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雕塑瑰宝---居庸关四大天王浮雕~~

分类: 千古佛颜 |
说起元代的雕塑,那可是历年历代首屈一指~~
元代的雕塑不多见,居庸关四大天王浮雕似乎被多数人遗忘了~~
http://s15/mw690/6e412f2bge00982427aae&690
http://s14/mw690/6e412f2bge009820092dd&690
http://s9/mw690/6e412f2bge00982031178&690
http://s6/mw690/6e412f2bge009820487a5&690
http://s12/mw690/6e412f2bge00981f8476b&690
http://s14/mw690/6e412f2bge00981aca06d&690
http://s7/mw690/6e412f2bge00981cb02d6&690
http://s16/mw690/6e412f2bge00981a992bf&690
http://s8/mw690/6e412f2bge00981a50cf7&690
http://s15/mw690/6e412f2bge00981b2789e&690
http://s12/mw690/6e412f2bge0098175a0eb&690
http://s7/mw690/6e412f2bge009818063f6&690
http://s14/mw690/6e412f2bge0098143668d&690
http://s1/mw690/6e412f2bge009813bc060&690
http://s5/mw690/6e412f2bge00981636d94&690
http://s1/mw690/6e412f2bge00981533830&690
http://s8/mw690/6e412f2bge0098144f9e7&690
根据传闻,就知道居庸关四大天王浮雕有多生动了
据说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朱厚照微服出游,夜间骑马偷偷混出居庸关时,他的坐骑见到四大天王像,吓得不敢前行。无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烟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关。
可惜网路上好不容易找了半天,都没有很全面的图片可供大家好好欣赏~~
下载的图片先感谢摄影者了~~
居庸关云台中国元代佛教建筑。位于北京昌平县城西北20公里处。居庸关自古 为通往塞北的门户。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经宣德三年(1428)、景泰六年(1455)等多次修葺,是明代边墙上的一处重要关口。
云台坐落在关城之内,是元代过街塔的基座。过街塔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至正五年(1345)落成。塔北有寺,名永明寺。现塔已不存,仅存基座。基座部分(即云台)用大理石砌筑而成,保存有精美的元代石雕。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庸关云台浮雕是元朝藏传佛教雕塑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件,规模宏大,内容复杂,雕琢细致,包括了喇嘛教中的各种天神,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龙、云等造型,以及用梵、汉、蒙、藏、维吾尔、西夏六种文字阴刻的《陀罗尼经咒》全文。其中的天神造型和装饰图案均参考了西藏桑鸢寺和萨迦寺,带有浓重的“梵式”风格。券洞两壁两端的四大天王是整个浮雕群中最醒目的部分,各高2.75米,宽3.65米左右,身材魁梧、气势威猛。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品为剑、琵琶、伞和蛇,在佛经中分别寓意风、调、雨、顺。作为护法神,天王被塑造成威武而森严可怖的形象。
他身躯魁梧,身穿战袍和盔甲,手中拿着一把利剑,面目凶恶,满脸横肉,眉头紧锁,不怒自威。天王坐在高台上,左右两边分别侍立着鬼卒和武士,脚下还有两个小鬼,突出了一种威严的气势和力量感。从细节上看,天王战袍上的飘带上下翻飞,动感十足,是这件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从整体来看,居庸关云台浮雕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堪称元代雕刻艺术的精品之作。
关城:明代居庸关有南北两个外围关口,南边的叫南口,北边的为八达岭口(北口),关城就设在南口北边的峡谷(关淆)中。城设南北门,南门筑有瓮城,一条困喉通道穿入南北门。关城两旁高山耸立,重因叠蟑,林木葱郁,早在 800多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
元代的雕塑不多见,居庸关四大天王浮雕似乎被多数人遗忘了~~
http://s15/mw690/6e412f2bge00982427aae&690
http://s14/mw690/6e412f2bge009820092dd&690
http://s9/mw690/6e412f2bge00982031178&690
http://s6/mw690/6e412f2bge009820487a5&690
http://s12/mw690/6e412f2bge00981f8476b&690
http://s14/mw690/6e412f2bge00981aca06d&690
http://s7/mw690/6e412f2bge00981cb02d6&690
http://s16/mw690/6e412f2bge00981a992bf&690
http://s8/mw690/6e412f2bge00981a50cf7&690
http://s15/mw690/6e412f2bge00981b2789e&690
http://s12/mw690/6e412f2bge0098175a0eb&690
http://s7/mw690/6e412f2bge009818063f6&690
http://s14/mw690/6e412f2bge0098143668d&690
http://s1/mw690/6e412f2bge009813bc060&690
http://s5/mw690/6e412f2bge00981636d94&690
http://s1/mw690/6e412f2bge00981533830&690
http://s8/mw690/6e412f2bge0098144f9e7&690
根据传闻,就知道居庸关四大天王浮雕有多生动了
据说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朱厚照微服出游,夜间骑马偷偷混出居庸关时,他的坐骑见到四大天王像,吓得不敢前行。无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烟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关。
可惜网路上好不容易找了半天,都没有很全面的图片可供大家好好欣赏~~
下载的图片先感谢摄影者了~~
居庸关云台中国元代佛教建筑。位于北京昌平县城西北20公里处。居庸关自古 为通往塞北的门户。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经宣德三年(1428)、景泰六年(1455)等多次修葺,是明代边墙上的一处重要关口。
