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盛大的年会 美丽的沂源

标签:
转载 |
分类: 公共信息 |
盛大的年会
文/蒋淑玉
(一)沂源印象
中国旅游散文创作年会高峰论坛暨
沂源县是山东古人类发源地、山东屋脊生态高地、中国北方溶洞之乡,那里有葱绿的山,清澈的水,更有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的沂源人。有着美丽传说的沂源不但盛产燕子石、沂源苹果、黑山羊等特产,更“盛产”作家。去沂源前我就在《散文选刊》中旬刊的第3期读到了沂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工会主席郭宝庆老师的《散文随笔小辑》,他那清新、恬淡、充满灵性的文字留给我深刻的印象。而后又知道,沂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张光福不但写得一手好材料而且写得一手好散文,因为是同行,敬佩之余就多了一种亲切。
去到沂源,受到了文友们的热情接待。老干局张局长派局里的司机小唐专程去遥墙机场接我,又安排了县委办黎主任、县作协郝主席以及县文联的徐君、宋以柱、徐志东等文友陪我吃晚餐。飞机到济南时已是5点15,等取好行李就到了5:40。从济南到沂源有200多公里的路程,加上又下着大雨,他们等了我很久,让我非常感动,同时又心生愧疚,觉得给大家添麻烦太多。
虽是酷夏,沂源却只有21度,凉爽得有些“冷”,
第二天赶紧冒雨去买衣服。去到一家商店,店主拿了一条黑色长裤和一件白底黑花的中袖上衣,料子还不错。一试,很合身,大喜。问一共多少钱,店主说:“300元。”我以为听错了,再问,对方说:“衣服和裤子打了折后加起来336元,因为你是早上第一个顾客,优惠,就收300元。”我的心顿时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
其实,那一套衣服,她即使卖1000元我也会要的,一是款式、质地都不错,二是天气转凉,我急需要。但店主却只收了一个外地人300元钱,由此可见沂源人的纯朴和善良。当时正下着大雨,我来不及看清那个店叫什么名字,甚至也没看清店主长什么模样,但她那真诚的微笑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二)年会印象
这是一次由《散文选刊》、《北方文学》、《青海湖》等刊物联合举办的一次文学盛典。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散文作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当今散文特别是旅游散文的创作方向。这次年会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佟坤老师、张守仁老师、洪烛老师、杨海蒂老师以及为这次活动废寝忘食操劳的《散文选刊》中旬刊的执行主编张殿武老师等名家名编,还见到了很多在博客上神交了很久的网友和文友。比如“烟雨”,比如“沧桑看云”,比如杨焱钧老师,比如赵惠民老师,比如张素珍老师,等等。他们的文字我早就拜读欣赏过,这次聚会得以见面,真是要感谢“行走天下/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组委会的精心组织和安排。
这次活动的组织让人感觉到三个字:“新”、“实”、“活”。一是“新”,开全国首次旅游散文年会学术论坛的先河。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散文笔会五花八门,但根据当前旅游业日益发达的形势需要,大规模地举办旅游散文年会学术论坛还是第一次,它的意义将远远超越“年会”的性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二是“实”,整个活动都体现了为参会者考虑的“人文精神”,实在,实效,实惠。组委会花了大量精力从1万多篇稿件中认真筛选,经过初评,在博客上公布了复评名单,为了避免遗漏,还特请投稿者自检,查漏补缺,其用心之真诚、工作之细致没有哪家征文活动能做得了的。当今社会,纯文学事业很难做,组委会站在为参会者考虑的立场,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以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真正做到了为参赛者服务,为文学服务。三是“活”,没有时间参加会议的作者可报名作为缺席代表,同样享受很多优惠条件,这一点也是许多征文活动所不能做到的。
遗憾的是,由于单位有急事,我只参加了启动仪式和颁奖活动就提前离开了,没有听到张守仁老师的精彩讲座,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向专家和文友们请教和交流。但我参加了全体与会者的合影,也听到了洪烛老师和杨海蒂老师的讲课,与很多老师和文友们留了影,并趁走的当天中午,在东营市小张与沂源县一位美女作家的陪同下看了神往已久的织女洞和鹊桥……这些都是遗憾之中的欣慰。
