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南京二楼南书房 |
分类: 妈妈悟语 |
从莎士比亚书店到二楼南书房
文/羽毛妈妈
因为女儿喜欢阅读,同时又喜欢写点文字,而且还是个十足的热爱美食的人,所以我曾经最大的设想就是等女儿长大了,我们在一个铺满石子路的小巷旁边,觅一处优雅小屋,在里面摆满书籍——有买来的,也有女儿自己的;然后在午后阳光下,品着自制甜品,读着或写着有关自己或者身边人的故事,一抬头就能闻见门外院落里四处鸟语花香……
这样的梦想看上去似乎离现实有些遥远,但偶尔梦想一下也是可以的,万一有一天实现了呢?!
其实,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广州的首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1200Bookshop: 店主刘二囍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学霸”出身,做过建筑师。他给出的创办这家书店的方向和态度:不卖武侠和励志书;为背包客提供免费住宿;白天是生意,晚上才是态度和温情。他说,开书店的目的就是三个:文化输出、温情供应、个人情怀。“文化输出是传递对阅读的尊重;温情供应是希望这里能像《台北爱情故事》那样,成为一个故事发生的地方,生活记忆的一部分;个人情怀就是书店的梦想。”当然,这样的一种梦想与情怀一定还与远在巴黎塞纳河岸的“莎士比亚书店”有关。
“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 Company)”诞生于一战之后, 主要以出售英文书籍为主, 当时在巴黎的海明威, 费兹杰拉德, 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都是书店主人西尔维亚·毕奇(Sylvia Beach)的座上客。这个书店二战之中由于受到纳粹的骚扰而关闭。 1951年, 一个叫乔治·惠特曼的美国人在巴黎圣母院对面的BUCHERIE街37号开了一家卖英文书籍的书店。 像西尔维亚一样, 他把书店的二层辟为图书馆, 书堆间还有床铺, 成了文人聚会, 甚至临时栖居地。 60年代, 惠特曼在得到毕奇小姐的同意下, 正式把书店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惠特曼的这家书店,被喻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因为在他经营书店的一生中,收留过4000个左右需要帮助的人。(此段摘于百度百科)
在了解到广州的1200bookshop和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时,我和女儿同时梦想着哪一天在南京也有一家这样的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呢?惊喜总是在不经意中到来。二楼南书房——这家坐落于南京市秣陵路21号院内十栋民国建筑之一——第四栋二楼的书房,以“不灭的理想,不关灯的书房”为创办理念,致力于发掘南京民国建筑的文化价值,同时希望阅读能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带着某种期待与好奇,我和女儿走进了这家书房。一进院门那棵大大的枇杷树映入眼帘,树下摆放着四张竹椅。拾阶而上,看到一位可爱的女孩正从包里拿出一些干草在喂右手边笼里的兔子,女孩说:这是猫兔。这样的一只猫兔陡然让我想起了我和女儿在西塘“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中邂逅的那只慵懒地趴在书架上打盹的猫。看来,任何一家书店,只要有了一只守护的生灵,就会自然而然地让这里变得像一个家而不是一个店。
我和女儿走进去,发现里面有各式各样摆放的桌椅、沙发,零散地坐着一些大学生模样的人,有的在专注地读着也有的伏在桌上摘抄着什么。里面的安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走路的节奏,降低了说话的声音。女儿很快就在进门右手边靠里的书架上发现新大陆一样找到了一本她非常喜欢的书。看到女儿脸上洋溢着的灿烂笑容,我当时果断地相信:这是一个值得停留的地方!!
而事实上是,停留得越久,内心里的感动越强烈!!这里的一切看上去都是自助的,茶水可以自助,书的收取自助,进出门都不需要登记。只有在需要办理会员证或者借阅图书手续时,才有必要和值班工作人员交涉。而且,图书的借阅是完全免费的。整个书房里唯一需要交费的是那些柠檬茶水——10元一份,费用可直接通过微信交付或者自己投币到绿色邮筒中,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全是自觉行为。这样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房靠什么来支撑下去呢?这是我对它最大的担忧。没有盈利,靠什么支撑?
带着好奇,我问了当时的值班小姑娘:这屋子是店主本人的吗?如果是房子是店主的,也许店主也是带着某种梦想和情怀来开这家全公益书店的,这个可以理解。可是当小姑娘告诉我,这是租来的时,我真的惊讶了!没有任何收入,靠什么来支付租金和成本呢?她说就是靠这些茶水费,还有一些外界人士的捐赠。虽然很多具体的操作细节我还不甚了解,但是我真的从内心里佩服和感动于这家店主勇气与行动力!!或许人生的满足感真的不是只能用金钱利润来衡量的。
虽然未曾谋面,依然感动于店主所赠予南京所有爱阅读者的巨大礼物——二楼南书房。相信我和女儿未来的很多个周末和假期都会来这里坐坐,或许我们也可以成为它的志愿者,或许以我的微薄之力,也能为它做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