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沪深300和沪指对比逻辑推论:牛市没有结束

(2015-07-10 16:53:14)
标签:

股票

沪指

沪深300

牛市

区间

分类: A股市场

        我用了三周时间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就是目前还是不是牛市。这里,我采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先给出结论:这依然是个牛市。

    虽然行情的反复波折使得我前期一度看空,稍偏悲观。然在股指下行的过程中,本人7月3日晚上发布《市场或许偏悲观:潜在跌幅最保守是百分之九》,提到“沪指潜在跌幅,乐观预计3686-3350=336点,幅度约9.1%”。在政府密集的救市稳市力度下,沪指最低下跌至3373点。虽然下跌幅度没有达到9.1%,然我所定义的3350点,准确来说是一个区间,即3350至3370点区间,这个位置是我所定义的筹码突破区3150至3350点区间的上限位置,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市场在延续最乐观的走势。在7月2日我曾经发表博文《人民日报所说的慢牛并不是真正的牛》提到“市场在3250至3912点区间,仍然是处于合理水平的。那么,后市大盘在该区间随时止跌反弹,届时维持横盘震荡或者震荡攀升的过程,依然是大震荡。这或许就是所说的慢牛。这个过程是很难操作的。但市场始终会有亮点,这个过程中,并不像之前的熊市,漫漫貌似没有底部。所以,对于这个市场的格局,只要你能够忍受更大的波动幅度,且对持有个股有信心,当然要精选业绩优良,低市盈率个股,那么,你就是这场改革牛的赢家”。市场波动幅度大于我的预期,尤其是之前千股连续几天跌停,一度让市场“谈股色变”。从7月9日、10日市场的连续千股涨停来看,市场的走势依然是符合之前预判的,至少大牛的逻辑还没有改变,同时本人及时的风险提醒规避了连续几天的千股下跌。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还是有着一定的自信的,还是一个有用的人。呵呵。见笑了。

    那么,我花了三周时间想明白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其实,在某几天我曾经连续研究到深夜,甚至过了十二点,发现还没回家。白头发也添了几根,30岁的人瞬间变得如同40初头了,元气耗费了不少。所以说,因为对股票的挚爱,偏执地坚持,我发现自己不是在简单的为金钱而工作,而是在用生命工作。这些天,我呕心沥血,终于弄明白了本波市场的逻辑,以及清晰的结论。在沪指破位4350至4475点区间成交密集区时,就是一个警示,因为该密集区的破位,有一个清晰的配合迹象是沪深300中的蓝筹品种当时破位了高位的横盘区。这样,大盘的下跌就有了蓝筹股作为筹码。这里需要梳理的是,蓝筹股为代表的沪深300指数虽然也破位了,比如6月26日沪深300指数破位了4600至4800点区间成交密集区,形态是转空了,加上已经高高在上,涨了两倍、三四倍甚至更高的中小板、创业板,当大批的获利盘疯狂套现,加上杠杆叠加作用,就引发了这轮十年难遇的“股灾”。这个过程中,银行、保险、证券只是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尤其是银行、保险。为什么说煽风点火呢?因为保险、银行的破位是假破位,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破位。沪深300指数的破位是由之前炒高的高铁、建筑等品种拖下来的,这类股和中小盘股是一个逻辑:涨幅大,跌幅深。而银行、保险从后续政府救市过程中可以看出,主力资金不让它们跌呀!所以,沪深300指数的破位有着很大的迷惑性,这个迷惑性在于其中个股的分化达到了极端,显得沪深300指数较弱。而沪指在3250点成交密集区上方,还有一个不是很清晰的密集位是3650点附近,这个密集区形成于3月23日至3月37日连续五个交易日的窄幅横盘。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随着沪指逐渐下行至3650点附近,该点位就如同磁铁,将指数来回吸住,那么,自然而然沪指在3373强势上攻后止跌企稳了。那么为什么沪深300指数没有类似上证指数3650点附近的密集区呢?这是因为沪市除却300个股,其余个股跌幅更大,那么沪指更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因为它的3650点附近,意味着很多个股当沪指处于这个位置附近时已经跌透。那么,市场的杠杆去了,风险消除了,那么后面的逻辑就是上涨了。不管是大盘蓝筹股,还是中小盘个股,风险整体都释放了。中小板指、创业板指可是无量涨停的,这个够厉害。所以,目前需要的还是信心,当发现好票,要敢于去买,去做,去重仓布局。上述过程较复杂,有心的朋友可以仔细结合品位一下。最后,还是分享下结论吧:这个牛市,依然是波澜壮阔的,至少,没有结束,它又来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从沪深300和沪指对比逻辑推论:牛市没有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