有神”,黄家祠有石刻的“千顷第”。

清朝乾隆年间较有名的牌匾一块是古家的“直道可风”。

    黄姚古镇鲤鱼街有一户以加工豆豉、黄精为产业的大户人家。家中请有几个长工。其中有一个姓董的自小与土匪有瓜葛。有一年中秋节晚上,姓董的长工,趁主人都去赏月了只有老人留在家中的大好时机,打开主人家通往宝珠观的后门,与早就约好的土匪做内应。数十个高大彪悍的土匪和几十个能挑东西的男男女女手持刀矛粉枪冲进主人家的房子里,首先洗劫主人家所有可带走的贵重财物,然后在鲤鱼街的几家大户进行大肆抢掠。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家姓莫的老老少少九口人,正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分吃月饼、聊天。突如其来的土匪持刀枪闯进来,穷凶极恶地威胁索要钱物。全家人吓哭、吓蒙了。当他们喘过气来大喊大骂时,土匪竟然把这一家人全杀光了。土匪闯入“直道可风”这家的时候,古氏周公老人独自一人在挑灯看书。这位老人年轻时曾任知县的师爷是足智多谋、久经风雨的绅士。他沉着冷静应对手持刀枪的土匪,指责蛮横无理的要求和粗暴威胁人的动作。这位年老体弱又赤手空拳的老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破口大骂凶狠残忍的土匪。杀红眼了的土匪恼羞成怒,又将古周老先生杀害了,还扫地出门式地抢走了所有贵重物品。

    历任桂林、柳州、镇安教授郎的某知县,获悉此消息,痛心不已。为追念古周老先生在自己身边工作时,廉洁奉公、作风正直、敢作敢为,曾为自己多年施政帮助甚多,同时,为了歌颂古周老先生敢于理直气壮痛斥面对持刀抢劫的土匪的壮举,特地从老远的任所派人送来了,慰问品和这块雕刻有“直道可风”四个大字的牌匾。

乾隆年间有名的第二块牌匾是:“乔松千尺”匾。

    清乾隆年间,黄姚龙畔街,在兴宁庙右侧第二个台街口进入,再往左拐弯抬头就看见一座修有炮楼的明代建筑。这家有一位名叫莫廷相的人考入国学。当时的国学就是国子监。国子监是封建皇朝传授儒学经典的最高学府。毕业后,才学高深、为人正直的莫廷相不愿出任官职,毅然返乡隐居。他积极为地方收徒开办私塾。樟木、黄姚一带不少举人秀才都出自他的门下。隐居期间,在黄姚留下不少的诗对。为了表彰他不求官,不图利,一心为家乡办教育的高风亮节。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主管广西省民政、财政和人事的广西布政使司的布政使特意授予莫廷相这一块牌匾。

    乾隆年间的牌匾还有三块,都与当时考中举人的林作楫有关。林作楫,字济客,号巨川,黄姚镇连理街人,公元1721年生,28岁毕业于桂林秀峰书院。乡试中举,家中门头获得悬挂“文魁”牌匾。随后,在家乡开办私塾。当时,黄姚、樟木一带的学子多出于他的门下。古戏台重修时,当地士绅邀请他写了两幅对联和一块仅有三个大字,引用《论语》中一句“可以兴”的牌匾。兴宁庙外真武亭重修时,当地士绅邀请林作楫写了一副对联和一块题有“且坐喫茶”的牌匾。这块牌匾,在解放后的1989年,被列为广西入选全国的16块名匾之一,收录到《中华名匾》。林作楫51岁被试用与江西省都昌、分防县和南东府参军,52岁升任江西赣州府安远县知县。时遭连年旱灾,百姓因缺粮病死饿死逃荒遍地可见。林作楫深入乡村巡查民情,当机立断开仓救济饥民,结果被人上告朝廷,幸亏朝廷明察秋毫核实真相,才免遭横祸。1778年,林作楫积劳成疾,贫病交加,病故于任所。他为官八年,两袖清风,遗留下来的钱物不足为其办理丧事。当地士民自发赠捐奠资,制作万民帐、万民袍,纪念颂扬他的爱民功德。林作楫的兄长将用芦笛杆制成的棺木扶送回家乡安葬。

