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行有感
(2014-05-30 11:47:18)分类: 公共信息 |
与莫言故乡有个美丽的约会
杨日进
喜欢上散文并积极向省、市报刊投稿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其间也偶有参加全国的散文比赛,也获过不少奖。然而由于工作较忙,每次颁奖都不能参加,只由大会把获奖证书寄来珍藏。
今年三月,《湛江日报》举办“报春晖”母亲节征文比赛,我积极撰稿《母亲,永远的赞歌》参与。文章一气呵成后,想起了远在天堂的奶奶,于是又写下了《奶奶您在天堂还好吗》一文。刚好《散文选刊》杂志社\中国海外莫言文学研究会与莫言文学馆主办的2014第二届全国情感散文大赛征稿,于是便顺手投了稿,想不到刚从《湛江日报》和湛江妇联领导手中接过沉甸甸的获奖证书的第二天,我又收到了《散文选刊》第二届全国情感散文大赛组委会发来的获奖通知书,我的散文《奶奶您在天堂还好吗》获得了二等奖,颁奖会选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故乡山东高密举行,同时将举行“莫言故乡高密行”文学笔会。
《散文选刊》是我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每期必阅读的散文杂志之一,莫言的全集我是一本也不少地阅读过了的,名刊吸引着我,莫言吸引着我,于是硬着头皮,向领导递交了请假条,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车子启动,我的心也渐渐地快乐和飘逸起来。美丽的高密,我赴约来了!
莫言故乡高密地处山东半岛东部胶东地区,胶莱平原腹地,东与青岛市接壤,那里有葱绿的山,清澈的水,是春秋名相晏婴、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乡。
在火车上颠颠簸簸到了高密火车站已经是下午六点多钟,金色的阳光如同美酒一样飘洒在高密大地上,树叶的颜色也显得绿中带黄,越发深沉了。
坐上的士,的哥是个非常热情的小伙子,听到我是外地口音,一边开,一边向我娓娓介绍起有关高密的的历史和典故,特别是对莫言的故事更是了如指掌。愉快的倾谈,不知不觉就到了大会报到处银鹰商务酒店。
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散文笔会五花八门,但在莫言文学馆举办的大规模散文笔会还是第一次,还是莫言先生题词的“红高梁之约”概念主题赛事。它的意义将远远超越“笔会”的性质,在中国散文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加今次笔会的嘉宾有中国文联《神州》杂志社副社长、总编辑毛晓春;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执行主席、《意文》杂志副主编夏寒;《时代文学》总编辑任立;《散文选刊》中旬刊执行主编张殿武;日本《关西华文时报》、《日本财经周刊》副总编蒙令华。
大凡有文人的地方,总会有激情和豪放。欢迎晚宴上,浓烈醇香的美酒将晚宴上的每一个人都刺激得情绪高亢,在热烈欢快的斗酒之后,有的开始大声吟咏自己的即席诗作,有的放声高歌家乡小曲。大家抛开了地位和身份,都以文人的情怀来表达这次笔友团聚的喜悦。因我是笔会的唯一广东的代表,他们纷纷要我唱粤语歌曲。点唱最多的是《万里长城永不倒》和《上海滩》。一曲接一曲,很多文友也开始用不咸不淡的粤语唱腔和起音来,可见粤语歌曲在国内还是很受欢迎的!
日本《关西华文时报》、《日本财经周刊》副总编蒙令华先生是广西南宁人,留平头,天庭饱满,卧蚕眉,戴一副平光眼镜,英俊潇洒、沉静而大气,高雅的气质一看就知道来自于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社会对人生深刻的感悟。
他和我性格比较相投,邀请我和他共住一个房间。晚饭后,他站在一个编辑的角度谈了一些创作感受,用显浅的语言对散文作了精辟见解。
日本有100多万华侨,《关西华文时报》是深受华侨喜爱的一份华文报纸,有一个专栏是专门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的。他听到我《湛江日报》博闻专栏作者,很感兴趣,当即打开电脑一篇篇地看,看到我写的《吴川飘色闲笔》后,当即表示回日本后,一定把这篇文章转发在日本《关西华文时报》上,让日本的华侨了解这种传统而特奇的东方“隐蔽艺术”。
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执行主席、《意文》杂志副主编夏寒,祖籍山东,生在内蒙古。圆脸、平头,一副伟岸的体魄,既山东人的豪爽,又有草原人的旷达。喝酒最能体现出的性情,席间,他大杯大杯地干,来者不拒,在酒桌上体现出淋漓尽致,有时竟达到天真烂漫极可爱的程度。他的声音浑厚、嘹亮,穿透力强,很有磁性。声情并茂的一曲曲草原歌曲引发文友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好在我的酒量也不会丢广东人的脸,也是来者不拒,一杯一杯地干,一曲曲地唱。
古人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酒文化把我和夏寒拉近了距离,每次吃饭,他都要我陪在身边。
回到内蒙后,他发我一条短信:“你不仅喝酒像内蒙人那样豪放,办事又有南方人之细腻,有机会欢迎到内蒙,内蒙古人最欢迎你这种性格的朋友!
