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我的教育苦旅》有感

(2013-12-03 18:16:49)
标签:

杂谈

分类: 班级管理

坚持着,走着,幸福

——读《我的教育苦旅》有感

 

 “教育是一种旅程”,初次看到高万祥校长在《我的教育苦旅》一书扉页的这句话,就对这本书莫名的喜欢。

对于高校长来说,在这段旅程中,“总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急匆匆地不停赶路,有欣喜流连,也有遗憾和心苦”。而对于我来说,这段旅程才刚刚开始,尚未得一分“浮光掠影”的机会,也未有“走马观花”之契机,却已五味杂陈。

这段旅程,我们一直走,从未后悔。

所以,前面,总是艳阳天。

 

一、感召的,是精神的先驱

 “我思故我在”,高校长在书中反复提及这句话。因为痛苦,所以追寻。在第一辑中他专门写了自己的精神和教育偶像,比如上世纪前五十年的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张伯苓、夏丏尊,再如当代教育家朱永新、于漪、洪宗礼、蔡澄清、吴非、李镇西和黄玉峰等。在高校长看来,这些教育家的先进理念和教育实践都是“开一代之风或领时代之先”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一路有这些精神导师的佑护,所以辛苦却不心苦。

我也常拜读这些名家的文作。这些年读得最多的莫过于李镇西先生的文章。在新浪博客上我关注李老师很久。在外道人看来李老师是大师,身上背负着诸多显赫的荣誉,甚者只要靠近李老师,做个“李镇西思想研究所”都能声名远播。于我,博客中的李镇西,文字中的李老师,更多的是执着和平和。一个长者,能常年如一日的保持着早起六点前发博客,这是一种品质;如果这文章还能够深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含蓄内敛,兼容并收,大气磅礴,这就更是一种品质。李镇西老师是这样的人。他以自己大气的文笔、幽默的话语、平易的语调打动着来往的教育工作者,用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情冷暖的感知,对世事变化的明晰,来践行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大爱。这就是我眼里的精神导师,也是高校长的《精神的雕像》。

其实,不仅是这些叱咤教育界的“大腕”们是我们的理念先驱,在一线工作中还有很多人身上积聚着光芒,感人心脾。2011年一个叫“王君”的北京人大附中的初中部老师走进我的视野。一个从小山村走出来的专科生,靠着自己的智慧、勤奋、坚韧,从县城走到省会,再到首都,用自己的汗水、泪水证明了教育之路之苦只要有所坚持有所希望一定会芬芳满径。有一段时间,在我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最灰暗无处可寻之时,是王老师的“青春教育”“青春语文”启迪了我的灵智。一个人,不管遭遇多大的风险和坎坷,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奋勇直奔。她,用一个女人的率性、纯真,指引着我,激励着我。让我的教育苦旅,始终有力可走。

所以,我们的生活,总是因为这些榜样的存在,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践行的,是人的教育

谈及教育时,高校长在《我的教育苦旅》中说到“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育人,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学会做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才能走遍天下”。尤其是在第二辑《人就是目的》中谈到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时候说:康德站在反对上帝的立场上提出“人就是目的”这一哲学命题概括了教育学的全部意义;杜威“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的过程”更是强调了教育过程的重要性。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长倡导 “向人格学习要学习成绩,向人格教育要学校品牌”,“离开了大写的人字,我们的教育就真正堕落了,我们的事业和人生也就没有了幸福和成功可言”。

我感同身受,拍案叫绝!很多年前,初到职场,我完全找不到北,经常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导致应试教育,不过多考虑学生的人格发展,更没有灌输教育理念来实践长足教育。学生听话,循规蹈矩,唯唯诺诺,除了学习,一无所有。后来,我走出校园,多去学习,多去参观,发现世界之大并不需要这样的“高分生”,而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社会不需要死板照条的“好学生”,而是需要有理想、有立场、有思想、有能力的新型人才。于是,我开始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这种转变是痛苦而费力的。由一个稍微“死板照条”的师者转变成为有着“温情教育”情怀的仁者,需要多去酝酿和积淀。如今,“温情教育”已经成为我的主打特色,我可以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未来发展,来管理学生,这种幸福和高校长不谋而合。于是,我在工作中也开始渗透“细节文化”,力争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在人文关怀和数字说话之间找寻一种平和与和谐,从细微处着力抓好人格教育和人格塑造的理念,让学生在校园中过得充实祥和,走出校园更有抵御竞争的实力和高尚的品格。

梵高说:“据我了解,艺术家这个词的意义是:我探索,我奋斗,我无条件地献身艺术事业。”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一路,更需要我们沉淀去思考,不浮夸,不功利,踏实而努力,谦逊而质朴。我想,这也是高校长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思考。

 

三、坚守的,是人格的历练

在其犀利的文章《当代中国为什么没有教育家?》中,高校长一针见血的点出教育发展的尴尬境地,点出教育工作者于浮华世事的浮躁与喧嚣,也启迪更多的人踏实做教育。

“什么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的时候,教育也就没有了尊严,也就必然地要走向落后。”这是吴非老师在2004916日《南方周末》刊登的《“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反思南京教育界的一场讨论》一文中开篇的一句话。在南京整座城市陷入“高考之痛”中不能自拔的时候,这篇文章无疑让人一下子清醒了。而后他在《不跪着教书》中告诉我们,教师要有同情心,要以一颗良善之心对待学生和教育,但是绝不“跪着教书”。“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这与高校长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坚守讲台,守望教育,一路艰辛,但是有所坚持,有立场和原则,有方法和策略,多去投入,少想些回报,别让种种利益熏黑了双眼,迷糊了灵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大家风范,千载而下,令人叹服,我们仰望先哲,无限靠近,也是进步。

 

《我的教育苦旅》是一本随笔,清淡的文字,闲来几笔,娓娓道来,却振聋发聩。那日读罢此书,忽然有感,发了一条微博——

俞敏洪那句“坚持下去不是因为我坚强,而是我别无选择”一直都很打动我。人这一路总是要经历着,成长着,谁人不是伴着泪水成熟的?如今阳光的面容灿烂的微笑,哪样不是经历过暴风骤雨的?吃的苦,上天一定会看到;受的累,上苍一定会偿还。所以,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踏实行动。谁也无法左右你的思想。如果梦想不能让你为之付出一切都觉得值得的话,那一定不是梦想。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一定要精致的活着。再苦再累也要微微笑,一路笑着走完!内心越强大的人,活得越坦然,越舒适。

是啊,在教育这条长路上,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人,这一路注定会有漩涡会有涟漪,但是只要我们坦然的走过,微微笑,这一路,定然是康庄大道,明媚如花!

坚持着,一路走着,就是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