    乾隆年间,黄姚龙畔街莫氏仙山公祠左侧有一家姓莫的大户人家。家有子莫霭然中了秀才,后来为监生。莫霭然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每次架桥修路的捐资捐物数他最多。县知府表彰他慷慨捐资的精神,根据主人家历史上曾有人任过大司马一职,遂赠送“司马第”牌匾给他家。

    清朝道光年间,在黄姚镇天然街郭家大院有一块刻有“稀龄举案”的牌匾。天然街郭家六世祖郭际康清乾隆后期,考中举人,年轻入朝为官,曾任翰林院编修,因才学过人,业绩显著,乾隆皇帝赐予郭际康进士出身之后,曾出任江南江西副主考官。郭际康为官以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深得同僚好评。他一生历事乾隆帝、嘉庆帝和道光帝三朝。他为官清政廉洁,年事已高仍勤于政务,深受朝廷器重。因此,在他晚年暨夫人古氏八十一寿辰时,道光帝特赐题有“稀龄举案”的镀金御匾一块。以示嘉奖。这块匾既是对他夫妻多年来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称赞,也是对他晚年仍勤于政务,而且卓有成效的肯定和表彰。匾的内容题写有:“赐进士出身状元及第  钦点翰林院修撰提督广西全省学政    前江南江西副主考加六级钮 福保为 稀龄举案 耆员登仕郎郭际康暨德配古孺八衮开一与寿题赠  道光丙辰岁季冬月谷旦立”。郭际康卒于咸丰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清朝光绪年间,在黄姚龙畔街,沿兴宁庙右侧第一个巷口的台阶上几十米,右转弯就有一户大户人家。主人家内院门头悬挂有一块刻有“模范长留”四个大字的牌匾。

    咸丰年间,这家的主人莫缄臣到贺县与贺街人刘宗标为县学同窗,两人常常研读书文,结交深厚。咸丰八年,刘宗标为避战乱,与其妹流落到黄姚,暂住莫家。兄妹得到主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刘宗标回老家探看局势时,放心地将妹妹寄住在莫家。刘宗标继续寒窗苦读,不久乡试中举,再刻苦攻读,终于在殿试考中进士一甲,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年,刘宗标返乡探亲。还专程到黄姚看望妹妹。此时,莫家将刘宗标的妹妹,当做自己亲生女儿一样培养成人并且置嫁妆择婿已嫁多年。刘宗标到来,恰逢莫家老母寿辰,刘宗标感慨万分,便撰书制作此匾道贺。莫缄臣不求功名,返乡闲居,但仍然坚持研习诗书,黄姚街不少诗对出自他的手笔,直至晚年。

    清朝光绪年间,在黄姚镇新兴街梁氏宅院内有一块将光绪帝圣旨刻上木板的牌匾,人们叫它做圣旨匾。圣旨的文字是用满文和汉文分两边同时书写的,内容反映梁都为官勤政廉洁,功绩显著,更主要是表彰和感谢梁都父母教子有方,称赞其为楷模。

    梁都自小刻苦读书,生活节俭。中举后,在清光绪年间,出任广西迁江县(解放后并入来宾县改叫迁江镇)训导。在任期间,梁都忧国忧民,尽忠职守,体察贫民,在地方绅士和民众中口碑载道。长期以来,迁江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梁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向知县献谋献策。梁都生活克俭。梁都的父母经常慷慨救济贫民百姓。梁都千方百计筹款开办贫民学校,还鼓励、赞助少数民族同胞入学读书。此举大得人心。知县赏识他,上报州府,州府派人巡查核实后上报朝廷。光绪帝大为感动,欣然下令嘉奖梁都,特意表彰梁都的父母教子有方。光绪帝赐封梁都的父亲为修职佐郎,赐封梁都的母亲为八品孺人。原圣旨是丝绸的,为了永久保存,防火、防盗,为了感谢皇恩,以激励后人。后人想出了将圣旨刻入木匾,悬挂厅堂门头的做法。梁都的父母得到皇帝赐封多年。在两位老人去世时,在他们的墓地(地名松树磅的东面约百多米处)左侧竖立有约三米高,约80厘米宽,雕刻有狮子头的“封过碑”。这是黄姚人史无前例的,不可多得的高大石碑。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1938年,黄姚姓黄的名流到省府桂林找到当时任广西省政府主席的黄旭初,请他为刚落成的黄家祠题字。黄旭初高兴地题写了“千顷第”三个字,并且留下署名、时间。黄家将黄旭初的题字、署名、时间刻入石块镶嵌到黄家祠门头。“千顷地”和“江夏堂”是黄家同宗同脉的两支人的各自使用的堂号,用石板刻成牌匾式,然后镶入墙壁是当时罕见的举措。