我的眼睛开始湿润了,内蒙不仅有豪放、旷达的夏寒,又有美丽的大草原,我一定会实现这如诗如画的草原梦!
第二天,大会组织参观莫言文学馆和莫言旧居。
莫言文学馆坐落在高密一中院内东南方向。这是一座三层小楼,面积1900平方米。大门正面红色的瓷砖上镶着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题词“莫言文学馆”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大门两旁挂一副黑底白字,由著名作家贾平凹为书写的对联“身居平安里心忧天下,神游东北乡笔写华章”。
门前,水杉挺立,绿树掩映,芳草遍地。文学馆收集了莫言三十多年来的文学作品,对莫言的成长道路、获得的荣誉都做了详细介绍。
莫言文学馆馆长、莫言研究会秘书长毛维杰介绍,莫言的整个家族都崇文。莫言的大爷爷在当地是个非常著名的老中医,博学多闻,见多识广,非常擅讲故事,从大爷爷之处听了不少奇闻轶事,神狐鬼怪的故事。这无疑对莫言以后成为编故事的高手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莫言在毛维杰眼中,是一个朴实勤奋的人。莫言本人很有慈爱心,不管是对家人还是对周围的人,都非常关心,有“菩提心”。
莫言旧居在高密市大栏乡,是1912年建成的,1966年翻修过一次,1955年到1976年,莫言从出生到从军离开,在这里生活了约22年,后来在当兵期间,回乡探亲,也断断续续地住过。
旧居门朝南,是一幢经受过岁月风雨洗礼和考验的红瓦黄土泥击墙房。东西向有一米多高的土墙,门前有一庭院,面积大约百余平米。屋内仍摆放着莫言几十年前使用过的一些旧物件,如收录机、唱片机、柜子、自行车等等。
房子虽小但完全程对称设计,门开在正中间,有点低矮,需要我们稍稍弯腰才能通过,一进门右手边就是厨房,一个普通的土灶台,和一口破损的铁镬。右手边第一间房屋是莫言的卧室,莫言二哥管谟贤介绍,莫言的女儿管笑笑就生在这房间的土炕上。土炕很小,蜂拥而至的游人常常被逼到墙边,染了一身土灰。卧室右边是莫言的书房,莫言很多早期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写成的。
他们家土改时被划为中农,1947年土改刚开始搞扩大化,家里的粮食也被分掉了一些,虽然后来落实了政策,纠了偏,但也落下了一个“被斗户”的罪名,给家里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压力。莫言五年级就不上学了,被学校开除了。
莫言是自学成才,读他大哥上大学之前留在家里初中、高中的课本,还有家里买的一些闲书。连他大哥的作文都看了,他大哥有篇作文叫《拾棉花》,其中有一句话是天上的白云像棉花,地里的棉花像白云。他大哥自己都忘了,他还记得,可见他的记忆力超强。
莫言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30多年来,笔耕不辍,创作长篇小说10多部,中篇小说20多部,短篇小说80多部。其作品之多,获奖之多,在国内罕见。
旧居的大门前有个小书摊,上面摆着的全部是莫言的著作,购买者可以得到莫言二哥管谟贤的现场亲笔签名。
三天笔会,来去匆匆。来时心情舒畅,去时笑容灿烂,着实让我感到充实丰润。去时我只带了一个空空的旅行箱,返回时却满载了许多作家和文友们的作品集。刚下飞机,打开了手机,张殿武、蒙令华、叶雪松等作家的祝福短信就一条条地闪现。莫言文学馆副馆长、莫言侄仔管相伦也发来手机信息:“欢迎您常到高密玩!”
本来旅途的劳累已是身心疲惫,但此时已被激情萦怀,产生了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意。真心感谢大赛组委会,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然而总感觉这次笔会的时间短暂,令我意犹未尽,真希望时光倒流,永远定格在诗情画意的莫言故乡!
作者:广东省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