云台坐落在关城之内,是元代过街塔的基座。过街塔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至正五年(1345)落成。塔北有寺,名永明寺。现塔已不存,仅存基座。基座部分(即云台)用大理石砌筑而成,保存有精美的元代石雕。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庸关云台浮雕是元朝藏传佛教雕塑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件,规模宏大,内容复杂,雕琢细致,包括了喇嘛教中的各种天神,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龙、云等造型,以及用梵、汉、蒙、藏、维吾尔、西夏六种文字阴刻的《陀罗尼经咒》全文。其中的天神造型和装饰图案均参考了西藏桑鸢寺和萨迦寺,带有浓重的“梵式”风格。券洞两壁两端的四大天王是整个浮雕群中最醒目的部分,各高2.75米,宽3.65米左右,身材魁梧、气势威猛。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品为剑、琵琶、伞和蛇,在佛经中分别寓意风、调、雨、顺。作为护法神,天王被塑造成威武而森严可怖的形象。
他身躯魁梧,身穿战袍和盔甲,手中拿着一把利剑,面目凶恶,满脸横肉,眉头紧锁,不怒自威。天王坐在高台上,左右两边分别侍立着鬼卒和武士,脚下还有两个小鬼,突出了一种威严的气势和力量感。从细节上看,天王战袍上的飘带上下翻飞,动感十足,是这件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从整体来看,居庸关云台浮雕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堪称元代雕刻艺术的精品之作。
居庸关之名取“徙居庸徒”之意,唐时名蓟门关、军都关、居庸关等,以后宋、元、明、清历代都沿用居庸关名。据记载,明代大将军徐达曾建关城(指居庸关长城),城跨两山,周长6.5公里,高14米,现仅存云台。
云台位于居庸关城内中心,原本是一座过街塔的基座,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云台上原矗立着三座喇嘛塔,俗称过街塔,在元末明初时被毁。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正统四年(1439年)在云台基座上又重新建造了一座寺院,名安泰寺,该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全部被毁,现仅存云台基础遗迹。
云台全部用大理石砌成,平面为东西向矩形,底部东西长26.84米,南北深17.57米,台顶部东西长24.04
米,南北深14.73米。台体的中间开一南北向券洞,高7.27米,宽6.32米,券洞的顶部用五边折角的砌筑方法砌筑而成。台顶部有两层,底部出挑石平盘上刻云头、下刻兽面及垂珠图案,顶部四周的石栏杆、望柱头、栏板及向外挑出的螭头均保持元代的风格。
券门及券洞内两壁上镌有极珍贵的元代遗物。券门两旁刻有交叉金刚杵组成的图案,以及象、龙、卷叶花和大莽神,正中雕金翅鸟王等。券洞内两壁上刻佛像、四大天王像,造型各异,神态栩栩如生。这些大幅浮雕作品都是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在四大天王浮雕像之间,有用梵、藏、蒙、西夏、维吾尔、汉等六种文字雕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是研究佛典和古代文字极其珍贵的数据。
券门两壁刻四天王像。天王身躯高大,怒目圆睁,并有厉鬼在其左右,是护持佛法,镇守国家四方的尊神。据说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朱厚照微服出游,夜间骑马偷偷混出居庸关时,他的坐骑见到四大天王像,吓得不敢前行。无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烟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关。
券门两壁四天王的空间处,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儿、西夏、汉等六种文字镌刻的《如来心经》经文、咒语、造塔功德记等,西夏文是纪录中国古代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创制于公元1036――1038年间,当时约有六千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命其帝师八思巴创立的蒙古新字。它脱胎于藏文,采用拼音的方式书写,并于公元1269年颁诏推行。以上两种文字流传时间很短便废弃不用,而保存下来的石刻文字对破译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历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石刻佛像生动逼真 六种古文镌刻经文
券门内两壁及顶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动,雕刻技艺高超,六种文字
的石刻经文、咒语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据专家考证,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萨迦教派的特征。
券门两壁刻四天王像。天王身躯高大,怒目圆睁,并有厉鬼在其左右,是护持佛法,镇守国家四方的尊神。据说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朱厚照微服出游,夜间骑马偷偷混出居庸关时,他的坐骑见到四大天王像,吓得不敢前行。无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烟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关。
券门两壁四天王的空间处,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儿、西夏、汉等六种文字镌刻的《如来心经》经文、咒语、造塔功德记等,西夏文是纪录中国古代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创制于公元1036――1038年间,当时约有六千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命其帝师八思巴创立的蒙古新字。它脱胎于藏文,采用拼音的方式书写,并于公元1269年颁诏推行。以上两种文字流传时间很短便废弃不用,而保存下来的石刻文字对破译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历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城:明代居庸关有南北两个外围关口,南边的叫南口,北边的为八达岭口(北口),关城就设在南口北边的峡谷(关淆)中。城设南北门,南门筑有瓮城,一条困喉通道穿入南北门。关城两旁高山耸立,重因叠蟑,林木葱郁,早在 800多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