    黄姚古镇众多的牌匾,构成了黄姚独有的牌匾文化景观。我们透过每一块牌匾就会想象到过去的沧桑历史,它能给以人文教育,给人美的熏陶,还能催人奋发,令人进取。

    黄姚古镇周围群山耸立,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天马、天堂、牛岩、关刀等九座挺拔翠绿的山脉宛如若游龙,从四周聚向古镇。黄姚民间称之为“九龙聚穴”,黄姚人认为古镇背枕“龙脉”,所以“人杰地灵、财阜民兴”。龙脉作为黄姚的靠山,倍受当地居民的关注,因此镇内建有多个保护龙脉的祠——护龙祠、佐龙祠、回龙庙、见龙祠、会龙祠等黄姚所背靠的九龙中以位于东北方的真武山为最尊,真武是岭南汉族所供奉的北帝,又称之为玄武,民间认为他是北方的神主水,是水神。黄姚古镇每年农历7月15举行的柚子灯节就是祭祀水神保护平安的节日。

    黄姚古镇有三条清澈碧绿的小河——姚江、小珠江、兴宁河蜿蜒流经、交汇于古镇。姚江由东而来,转向南,在古镇中心画了一个形似八卦图的,大大的倒“S”形从古镇南端的叠螺山脚流出。小珠江由西北方而来,从宝珠观南侧汇入姚江;由西向东流淌的兴宁河则由兴宁祠旁流入。黄姚人认为水能储气、聚财,三条江给古镇带来了财气,因此历史上黄姚是方圆数百里最富裕的村镇。

    面屏是村镇的正前方远处有朝山或案山,黄姚人说“山朝如人朝”。黄姚四面有山,靠山对面的山都可以算做朝山。

    九宫八卦布局

    黄姚镇的总体布局是:东部姚江两岸是古镇的主要生活和公共娱乐区;姚江以西,兴宁河以北,小珠江以南地区是商业区。古镇由龙畔街、中兴街、商业街区三块自成防御体系的建筑群组成。这三处建筑群又通过桥梁、寨墙、门楼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从山顶俯瞰,古镇形似一条苍龙,龙畔街和中兴街是两条龙须;安乐——金德——迎秀——连理——天然四条相互连接、东西走向的商业街是长龙身躯,商业街向南北分出的小巷则为龙爪。黄姚民间广泛流传古镇是按“九宫八卦”理念规划营建的,使黄姚镇的建筑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关于八卦布局,民间多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八卦阵的影响,诸葛后裔在浙江兰溪所建的村落也称是按九宫八卦图形设计。

    黄姚古镇最出色的古家祠堂,壬山丙向,消壬方辰方未方山峰,有情面对,最贵为巽方来水。

http://s6/mw690/0021g1Idgy6FDa5N8VLe5&690

http://s13/mw690/0021g1Idgy6FDa9S3ik5c&690

http://s13/mw690/0021g1Idgy6FDadJrVWdc&690

http://s9/mw690/0021g1Idgy6FDahzvkI78&690

http://s8/mw690/0021g1Idgy6FDalPHj907&690

http://s11/mw690/0021g1Idgy6FDapeZ6i9a&690

http://s14/mw690/0021g1Idgy6FDat6VsN7d&690

http://s10/mw690/0021g1Idgy6FDawEG0h79&690

http://s3/mw690/0021g1Idgy6FDaA336We2&690

http://s13/mw690/0021g1Idgy6FDaDyG9m4c&690

http://s13/mw690/0021g1Idgy6FDaGTzaI0c&690

http://s4/mw690/0021g1Idgy6FDaK5m8j13&690

http://s12/mw690/0021g1Idgy6FDaNp0GTab&690

http://s13/mw690/0021g1Idgy6FDaRa6GU7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