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小宝妈妈推荐两本书给我,一本是《正面管教》,一本是《游戏力》。当时我认真地拜读了两遍,我相信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与理解。
先说说《正面管教》,我理解的有以下几点:1、核心思想:对孩子要和善与坚定并行;2、分析父母言行对孩子长期的性格形成产生的作用;3、提倡尊重孩子,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4、对问题的认识、反应和处理原则,如家庭会议、启发式提问、3R1H等;5、解释和应用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
《游戏力》则倡导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艺术,很多时候只要父母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用游戏的方式来处理与孩子之间的问题,既能赢得孩子、窥得孩子的内心世界、改善与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也能获得比催促、责罚等有效得多的立竿见影的成效。《游戏力》中把孩子的状态比喻为一个杯子,孩子自己会慢慢把杯子里的水倒空,父母应该帮孩子蓄水而不是加速倒空。这个比喻非常非常地好,我就经常观察我女儿的“杯子”是不是满的。我看到过很多倒空了的孩子,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果果的“杯子”一直都很满。
我现在切身体会到了这两本书给我带来的价值,也真心觉得这就是幼儿教育的黄金组合。我来分析一下这对黄金组合的整合效果:
一、建立规则。
《正面管教》描述为“日常惯例表”
为什么规则那么重要呢?因为没有规则,孩子就不知道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也弄不清为什么有时候可以有时候却不可以。由于没有原则,大人往往有时制止有时妥协,与孩子权力争斗在所难免。在这样的亲子体系中,孩子很容易与大人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大人也很难把握度,常常会为“赢了”孩子而过火。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体系就会破坏,进入恶性循环。
建立合理的规则,当然必须是民主地让孩子参与,并与时俱进地不断改进。父母与孩子的矛盾由规则来替代,亲子之间的权力争斗将演变为对规则的探讨与修订,对事不对人。孩子清楚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错了承担自然后果或者逻辑后果。同时,孩子学会提出要求和意见,加上父母的开明,这样会大大改善亲子关系,进入良性循环。
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步骤
出现问题或错误是无法避免的,《正面管教》要求父母面对孩子的错误应有的态度是:理解。应有的步骤是:1、帮助孩子处理问题产生的后果,比如杯子掉地上水洒了,应该提醒孩子拿抹布、小心收拾碎片等等,而不是责怪;2、帮孩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杯子放得太外面了;3、帮孩子想出避免再次发生的方法或注意点——用摔不碎的杯子,或告诉孩子杯子该如何摆放;4、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摔坏了杯子,没杯子喝水了,自己掏零花钱去买一个。
三、游戏力
游戏力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给孩子蓄水。不管是自然后果还是逻辑后果,亦或是仅仅做了一些没有任何后果的不那么完美的事,都会让孩子的“杯子”失掉点水分。游戏的态度则更贴近孩子,给孩子愉悦,给孩子“蓄水”。
我举几个游戏力的例子。
果果在早上喜欢爬出被子,为此我们一边给她拉被子一边不停地提醒,就是怕她受冷感冒。但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她的行为不可能因为大人的再三提醒而改变。于是有一天,我对果果说:“果果快盖好被子,冷空气怪物来了。”
“啊!”果果大叫一声,立即缩进被子,盖得严严实实的。还悄悄地对我说:“爸爸,快躲进来,快躲好,不要让冷空气怪物找到我们。”
孩子的慢动作惹恼过多少父母?谁能告诉我提醒、催促会有明显的效果!于是,很多家长选择了蛮力和武力,这的确有效,但是会带来非常大的副作用。我在果果妈妈催果果洗脸刷牙的时候,总是会伸伸“爪子”跑过去,装老狼。“哪个孩子没有刷牙呀?”果果一听到这个声音就立即从慢动作转变为快动作,非常开心自然,根本不需要预热。
果果洗澡不肯起来,大冬天的,我们都怕她着凉。你催吧,她根本无动于衷。我说过,正常的孩子都这样,她不会为了大人而改变自己的节奏。只有那些长期在大人威逼利诱下的孩子,才会瞬间反应让大人满意。所以我们不用去羡慕那种特别乖的孩子,那都是问题孩子,心理上不知道承受了怎么样的恐惧。
回到怎样让果果从澡盆里起来的话题,我以前还用过很多方法,但最近有一招特别有效。我会说:“我是抱抱熊,哪个小朋友需要抱抱熊抱起来啊?”果果听了马上嚷嚷:“我要,我要起来,抱抱熊快来抱我。”这招到目前为止还是百战百胜的。
其实孩子都知道这些是游戏,他们对此乐此不疲,甚至会主动要求。我们可以把游戏的方式也当成一个工具,就像零食兑换卡、沙漏等等,其实都是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用的。等孩子的习惯养成了,自然可以脱离。当然,偶尔再用用回味一下也未尝不可。
怎么样?也觉得“正面管教”+“游戏力”是幼儿教育的黄金组合了吧?我坚信在这套组合下,果果一定能非常茁壮的成长。当然,果爸果妈一定要先符合“正面管教”+“游戏力”的运用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