我相信,很多作者都会以这次盛会为契机,当好辛勤笔耕的“牛郎”,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作家印象
十多年前我就拜读了洪烛老师的很多文章。我是在一家叫做《东方明星》的杂志上知道洪烛老师的。那是一家大气厚重、雅俗共赏的杂志,总编是王慧琪老师。当时那家杂志发了我一篇《乡间小屋》的散文,给我寄来了样刊和稿费。在那本精美的杂志上,我读到了“名家视点”栏目中洪烛老师的专栏文章《红袖添香》,从此就深深爱上了洪烛老师明澈绚丽、溢满才情的文字。后来那家杂志又发了我一篇写特型演员王伍福老师的文章,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一期有洪烛老师写王朔的特稿,题目是《王朔:文坛草莽英雄》。我至今还记得洪烛老师是这样写王朔的:“王朔性格中玩世不恭又不乏至情真诚的一面,大大地促成了他脱颖而出,不戴脸谱就一步登上大俗大雅之堂……所以我要称赞王朔是布衣出身的英雄、穿草鞋的壮士,其文风和人格皆弥漫着揭竿而起草莽之气……”洪烛老师用娴熟的技巧驾驭着文字,洒脱,练达,有一种世事洞明的通透和睿智。
最近几年,博客广泛流行,我自己也不咸不淡地经营了两家。闲暇时,经常“闯”进洪烛老师的博客,流连忘返。看洪烛老师点评红楼美女,读洪烛老师的长诗《青海青,黄河黄》,有时候在文章后面灌几下水,更多的时候是悄悄把洪烛老师的文章收藏起来,以备日后学习、欣赏。颁奖典礼上,洪烛老师正与我坐在一排,中间只隔了杨海蒂老师,我趁着大会还未开始,近水楼台,抢先与洪烛老师合了影。
会上,洪烛老师给我们讲了课。他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从屈原的《离骚》谈到了李白、杜甫、范仲淹,再谈到当今的人文地理散文,谈到沂源的牛郎织女,谈到创作,使我们受益匪浅。
杨海蒂老师我是在天涯社区的《散文天下》“认识”她的。那时候久不久往天涯发些散文,很自然地就读到了杨海蒂老师的随笔。她独特的文字在天涯多如牛毛、鱼目混珠的贴子中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我很快记住了“杨海蒂”的名字。说来实在不好意思,我喜欢她的文字,但一直没有打听也不知道她更多的情况。甚至在开会前,我还不知道她是名刊《人民文学》的编辑。由此看来,喜欢一个人或者他(她)的文字,是不需要任何附丽的。
当张殿武老师向我介绍“这是杨海蒂老师”时,我脑海里的第一个印象是:文如其人。杨海蒂老师的美像她的文字一样沉静而大气,温婉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一看就知道来自于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社会对人生深刻的感悟。
杨海蒂老师的即兴讲课讲得非常好,语言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很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当时她就坐在我的旁边,我看到她只用便签写了几点提纲。她讲了作为作者和编辑的一些感受,用浅近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既有作为作者对散文的精辟见解,又有作为编辑对作者的要求和期待,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好的文论。她曾答应过我整理好文稿后发一份给我,但愿海蒂老师在百忙中不要忘记这件事。
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和事。只是,这一下子不能一一记叙出来。待有空时再陆续写出。
先上几张图吧。
http://s4/middle/51d1fcdegab1a8d7eb5f3&690
颁奖前先照相留念
http://s16/middle/51d1fcdegab1a9b62a8ef&690
与洪烛老师合影
http://s16/middle/51d1fcdegab1aa1bd59af&690
与海蒂老师合影
http://s4/middle/51d1fcdegab1a899d4e83&690
http://s5/middle/51d1fcdegab1abebf9824&690
http://s14/middle/51d1fcdegab1aa7e2827d&690
http://s9/middle/51d1fcdegab1aac719ca8&690
http://s9/middle/51d1fcdegab1ab967400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