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诗经》中的美刺思想

(2013-03-02 21:49:18)
标签:

诗经

美刺

原创

人文

文学

文化

分类: 博覽得廣收

摘要:《詩經》中的文學思想主要有美刺和言志。本文主要從美刺的含義及來由、類型和作用方面論述《詩經》中的美刺思想。

關鍵字:文學思想,詩經,美刺

 

一、              “美刺”的來由及含義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在孔子時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據說是孔子所整理過的書稱為“經”,這部詩歌總集才稱作《詩經》。而我們現在所讀的《詩經》,是毛亨、毛萇所注的“毛詩”。1

《詩經》中的文學思想主要有美刺和言志,“言志”出自《今文尚書·堯典》中“詩言志,歌詠言”,“美刺”則由“毛詩”發展而來。《毛詩序》有道:“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2這裏的“美”,指對統治者“盛德”的歌頌。“刺”指對統治者政治失當的諷刺和批評,即在“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3時所作的“變風”和“變雅”。總而言之,“美刺”是一種“通過創作詩歌對政治情況和人物進行讚美和諷刺的觀念”4

 

二、              美刺的類型

1、稱頌。周初的宴饗詩和戰爭詩表現了《詩經》的頌美之意。而頌則都是宣揚德威、粉飾太平的廟堂樂章。宴饗詩以君臣、親朋歡聚宴饗為主要內容,反映了上層社會的歡樂與和諧的場景,對周初社會尚德崇禮、繁榮和諧的景象進行褒揚。5如《鹿鳴》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表現了大宴群臣賓客的場景,對當時社會的歡樂和和諧進行了褒揚。《魚麗》中“物其多矣,維其嘉矣!物其旨矣,維其偕矣!物其有矣,維其時矣!”直接反映了當時貴族生活的奢華。詩中描寫的魚和酒又美又多且常有不缺,後來成為了宴饗通用的樂歌。

在戰爭詩方面,大雅中的《江漢》、《常武》小雅中的《出車》、《六月》等,都從正面描寫天子、諸侯的武功,歌頌王師的威力,軍容的盛況,《無衣》、《小戎》等讚歎了將士同仇敵愾,鬥志昂揚的樂觀情緒。

2、諷刺。其中又分為單純的諷刺和勸誡兩種。在西周中葉,特別是末期,周王室衰微,綱紀廢弛,政治黑暗,怨刺詩便以針砭時弊,反映喪亂的面貌出現了,這類詩歌主要保存在風和雅中,其作者皆辛辣犀利地對統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諷。根據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的概括,這些作者或如大雅中的《民勞》、《板》、《蕩》、《桑柔》、《瞻仰》,小雅中的《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無正》、《巧言》、《巷伯》等,反映了厲王和幽王時期賦稅繁重,昏庸無道,民不聊生的現實;國風中《魏風·伐檀》、《魏風·碩鼠》、《邶風·靜女》、《齊風·相鼠》、《陳風·株林》、《陳風·墓門》,或諷刺不勞而獲,貪得無厭的統治者,或揭露政治黑暗,表達強烈的怨恨和不滿。

 

三、              美刺思想的作用和影響

1、美刺和言志相輔相成,完善了《詩經》的文學理念。《毛詩序》中對詩的本質進行了論斷:“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即是說,詩是以“志”為基礎的,而“志”包括內心情感和理想志向兩種含義。這說明《詩經》的主要內容是言志的作品,但其“志”不僅包括忠於愛情、厭惡徭役、思念故土等等個人的情感,也包括了以美刺為目的的情感。所以說美刺和言志也是相互交融的。

美刺是對詩文的社會身份、價值所在的基本看法, 是從功利目的出發的。它“讓詩文成為政權運作的一部分,形成工具論的文學觀。”6而言志則代表一種回歸自我的創作傾向與理論主張,即回歸文學自身,重視個人的情懷發抒。美刺和言志的結合,使《詩經》不至於完全維護功利目的,而回到個人獨抒情懷之創作的出發點,從而使《詩經》的文學理念更加豐滿。

2、開啟了“溫和敦厚”的抒情傳統。孔子曰:“入其國, 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 溫柔敦厚,詩教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7“溫和敦厚”即態度和藹,語言婉轉,存心忠厚,從善意出發,謙虛誠懇而不喪失原則。這種影響的積極一方是要求詩歌有社會內容,批判現實意義和講求表現藝術,運用比興等形象化手法而不是直說。其消極影響是限制詩歌的明確性、反抗性、戰鬥性和束縛在封建劄教所允許的範圍內,成為自由言志抒情的某種侄桔。8

但正如孟子所說,“知人論世”,不知詩人之志,詩篇所要抒發的情感自然無從說起,所以還要聯繫“美刺”才能明白。但是,“在交代歌詠背景和作詩動機時,不僅表明其作者對詩的抒情本質有了自覺的認識,而且也從本證上有力地說明《詩經》作品本身是抒情的。這就決定了《詩經》文學闡釋是《詩經》最為本體性的闡釋,其經學闡釋只能建立在文學闡釋的基礎之上。”9

3、側面反映了社會評論,為史學研究增添內容。無論是“美”還是“刺”,都為史學研究提供了佐證。美刺之言反映了百姓對當時政治形勢和人物的品評,使呈現出的歷史更加鮮明立體,且具有人性化。

4、塑造了後世知識份子人格,成為後世文學創作的出發點。孔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10 “怨”字表明了詩的社會作用,批評指責社會政治方面的過失,並逐漸被成為文學創作的出發點,傳承後世。從司馬遷的“發憤著書”到劉勰的“蚌病成珠”,從韓愈的“不平則鳴”到李贄、金聖歎的“水滸評點”等等。從而逐漸形成“達則兼濟天下”的憂國憂民精神。

5、文學社會功用的發端。在中國古代,統治者在提倡“美詩”的同時,認識到“刺詩”也是幫助他們“觀風俗,知得失”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加以宣導,並主張“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表現了一定的政治氣魄。但他們從維護統治者尊嚴出發,又對“刺詩”作了種種限制,如強調“止乎禮義”等。11

當時的詩歌往往跟音樂結合在一起,而音樂具有鼓動人心的作用。儒家歷來試圖把具有功利性的“禮”和具有審美功能的“樂”結合起來,提高了其社會功用性,“使之成為一種規範與情感相結合、政治與藝術相統一的互補結構。”12

 

參考文獻:

【1】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5】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羅宗強,工具角色與回歸自我——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當代價值認同問題,文學評論,2007/05.

【7】       張良年,論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       顧易生、雷漢卿,《詩經》的文學思想及其他,1993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08/01.

【9】       張毅,說“美刺”——兼談魯、齊、韓、毛四家詩之異同,南開學報,2002/06

【10】   張良年,論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   曾琴,美刺與宣洩,名作欣賞,2010/09

【12】   郭明輝,略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美刺傳統,承德師專學報,1986/10/01


注:此为中国古代文论期中论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