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女儿创作 |
分类: 妈妈悟语 |
说说女儿的创作
文/羽毛妈妈
女儿上周四在电脑里劈里啪啦地写一些内容。8:40喊她锻炼的时候,她说她正写在兴头上,说再给她十分钟,就十分钟。十分钟后,我们出发去操场锻炼,女儿开始跟我讲她正在写的内容。从最近看到的新闻讲到那位十岁的杀手男孩,再讲到她写的故事。她当时叽里呱啦地跟我说了半天,最后从容地告诉我:此故事纯属虚构。锻炼结束回到家已经9:30,按平时,这个时间点该是女儿准备洗漱的时刻,结果她又坐回到电脑跟前,开始继续她当时没有写完的故事。故事的最后终结是完毕于周五还是周六不得而知,但是,女儿写完并没有给我看。昨晚,当我向她“讨要”她最近的一些作品的时候,她把寒假写完的小说“Twins”和这篇为10岁男孩而写的故事给了我。给我的时候,女儿很严肃地告诉我:
“读完后,不允许给任何评价。”
我明白女儿的意思,她写任何内容从来都不是为别人而写,不是为发表而写,更不是为取悦任何人而写,她纯粹是因为喜欢写,是因为心里有话想说,所以她就写了。这些都是从她内心里流淌出来的东西,或好或坏,都已不重要,所以她不允许有任何外在的力量来打破她对自己创作的感觉。我当然尊重女儿的这份感觉,事实上,我很欣赏她这种独乐其乐的创作感觉,这是不是就是曾经申东旭老师说过的羽毛身上特有的“作家心态”呢?!
女儿已经很久没跟我分享过她的小说了,平时偶尔会和我分享一些随笔和游记,但是她一直在写的小说,无论写完的或者没完成的,都放在自己的专属文档里很少拿来给我分享。昨晚,我如获至宝地拿到女儿的两篇故事,打开来一个一个地读。关于十岁男孩杀手的这一篇,说实话,读完后我的内心特别复杂甚至有些忐忑。我一边感慨着女儿对十岁男孩的那种怜悯之心,同时也感慨着女儿对这样一件新闻事件背后那么多那么深的思考,而内心忐忑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涉及政治或许还涉及到宗教的话题,女儿以这样的方式或者如她自己所讲的“从某个奇怪的角度”来探讨这件事情,会不会带给她不好的影响?我是不是可以把女儿的这样一篇带点评论性质又似乎是纯属虚构的故事公之于众呢?我又在想女儿是不是具备记者的特质?能敏感地捕捉或者探究这样一些新闻背后的事因?难怪那天和她聊天无意中聊到宗教的时候,她质疑会不会有人利用宗教来做利己的事。
已经很久没有把女儿的作品拿去投稿了。女儿创作是为取悦自己而非取悦别人,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也未必一定要拿去发表。如果有缘之人看到,喜欢,足矣。今天,我的感觉却有些不一样。女儿能写出这么多这么好的文字,为什么只是我一个人欣赏着呢?为什么不可以让更多人来欣赏?于是,我花上十几分钟的时间,把女儿最近写过的一些随笔,还有她的那篇小说Twins一起放到了我们曾经关注过的“天空城”,那里有很多曾经熟悉羽毛也很喜欢羽毛作品的编辑和作家。已经很久没更新了,希望女儿的新作能给她的小屋带来一丝春意。春天来了,该是播种的时候了吧。
晚上回到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天空城”,然后惊喜地看到了十几条评论。其中最让人振奋的是曾经选用女儿小说——“邂逅”的江冬编辑给女儿的好几条评论:
“写得不错哦!”(对“那些年,那些歌”的评论)
“很有才气啊,有个性,表达也还算准确哦。”(对“嗜甜主义”的评论)
“都写得好,有才气”(对“笨”狗的评论)
“对平常的事物有独特的敏感,且能把自己独特的思维情感表达出来,很棒呢”(对“橱窗人”的评论)
我想,女儿的确就是那个“对平常事务有独特的敏感,且能把自己独特思维情感表达出来”的孩子。比如,这篇“无题”想表达的正是她对新闻事件中特殊主角的独特思维和情感。女儿大多数的作品,无论是随笔还是小说,其实都跟她的生活息息相关。她写小说“Twins”是源于他们班有一对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其中一位和她同桌半年,她都很难区分;她写“橱窗人”是因为她想起了逛商场时,她所欣赏过的那些摆在橱窗里的有着曼妙身姿的模特;她写“嗜甜主义”,是因为她的确很喜欢甜食,所以她一边把软糖分成四小块一一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品味,一边写下她的这些美好感觉……所以,对女儿来说,创作并非那么难,相反,她觉得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是倾吐她内心情感的最佳方式。她不需要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装饰,只是把心里想说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好。对,就是以说话聊天的方式,把它们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